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
王淵華家境貧寒,讀到國中一年級就不得不輟學。但他自幼以練字習書自娛,文史典籍也多有涉獵。1985年5月,他因病休養在家,便潛心研習書法。沒有名師指點,他就以傳統為本,古碑名帖為師,長期足不出戶,閉門謝客,臨帖習書,幾於痴醉。次年,他偶用竹筷蘸墨書寫,意外發現了別具墨韻的線條。他試以竹筷字應徵“全國首屆硬筆書法藝術展”,居然躋身獲獎者行列。意想不到的成功進一步激發了王淵華“入古出新”的靈思妙想。他針對竹筷不能蓄墨的缺憾,幾經摸索之後改用竹片,刻上螺紋,加大其受墨面和蓄墨量。 “竹筆”長不盈尺,貌不驚人,在王淵華的駕馭下,卻能縱斂自如,隨意賦形,寫出大如碗、小如豆、酣暢淋漓、細膩傳神的各種書體。著名書法家趙玉林認為,王淵華的竹片書法“若軟若硬,介乎二者之間;非軟非硬,卻又二者兼具,獨成一格”。筷子代筆一段時間後,王淵華發現了其中的缺陷,竹筷不能蓄墨。經過反反覆覆的實踐,王淵華又削竹代筆,在竹片上刻上螺紋凹槽用以蓄墨。經過不斷的改進,掌握了使線條粗細、枯潤以及運筆的技巧。這個簡單的改進,讓王淵華走進了一個全新的書法世界,也同時迎來人生的一個轉
折點。十五年時間的不斷改進與耕耘,十五寒暑的藝術積累,王淵華的竹片書法藝術已經日益完善成熟,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創立了獨具風格、自成一家的王氏竹片書法藝術。竹片書法成為中國文壇的又一新筆種,在竹片書法藝術家的頭銜之下,王淵華同時也成為文化部《ISC2000藝術品價值標準評定》非毛筆類書法第一人,王淵華的竹片書作先後在“全國硬筆書法家巡迴大展”和“海內外書法高手展賽”等硬筆、毛筆類書法大賽中獲金獎、一等獎,並且作為硬筆、毛筆類代表書作收入各類大型書法作品集中。 他還出版了國內首部竹片書法字帖——《王淵華竹片書法藝術》。他認為,“竹筆”與毛筆在寫行書、草書時各有千秋,寫隸、篆時則“竹筆”更具金石味。去年他領銜創辦了民間文藝社團——福建淵華書法藝術院,探索把竹片書作和其他藝術品推向市場的途徑。
“位卑未敢忘憂國。”王淵華以鑽研竹片書法那種特有的韌性與執著,架設兩岸民間交流之橋,成就了一段又一段翰墨飄香、緣跨海峽的佳話。1992年10月,王淵華函請陳立夫為“國際首屆王淵華竹片書法藝術展”題寫展標,從此開始了長達8年的交往,直至陳立夫逝世。1998年3月,王淵華在寫給陳立夫的長信中提到:“晚輩自知人微言輕,但也自以為‘卑賤不奪憂國志,但懷無愧民族心’聊盡匹夫之責。”陳立夫不久寄來了蒼勁有力的“卑賤
不奪愛國志,坦懷無愧民族心”的條幅,將王淵華信中的“憂國”改為“愛國”、“但懷”改為“坦懷”,愛國之情,民族大義,躍然紙上。8年中,王淵華每次去信都談統一、反分裂,而陳立夫基本以題字作復,所贈墨寶達10件之多。1995年春節,江澤民發表了著名的對台八項主張,王淵華備受鼓舞,春節過後,他試著向蔣緯國寫了第一封信並寄上包括《唐宋詠梅名詩八首》在內的竹片書作。不久,王淵華收到蔣緯國的回信和4件題字,其後又收到蔣緯國贈送的3本近著和近照。1996年8月,就在蔣緯國辭世的前一年,王淵華致信蔣緯國詢問其回大陸的傳聞是否屬實並希望早日成行。這封信撥動了蔣緯國的鄉愁與鄉情,他9月回信說:“在台寓所,供有祖宗堂,供桌上有兩個小瓶,一為祖母墳邊之土,另一為長江之水,可以想見念鄉之情。”“身為中國人,不管因何種緣由,遊走他鄉,總得隨局勢之轉變,面對中國,心向中國,身歸中國。”然而,同陳立夫一樣,蔣緯國終未能完成大陸之行,王淵華與兩位老人的交往,留下了無法彌補的缺憾。
