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雅[民國將領]

王正雅[民國將領]
王正雅[民國將領]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正雅(1870—1920),字子豳,慈利縣溪口人。歷任寶寧縣知縣、富州廳通判、趙州直隸州知州、廣南開化府知府、蒙自道台、貴州按察使等。辛亥革命後任湘西鎮守十營統領,湖南第四區守備隊司令,澧州鎮守使等,駐軍澧州。

人物簡介

王正雅(1870—1920),字子豳,慈利縣溪口人。入貲為雲南通判,歷遷升寶寧縣知縣、富州廳通判、趙州直隸州知州、廣南開化府知府、蒙自道台。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12月3日,他會同宜昌軍司令唐犧支圍攻荊州。民國成立後,王正雅任湘西鎮守十營統領,湖南第四區守備隊司令,澧州鎮守使,駐軍澧縣。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時,他通電錶示擁戴。次年派兵攻打羅劍仇在大庸組織的反袁軍。1917年“護法”戰爭期間,王投靠北洋軍閥,所部被吳佩孚改編為陸軍第六混成旅,他任中將旅長,仍兼常澧鎮守使。馮玉祥部進駐常德,改任澧州鎮守使。馮走後王復原職。他先後在澧9年,強化轄區治安,也較重視教育,自兼澧縣中學督辦,私人捐資創辦九澧文學專修科。1920年,驅張(敬堯)運動勝利後,各派軍閥紛起爭奪地盤。王正雅在各軍進逼下,率部退保慈利。不意遭常澧鎮守副使卿衡扼險抗拒入境,7月22日他單騎往說卿衡部駐貓兒峪營官,于歸途中被亂槍擊斃,時年50歲。

投身仕途

王正雅,幼讀詩書企圖科舉入仕,青年時代赴澧州趕考,卻名落孫山。當時的考官寧鄉縣李瀚昌愛惜其才華,才將他收為附生。

1898年,通過打點經營,王正雅以附生的身份被授予雲南富州寶寧縣知縣。

富州屬雲南廣南府,地處邊徼,民情複雜。王正雅膽魄過人,到任後,以凌厲手段剪除匪惡,屢建功勳,由寶寧知縣升富州廳通判,繼而擢廣南開化知府,十年後晉升至蒙自道道員,統領邊防各軍。不久,又授貴州按察使之職。

就在授貴州按察使的次年,王正雅的母親去逝,他值此丁憂,回到家鄉慈利溪口,買田置地,大築亭園,已有歸隱休息之意。

舉兵反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為了防備湖南新軍效仿武昌起義,余誠格第一個想到的便是丁憂在籍、素負武略文韜聲譽的前雲南蒙自道員、貴州按察使王正雅。所以他趕緊電召王正雅赴省協助,希望王能在此危難時刻效仿曾文正為栽培他的朝廷盡力效忠。余誠格奏請清庭起用王赴鄂,王正雅奉詔來常德募兵,以攻打武昌革命軍,時常德革命黨人慾將他捉拿處死,一時氣氛十分緊張。李執中與王相識,知道他也同情革命,年紀又輕,便制止說:“此人尚可用。諸位相信老夫,就交給我處置。”李執中和王正雅暢談形勢,指陳國是、講三民主義、講人民共和,說得王正雅心悅誠服,歡笑聲溢於戶外,三日後王正雅降服,尊李執中為前輩。李執中遂邀他至長沙,向譚延闓推薦,王被委為荊州安撫使,且撥湖南巡防兩個營交給他倆。王李率兵回常德,又在常德、澧州召募兩個營,取道湖北公安,直指荊沙。他們又與荊宜鶴招撫使唐犧支聯合,共同圍攻荊州,切斷清軍支援武漢之路。十二月十二日,王正雅率革命軍隱蔽北門,不幸流彈中足,鮮血汩汩,包紮後仍大呼向前,手斬旗營中軍一人,指揮部下遞人梯進城,大部分清軍不予抵抗。旗營副將恆齡見大勢已去,遂自殺身亡。都統連魁、副都統松鶴開城投降。武漢革命軍聞報,士氣大振。王正雅以少勝多,打敗了清兵,攻克了荊州。一時“王統領打荊州”傳為佳話,因此,王正雅被授少將加中將銜。

荊州戰役的勝利對於減輕武昌革命軍隊的壓力,穩定全國革命的大好形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王正雅將軍居功至偉,孫中山先生因此誇獎他是“能戰之將”。攻克荊州以後,由於湖北方面少數人出於狹隘的地方主義觀念,嫉妒王正雅部繳獲甚多,害怕常澧部隊“反客為主”,接連製造事端。王正雅將軍以大局為重,謝絕了黎元洪的挽留,率軍返回湖南。  

經營澧州

1912年春,王正雅將軍自湖北回湖南,任湘西鎮守千營統領。革命軍實行改編後任湖南第四守備隊司令,統轄五個營的兵力,駐守常德和澧州。1913年8月9日,王正雅將軍就任常澧鎮守使,防區包括今常德市除漢壽縣以外的全部,張家界市全部,益陽市的南縣和湘西自治州的永順縣,鎮守使署設在澧州。

