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雄

王水雄,男,湖南郴州人,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200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獲法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組織理論、經濟社會學。代表作品 《制度變遷中的行為邏輯》

基本信息

王水雄

簡歷

王水雄,男,湖南郴州人,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200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獲法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組織理論、經濟社會學。發表的主要作品有:《結構博弈——網際網路導致社會扁平化的剖析》(專著,華夏出版社,2003年)、《鑲嵌式博弈——對轉型社會秩序的剖析》、《制度變遷中的行為邏輯》(主編,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5年);在《社會學研究》、《社會》、《青年研究》等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譯作有《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合譯,華夏出版社,2001)、《組織行為學:體驗與案例》(合譯,中信出版社,2004)、《給無價的孩子定價》(主譯)。參與多個國家社科基金研究項目,比如CGSS(中國社會總體調查),主持完成了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博弈與社會結構——對和諧社會基本功能機制的探討》。此外還主持完成了:“2010年度中國中小企業融資與擔保狀況調研”、“2008年度北京市城鎮樂居指數研究”等研究項目。

主要作品

著作類:
l 2009年,《鑲嵌式博弈——對轉型社會市場秩序的剖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l 2008年,執行主編之一,《組織管理與組織創新:組織社會學實證研究文選》,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l 2005年,主編,《制度變遷中的行為邏輯》,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l 2003年,《結構博弈——網際網路導致社會扁平化的剖析》,北京:華夏出版社。
書中章節:
l 2009年,“中國經濟社會學前沿狀況”,見於,高翔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前沿》(2008~200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l 2009年,“社會網路”,見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項目,《中國綜合社會調查報告》,中國社會出版社。
l 2009年,“組織結構與社會認同”,見於,鄭杭生主編,《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9》,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l 2008年,“中國組織社會學研究狀況述評”,見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主編,《中國社會學年鑑》(2003~200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l 2008年,“機會集合、關係選擇與結構效應”,見於,李路路、邊燕傑主編,《制度轉型與社會分層》,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期刊論文:
l 2011年,“關係的本質與選擇:基於一項實驗的考察”,《青年研究》,2011年第2期。
l 2009年,“鑲嵌式博弈與公共品提供結構:以王村為例”,《社會》,2009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9期(總第69期)轉摘。
l 2007年,“十日談:天下熙熙跳槽熱”,《新世紀周刊》,2007年第28期。
l 2007年,“特殊身份對峙下的槍殺悲劇”,《新世紀周刊》,2007年第30期。
l 2007年,“信息不對稱與社會博弈——醫患關係對和諧社會的隱喻”,《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l 2007年,“成癮行為的經濟社會學分析”,《研究生時代》,2007年第1期。
l 2007年,“論制度變遷中的意識形態安全”,《江海學刊》2007年第1期。
l 2007年,“金融工具、信用能力分化與社會不平等”,《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7年第4期。
l 2006年,“人力信息傳遞與關係網路的變動”,《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6年第6期。
l 2006年,“弱勢強音的現實影響”,《新世紀周刊》,2006年第25期。
l 2006年,“‘混居’的社會關懷”,《北京CBD》,2006年第6期。
l 2006年,“注意力和80年代”,《新聞周報》,2006年第20期。
l 2006年,“導致當前教師倦怠的社會因素分析”《中國教工》,2006年第12期。
l 2005年,“在理論模型的平台上思考——新經濟社會學的一個倡導”,《社會》,2005年第3期。
l 2005年,“在理論模型的平台上思考”,《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5年第9期。
l 2005年,“從‘撒謊’看流浪兒童的機構救助”,《青年研究》,2005年第12期。
l 2004年,“網路互動的社會學分析”,見於程曼麗主編,《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l 2002年,“生育的博弈模型:中國的例子”,《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6期。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l 2002年,“從占有標識到結構運作:公共領域的‘分配’問題”,《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2年第3期。
l 2002年,“消費的符號邏輯與廣告的社會作用”,《世紀中國》。
l 2001年,“中關村電腦軟體產業激勵機制的問題”,見於《發現中關村——北大學子眼中的“中國矽谷”》,姜寧肖楠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l 2001年,“‘親和性’機制或虛假命題”,《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2期。
l 2001年,“重返社會生活的真實——個人與社會關係問題意識及其轉向”,《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1年第4期。
l 2000年,“技術、博弈地位與組織方式的變動”,《社會學研究》,2000年第6期。
l 1999年,“認知失調、常人方法與學術研究”,《五音》,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系刊,總第六期。
l 1999年,“產權概念與中國鄉鎮企業改制研究”,《城鄉社會發展研究通訊》,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
主要譯作:
² 2008年,Viviana A. Zelizer,《給無價的孩子定價》,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主譯)。
² 2005年,David B. Grusky, 《社會分層》,華夏出版社(合譯)。
² 2004年,Dorothy Marcic,Joe Seltzer and Peter Vaill,《組織行為:體驗與案例》(第6版),中信出版社,(合譯)。
² 2001年,Jonathan H. Turner,《社會理論的結構》(第6版),華夏出版社(合譯)。

主要項目

主持項目:
² 2005年7月—2010年7月,“博弈與社會結構——一項和諧社會的基本功能”,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² 2009年7月—今,“經濟社會學新進展”,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委託項目。
² 2008年12月—2010年3月,“2009年度中小企業融資與擔保狀況調研”,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項目,(與李路路教授聯合主持)。
² 2008年3月—7月,“2008年度北京新浪樂居調查項目”,新浪網企業委託項目。
參與項目:
² 2005年7月—今,“中國社會總體調查(CGSS)項目”,教育部課題。排名第6。
² 2009年7月—今,“市場秩序中的非經濟因素”,教育部課題。子課題負責人。

開設課程

l 《巨觀經濟社會學》(研究生課程)
l 《經濟社會學》(本科生)
l 《社會統計學》(本科生)
l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本科生)
l 《社會學概論》(本科生)
l 《影視作品與社會原理》\《影視作品與組織原理》(本科生,全校選修)

招收學生

社會學碩士。希望能夠對社會生活有最基本的熱愛和一定的洞察能力;對經濟學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希望有超越於個體對社會進行基本的想像和思考的能力。
培養方向:經濟社會學、組織理論。在經濟(比如生產、消費等)分析中能充分地納入社會性因素(比如社會結構、分層、不平等),能夠對影響社會經濟全局的價值、影響、權力、貨幣、物資等運作狀況進行分析,在方法上能夠綜合地、靈巧地運用各種定性和定量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