百科名片
人物簡介王紅瑞,男,漢族,1963年5月生,祖籍山東,研究生畢業,博士學位,教授,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研究方向為水文水資源、環境規劃與管理。
教育經歷1985 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理學學士
1992 北京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理學碩士
2004 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工學博士
1992~1998 北京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講師
1998至今, 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教授
水文水資源
環境評價與規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中國婦女環境教育培訓》199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區域地表水環境非點源污染與控制研究》1998-1999
UNDP組織,國家體改委重點項目《小城鎮環境規劃研究》1998-2000
中國科學院"九五"重大和特別支持項目《農作物遙感估產精度控制方法研究與套用》1999-2001
國際合作科研項目 高分辯率水中數位相機影像合成 2000-2001
北京市水利局項目 水資源緊缺對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2000-2002
北京化工廠土壤污染環境分析與現狀評價 2003
"973"項目 黃河流域水資源演化規律及其可再生性調控機理 2002-2004
南水北調西線一期工程生態環境供水效益分析 2004
四川郫縣土地利用環境影響評價 2004
四川郫縣土地利用規劃 2004
全球氣候變化對雅魯藏布江流域水循環過程的影響及對水資源系統演變規律研究,2004-2005
王紅瑞,閻伍玖《環境質量的模糊綜合評判-灰色關聯分析複合模型及實例分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33(4)553-556。王紅瑞,王岩,《水污染治理工程的多級估量分析》中國環境科學 1998 18(Suppl) 88-91。Wang Hongrui, Wang Yan《 THREE INDUSTRIES AND WATER CONSUMPTION OF BEIJING》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98 VOL.10(2) 181-189。王紅瑞, 蔡躍紅《人口 能源消費經濟發展對環境影響的定量分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35 (1) 123-126。王紅瑞,冉聖宏《計算農業生產率增長的投入產出模型》經濟地理 1999.19(2) 88-92。Wang Yan, Wang Hongrui《Three industries and wastewater and COD discharge of Beijing》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0. 12(4) 474-477。王紅瑞,肖楊 水環境生態價值的定量分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Vol.38(6):836-840。肖楊,王紅瑞,伍玉容 公路工程對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被變化的驅動效應分析,交通環保,2002,VOL.23, No.1, 10-13。王紅瑞,劉曉燕 水資源緊缺對北京市GDP增長造成的不利影響分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 Vol。37(4) 557-562。劉昌明 王紅瑞 淺析水資源水資源與人口、經濟、社會和環境的關係, 自然資源學報2003,18(5)635-644。王紅瑞,劉昌明等,水資源短缺對北京市農業的影響與對策,自然資源學報,2004,19(2)160-169。王紅瑞,劉昌明等,混沌理論在水科學中的套用與存在的問題,水科學進展,2004,15(3)400-408。王紅瑞,劉昌明等, 水資源短缺對北京市工業經濟的影響與對策,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年,VOL14(總第77期),88-91。蔣曉輝,劉昌明,王煜,王紅瑞,用混合回歸模型預測黃河三門峽站年徑流變化的初步研究。中國科學(E輯)技術科學,2004, VOL34(增刊)95-103。Iang Xiaohui, Liu Changming, Wang Yu, Wang Hongrui, The study on Sanmenxia annual flow forecasting in the Yellow River with mix regression model, Science in China,Ser, E, Engineering & Materials Science, 2004,47(Suppl 1):118-126。汪培樹, 王紅瑞,王軍紅, 虛擬現實中數字地面模型簡化算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Vol.40, No.6? 837-842。沈毅,吳麗娜,王紅瑞,晏曉林,公路項目環境影響後評價研究進展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公路交通科技,2004,Vol.21, No.7, 21-26。吳麗娜, 沈毅, 王紅瑞,晏曉林, 公路項目環境影響後評價初探, 交通環保,2004,25(1):1-5。沈毅,吳麗娜,王紅瑞,晏曉林環境影響後評價的進展及主要問題, 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年 Vol25 No.1。彭曉明,遲光宇,王紅瑞,董艷艷城市生活垃圾收費的定價模型及其套用,資源科學,2006,28(1)19-24。王岩,李潔,王紅瑞,丁曉雯,城市綠地補償價值計算方法及其套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5,41(6)640-645。王紅瑞,劉昌明, 蔣曉輝,水體交換周期模型的修正及其在黃河上游的套用,水科學進展,2006, 17(2):196-202。Yan Wang, Hongrui Wang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i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Water Policy,2005,7(4):345-357。 王紅瑞,王軍紅,中國畜產品虛擬水含量,環境科學,2006,27(3):609-615。彭曉明,王紅瑞,董艷艷,張可剛,水資源短缺條件下的水價模型,自然資源學報,2006,21(4)670-675。王紅瑞,葉樂天 劉昌明 劉來福,水文過程小波周期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方式,自然科學進展 2006,17(2)1002-1008。王紅瑞,董艷艷,王軍紅,韓兆興,關於虛擬水與虛擬水貿易的討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2(6)。蘇美蓉,楊志峰,王紅瑞,楊曉華,一種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方法及其套用,環境科學學報,2006,26(12):2072-2079。王會肖,王紅瑞,中國水生態水環境的若干問題及其對策,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6,1:21-26。董艷艷,王紅瑞,北京市非傳統水資源的利用現狀與對策,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4):7-11。董艷艷,王紅瑞,張文新,王軍紅,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廣州環境科學,2006年 Vol.21(4):32-37。董艷艷,王紅瑞,北京建立節水型社會的途徑,水資源保護,2006年 Vol.22(增刊2):84-88。丁曉雯,王紅瑞,李潔,沈珍瑤,城市綠地補償理論及其在上海市的套用,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6,19(3):4-11。Wang Hongrui, Liu Xinghan, Dong Yanyan, Wang Junhong. Analysis of China’s Water Security and Virtual Water Trade.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14(4): 11-19。WANG Hongrui, YE Letian, LIU Changming, YANG Chi, LIU Peng, Problems in wavelet analysis of hydrologic series and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ement,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7,王紅瑞,林欣,周冬荔,劉昌明,劉來福,基於RBF神經網路水文過程均值遍歷特徵分析,自然科學進展,2007,Vol.17(11):15019-1515。董艷艷,王紅瑞,張文新,王軍紅,縣域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土壤通報,2007,38(5):833-839。Hongrui Wang, Xin,Lin, Xiaomin Peng, Dongli Zhou, Ergod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Data in Hydrological Process, 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 Impulsive Systems ,A Supplement, Advances in Neural Networks, 2007, Vol. 14(S1) 791--797。王紅瑞,王岩, 王軍紅,董艷艷,韓兆興,北京農業虛擬水結構變化及貿易研究,環境科學2007,28(12):2751-2756。王紅瑞,董艷艷,王軍紅,王岩,韓兆興,北京市農作物虛擬水含量分布,環境科學 2007,28(11):2432-2437。王岩,王紅瑞著,北京市的水資源與產業結構最佳化,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年2月。紅瑞,董艷艷,王軍紅,彭曉明,韓魯傑,黃河河口地區生態供水效益分析,自然資源學報,2007,22(6):924-935。Wang Yan , Ding Xiaowen , Qian Longxia, Wang Hongrui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urban green lan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hanghai, China,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2007, 1(3):3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