王正雅將軍擔任常澧鎮守使期間,頗有政績。據《慈利縣誌》記載:“(王)在鎮九年,敬教勸學,各眾豐財,雖洪憲之禍,護法之爭,湖南列縣糜爛,而澧一隅安然。”他捐出私人財產,開辦九澧女師,同時擔任澧縣中學督辦。澧縣中學和九澧女師都是今澧縣一中前身。他還捐資興辦了大專層次的澧州文學專科學校。一次擴建教室,他便捐資7000元大洋,約合今人民幣35萬元。他幾乎把九澧各縣的學術頂尖人物都收羅到了澧中和女師的教師隊伍。他的思想引導者、參謀長,曾在清華學堂任教的李執中被任命為澧中校長。慈利吳恭亨是全國知名的對聯學家,柳亞子先生主持的“南社”重要成員,也被他聘請到女師任教。他每逢過年過節,都宴請澧縣中學的老師,席間親自敬酒敬菜,執禮甚恭。他經常深入教室、操場、食堂和學生寢室,隨時解決出現的問題。他還從其它方面擠出資金,補貼學生一伙食。他常常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活動,和師生一起行動,保護師生的安全,維護師生的利益。他十分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在一次學生畢業典禮上,他說:“我願諸君,做生利之人,不做分利之人;做造福之人,不做享福之人。”在王正雅主政時期,澧屬各縣的教育事業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他的長子王育寅先生,拿出自己的全部存款,並將全部地產做抵押向銀行貸款,創辦溪口澧西中學(即今慈利三中)。抗戰時期,許多澧縣學子在該校求學。

除了教育得到較快發展外,道路修築,湖田開發,礦物開掘以及商業網路的完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王正雅將軍十分注意維護民族利益。1914年,德國人蘭格士欲與石門雄黃礦山主私下訂約,租借雄黃礦開採權99年。王正雅將軍得知後,立即予以制止。  

不幸身亡

1913年7月12日,“二次革命”爆發,蔣翊武銜孫中山之命,由日本歸國,任湖南討袁軍總司令,將討袁總指揮部設在常德,令林德軒為湖南討袁軍左路總指揮,指揮所設在沙市,王正雅將軍開始時有點求穩怕亂的思想,不主張“貿然行事”。但在李執中先生的勸導下,他很快就表明了支持“二次革命”的態度。王正雅、林德軒和李執中招募常澧義兵千餘人,取道公安,直攻荊州。在已將荊州團團圍困的情形下,卻由於譚延闓的暗中破壞,常澧健兒“二打荊州”之役未能進行到底。

由於時代與個人經歷的局限,王正雅將軍也存在著一些弱點和失誤。其中最突出的是1915年底袁世凱稱帝初期,他曾發表通電擁護。其實這也事出有因:當時,澧水流域執政人物都有著共同的苦衷:他們被湖北當政者視為“客軍”,而湘東軍閥集團長期把持的湖南當局又認為他們是“異己”,“北不靠鄂,南不靠湘”。這樣,他們只有依靠強大的中央力量才能維護地方的穩定。正因為如此,王正雅對袁世凱稱帝採取了表面應付的態度,但始終沒有和孫中山先生直接指揮的革命力量正面對抗。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亡不久,王正雅很快就宣布“反正”,與袁黨餘孽劃清界限。由於與吳佩孚同為“秀才將軍”,王、吳兩者之間私人關係較好。但是,王正雅將軍並沒有因此站到孫中山先生的對立面,孫中山先生也始終關懷和愛護王正雅將軍及其餘部。  

1917年6月,面對譚延闓的步步緊逼,王正雅將軍邀請馮玉祥部共同防衛常澧地區。由馮玉祥任常德鎮守使,防區為當時的常德、臨澧和桃源三縣,王改任澧州鎮守使。三年後,馮部北撤,王復任常澧鎮守使。

1920年7月6日,馮部撤出常德不久,譚延闓便無端發起討王之戰,指揮省內各軍圍攻澧州。王正雅將軍為了避免生靈塗炭,主動撤出澧州,退往慈利。   1920年7月22日譚延闓令陳嘉佑、李韞珩、李敘彝等部進攻澧州鎮守使王正雅,王率部退慈利,途經貓兒峪時,被卿衡部營長喻光明槍殺。27日,王正雅之子王育寅以其父被殺,誓以“傾家復仇”,統領王的舊部,號稱常澧護國軍並自任司令,在江埡起兵攻打卿衡,卿部向津澧敗逃。

王正雅將軍遇難之後,孫中山先生致電哀悼,並派遣林修梅將軍指揮他的餘部繼續鬥爭。三年後,王正雅將軍的靈柩由慈利遷來澧州安葬。“津澧百姓緬懷王正雅推翻清廷時立下的功績,佇立寶塔灣至津市大窪沿河兩岸,迎接護送船隊經過”,燃香點燭,蜿蜒十多里。

今天,王正雅將軍的歷史功績已經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津市市準備全面修復王墓。澧縣一中大力弘揚老督辦王將軍倡導的“要生利不要爭利,求造福不求享福”的精神,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學子從校園中宏偉壯觀的“正雅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