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暉

王燦暉

王燦暉(1937.8~)男,江蘇省如東縣人,全國著名中醫溫病及內科學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58年畢業於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現任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基本信息

教育經歷

出身於中醫世家,幼承家學,後師從南通名醫歐陽福保先生,學習4年。

1957~1958年 就讀於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醫科進修班。

工作經歷

1958年畢業並留校任教,從事溫病學的教學、科研和內科臨床工作,現任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

溫病學。

學術兼職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江蘇省重點學科——溫病學、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學術帶頭人

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肺病專科”學科帶頭人。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科評議組副組長

國家人事部博士後流動站專家評審組成員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研究生工作專家指導委員會成員

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病分會主任委員

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南京中醫藥大學專家諮詢委員會及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全國500名老中醫藥專家師承學習指導教師之一

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學術思想

一、溫病病因闡發

王教授在深入研究前人溫病病因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微生物學理論和大量的臨床觀察,提出溫邪的本質是以病原微生物為基本物質,以季節氣候因素為重要條件,以其臨床致病特點為研究對象,以提示病理演變、指導辨證論治為研究目的,只有將幾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理解,才能準確地掌握溫病病因的本質。

二、溫病治療心法

王教授認為,溫病乃因感受溫邪所致,其整個發展過程也就是邪正相爭的過程,病邪是導致溫病發生並決定其發展過程的主導因素。因此,溫病治療的首要任務當立足於有效地驅除病邪。溫病祛邪方法甚多,以“汗(解表)”、“清(清熱)”、“下(攻下)”、“化(化濕)”四法最為常用。另外,王教授主張外感熱病與內傷雜病在辨治上應互相滲透貫通。他認為溫病蘊熱化毒、傷陰動風、釀痰致瘀等與雜病病機有共通之處;溫病之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滋陰熄風、清心開竅等治法同樣可廣泛套用於內傷雜病的治療。

科研成果

1. 創建溫病學科 從上世紀50年代起,王燦暉和孟澍江、沈鳳閣等溫病學家創建了現代溫病學學科體系,編寫了1~5版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的溫病學教材,溫病學科於上世紀80年代初先後被國務院批准為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後來隨著孟澍江、沈鳳閣相繼退出教學、科研工作第一線,王燦暉承擔起進一步發展溫病學科的重任。1993年,溫病學學科被江蘇省政府批准為首批省屬重點學科,隨後又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准為局級重點學科。

2. 主持多項國家級、部省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

獲獎情況

曾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曾獲“江蘇省優秀學科帶頭人”、”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導師”等榮譽稱號。

主要論文

[1] 王燦暉. 傳染病的治療策略[J]. 江蘇中醫藥,2006(04).

[2] 王燦暉,馬健. 對中醫臨床基礎學科若干問題的思考[J].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

[3] 王燦暉,馬健. 溫病學科發展的思考[J]. 中醫教育,1998(05).

[4] 王燦暉,劉濤,楊進等. 滋腎通竅法對血管性痴呆患者精神量表評定的觀察[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9(07).

[5] 王燦暉. 從“截斷療法”談溫病治則問題[J]. 江蘇中醫,1997(03).

[6] 王燦暉. 溫病立法制方的基本思路[J]. 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4(02).

[7] 王燦暉. 溫病診斷辨病識證基本思路的研究[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5(02).

[8] 王燦暉. “溫病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 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5(02).

[9] 王燦暉. 應當加強臨床實踐[J]. 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7(01).

[10] 王燦暉. 溫病“衛氣營血”辨證的臨床意義及其運用要點的探討[J]. 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7(04).

[11] 王燦暉. 外感熱病辨證體系異同芻議[J]. 陝西中醫,1988(04).

[12] 王燦暉,沈鳳閣. 十二年頑固性盜汗一例治癒報告[J]. 江蘇中醫,1965(01).

出版著作

編撰出版了《溫病學之研究》、《王燦暉溫病學講稿》、《辯證學》、《溫病學理論與實踐》等20餘部論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