“此次的書畫展也吸引了海外書法愛好者的目光,組委會收到新加坡、韓國、菲律賓、日本等國書畫名家的作品。”,王淵華說:“這是對世界和平的祈禱與期盼。”在緊鑼密鼓地籌辦《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名人名家書畫邀請展》的同時,2005年3月份,福建淵華書法藝術院又倡議發起“為紀念抗戰而犧牲的愛國英烈”和“為慘遭日寇殺害的死難同胞”舉行網上公祭活動。在3月20日起,王淵華在福建淵華書法藝術網設立了兩個公祭靈堂。王淵華說:“日本極右翼勢力變本加厲地美化侵略歷史,篡改歷史教科書,拒不認罪、拒不反省,令我國人忍無可忍。在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我們發起這樣的為南京大屠殺暨慘遭日本侵略者殺害的兩千萬死難同胞舉行網上公祭活動,就是為了不忘歷史,警示未來。”記者登入了該網站,將網上公祭靈堂布置得莊嚴肅穆,“民族忠魂光昭日月,中華正氣名耀春秋”的輓聯豎立左右,靈堂正中“為抗戰犧牲的英烈永垂不朽”的橫批顯得格外醒目,許多訪問者在留言欄里留下了感言。
2001年,經福建省文化廳批准,福建省民政廳登記註冊,在福建淵華書法藝術院在福州掛牌成立。成為清理整頓後的民間社團、文化組織從“喝天水、吃皇糧”靠財政撥
款的官辦,向自謀生路找市場,把作品轉化為商品,實現以藝養藝的“民辦”轉制的首批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企業文化單位。這對於王淵華而言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轉變。隨著王淵華獨創的竹片書法逐漸聞名遐邇,前來上門求字之人絡繹不絕,其中自然有帶著豐厚潤筆的求字者。但是,王淵華一生簡樸隨意。多年來,王淵華為人寫字分文不取,甚至為商家寫招牌也拒收筆潤。許多人勸他賣字,但王淵華總是婉言相拒。然而,他在一段時期內竟然陷入紙、墨不繼的尷尬境地。為此,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停薪留職悉心練字的王淵華,不得不“下海”,走以藝養藝的道路。即使這樣,他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對於內容庸俗的文稿一律不寫,對於用於公益事業的筆潤一分不要。對於那些熱心竹片書法藝術的年輕書法愛好者,他是來者不拒,經常與他們通信並親自操筆書寫作品給他們。“藝術無價。雖眼下不得已以市價易之,但我可以保證取之於斯,用之於斯,以藝養藝”——王淵華如是說。而今藝驚海內外的王淵華依舊信奉“不以名自矜,不以利易志”的信條,一如既往全身心投入竹片書法藝術的探索。依舊坦然、澹然:“書學之路,五味始終,為藝投入,以藝自養,已得其樂,止此足矣。
其作品
其作品在國際、全國大展大賽中屢獲高獎,並廣為海內外人士所收藏。因此成為迄今為止世所公認的中外唯一的竹片書法藝術家。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正積極籌備以生。產、經營、研究、開發竹片書法為主的“王氏藝術公司”。成功經驗:書學海樣深,畫道無止境。時能自覺今是而昨非,方可融會貫通,博採吐納,以熔自家之新,進而追尋字外意外之趣,漸人隨心所欲之佳境。
成就
他創立了獨具風格、自成一家的獨門藝術——王氏竹片書法;他提筆與蔣緯國先生通信,表示自己對其堅持一個中國,反分裂、反台獨的鬥爭的支持;他籌備《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名人名家書畫邀請展》;他為“緬懷犧牲英烈”“悼念死難同胞”設立的網上公祭活動更是牽動了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心。他就是被稱為“竹片書法第一人”的竹片書法家王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