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社會職務方面,為 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第九、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抗癌協會理事;中國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抗癌協會食管癌病因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會員;河南省醫師協會理事;河南省細胞生物學會副理事長。
任免信息
2018年10月1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聘任王立東為河南省人民政府參事。
成就及榮譽
1985年至今一直從事河南食管癌高發區食管和賁門癌變機制和防治研究,在食管和賁門癌變早期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系統闡明p53-Rb系統在河南食管癌和賁門癌變多階段演進過程中的變化特徵和規律。
他研究發現:高發區人群存在O6-烷基鳥嘌呤-DNA烷基轉移酶多態變體;提出:p53-Rb系統變化和AGT多態改變是食管癌變和高易感性的重要分子機制;創立了IHSS技術,建立了食管癌前病變細胞增生評價指標和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高危人群篩查和早期診斷的血清學指標和方法。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食管癌變早期的分子基礎,具有重要臨床套用價值。 在學術論文上,已發表中、英文論文和文摘429篇,4部醫學專著,其中SCI收錄57篇。發表在18種SCI源國際腫瘤相關核心雜誌上,其中在“Cancer Research” (IF=7.69)雜誌上發表3篇,在“Clin Cancer Res”(IF=5.62)雜誌上發表3篇,在“Carcinogenesis”(IF=5.37)雜誌上發表8篇。
據SCI統計(2000-2004),主要論文被“Science” “Cancer Research”等65種國際學術刊物引用900次,單篇論文被引用最高次數為113次(Wang LD, et al, Cancer Research,1993),主要論文還被美國“Surgical Pathology”等5部醫學專著所引用,其中一部為美國醫學教科書。被國際消化病年鑑(1997)收錄全文一篇,該年度消化病年鑑共收錄食管癌研究相關文獻6篇。18次被國際腫瘤學術會議以及美國、加拿大、法國、荷蘭、香港、台灣等地知名大學特邀作有關食管/賁門癌變機制研究專題報告。被美國Evidence-based Oncology雜誌特邀撰寫專家評論文章(Evidence-based Oncology,2002,4)。
在獲得的獎項方面,一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和新澤西癌症研究協會等學術性獎勵,一項衛生部三等獎,以及河南省教育廳和衛生廳等14項成果獎;獲得香港Croucher Foundation基金訪問獎。
他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部973等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國家教育部重點項目、國家人事部重點項目、美國NCI項目、河南省高校創新人才工程項目、河南省醫藥衛生創新人才工程項目等科研項目10餘項。
1995年至今已培養研究生68名(博士23名,碩士45名)。擔任《臨床實驗病理雜誌》,《中華腫瘤防治雜誌》等6部醫學期刊的副主編和編委,被邀請為“Int J Cancer”“Cancer”“Carcinogenesis”“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等四部雜誌評審論文。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政府津貼),被國家人事部選入首批百千萬人才工程式列,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優秀省管專家”,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留學歸國人員成就獎”。
2010年8月23日凌晨1點,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上線上發表他的新發現:在人類的第10號和第20號染色體上首次發現了這兩個易感基因,即PLCE1(磷脂酶Ce1)和C20orf54(核黃素轉運基因),由此形成的科研成果為食管癌高危人群預警和個體化防治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這一發現成為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的食管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標誌著我國食管癌易感基因研究居於國際先進水平。也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研究的一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