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38年1月,王炎堂到了延安,進了陝北公學第九隊。不久,到中央黨校學習了半年,黨校畢業後,又到馬列學院學了兩個月,然後被調到社會部。參加了第三期社會部情報人員訓練班,又學了兩個月,1939年1月正式開始工作。 後任中央社會部科員、科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情報部處長,中央軍委情報部處長,中央軍委聯絡部情報顧問,軍委聯絡部處長,中共雲南省委調查部副部長,總參謀部情報部局長,中央調查部局長,中央調查部“五七”幹校黨委書記等職。1980年10月後歷任中央調查部副部長,駐埃及大使館參贊,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央保密委員會專職委員,國家安全部諮詢委員,中央紀委駐農牧漁業部紀檢組組長等職。2004年6月離休。他是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原中共中央調查部副部長(部長級醫療待遇)王炎堂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4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清理檔案
1939年,王炎堂才16歲,他的工作崗位是社會部辦公室的文書、秘書。文書、秘書是協助領導工作的,工作性質很重要,工作內容卻很平常:抄寫記錄,收發電報,檔案整理,刻蠟版,油印材料等。王炎堂做每一項工作都認認真真,全力以赴,並且注意從工作中學習。他管理檔案,每天都接觸大量的材料,日本的、國民黨的、黨內的,東西很多,他有意識地去熟悉它們,不斷地積累,逐漸記住了許多東西。有人問,或查找個什麼,他都能找到,慢慢地在社會部獲得了外號,叫“活字典”,成了領導最信得過的工作人員之一 。
1946年11月得知胡宗南要進攻延安,延安立即大疏散,清理檔案,將必須要保留的檔案整理了20個大箱子,10個牲口馱,還有老弱婦孺,一起轉移到瓦窯堡。1947年1月,又得悉國民黨要空投傘兵,毛澤東主席命令:把檔案減少到最少,不要丟掉,燒掉80%,他們堅決執行。李克農派王炎堂負責檔案的銷毀。警衛團派了個大車,王炎堂連夜趕往瓦窯堡。80%,就這么一句話,怎么掌握,什麼要,什麼不要,不知道,真令人著急!一共三天三夜,在老鄉家裡,關起門來,白天在屋裡清理,晚上在院子燒,除了王炎堂,只有一個看檔案的警衛同志。三天裡,王炎堂只有一個概念:“80%,留最該留的東西。”一件件地審閱,沒有什麼標準,憑著日常積累的業務能力,他的判斷就是標準,20箱留了4箱。就是這4箱東西,成了後人的“寶貝”。由於社會部嚴格執行主席的指示,胡宗南占領延安後,沒有出現絲毫紕漏。
情報專家
隨著戰爭的發展,情報工作也進一步深化。1941年,根據中央關於加強調查研究的精神,中央情報部(社會部)非常重視抓情報業務建設,強調加強系統的調查研究。王炎堂此時不僅僅是經手大量檔案,也不僅限於整理情報、撰寫通報,同時還注重分析研究情報,並逐漸成了這一方面的專家。
在戰爭年代,機密情報往往會發揮關鍵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沒有系統的調查材料,就不能對情報進行準確的分析判斷,沒有全面的調查研究,就不能正確地制定方針政策。比如,“搶救運動”擴大化的造成,除了主管部門康生要負責任以及領導方法等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一些單位不了解情況,不了解國民黨特務組織的實際情況,不了解什麼是特務,以致把復興社、CC、三青團等同於職業的特務組織。後來,在“甄別”工作中,陝甘寧邊區保衛處處長周興特意邀請通報科科長王炎堂講課,專門介紹國民黨特務系統的內情。聽課以後,邊保幹部大有收穫,甄別工作有了實施的依據,走上正確軌道。
革命家庭
王炎堂的岳父申伯純是中國共產黨的情報專家,在申家,有十位老八路和一位革命烈士。其中,除二女婿成蔭是導演和二子申仲義是工程師外,九位均是紅色特工,他們是:申伯純、愛人郭西、長子申仲仁、二女兒申伸、二兒媳婦齊翔延、三女兒申小叢、三女婿李成、四女兒申曉白、四女婿王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