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1957)
一、王棟先生畢生從事畜牧科學、草原科學教學和研究。是我國著名畜牧學家,草原學家,動物營養學家,農業教育家。我國早期動物營養和家畜飼養學開拓者,中國草原學科奠基人。為我國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的現代農業思想作出了貢獻。
1906年10月24日 出生於江蘇省崇明縣;1923-1927年 南通農科大學學習;
1927-1929年 南通農科大學助教;
1929-1936年 上海國定稅則委員會工作;
1937-1941年 考取庚款公費留學英國,獲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出國前專程考察了山東、河北、察哈爾、山西等地農牧業;
1941年底-1942年春,二戰正酣,橫貫大西洋,太平洋,冒險乘船40多天回國;
1942年任貴州農工學院教授兼教務主任;
1942-1946任西北農學院教授兼畜牧系主任;
1946-1949年任中央大學畜牧獸醫系教授兼系主任,兼任中央畜牧實驗所研究員、營養系主任(短期兼任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專員);
1949-1957年任中央南京大學、南京農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前身)教授,兼畜牧獸醫系主任。
1957年5月5日逝世於上海華東醫院。
過去的100年可分為前50年和後50年兩段
前50年,國家和民族處於深重災難之中。王棟先生降生於辛亥革命的紛亂年代,接著是兩次世界大戰全球性戰亂,在國內是無止無休的軍閥混戰和各帝國主義從未間斷過的侵略,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的血腥侵略。王棟先生度過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最後經過艱苦的全國解放戰爭,迎來了新中國。
後50年,絕大部分發展情況王棟先生沒有看到。王棟先生51歲去世,英年早逝。但他充分利用了生命的最後10年,尤其解放後的五、六年,有了比較安靜的環境,有了簡陋但是專用的實驗室,有了走到農村牧區去,把科學奉獻給祖國的機會。這是王棟先生的黃金時段,肩負著沉重的負擔,取得了教學、研究的豐收。幾乎每年一本專著,總計達190萬字。
二、王棟先生的人生歷程給我們的啟示
王棟 先生的工作條件
? 王棟 先生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工作的:
工作環境:社會(解放前-解放後)動盪,在學校、家庭、辦公室、實驗室範圍內活動。
工作任務:作為系主任,承擔畜牧獸醫系的系務;承擔本科生,研究生教學;培養青年教師,進修生;實驗室、試驗地建設;參加大量政治運動和學習。
家務:侍奉高齡多病的母親。
? 科學研究——緊密結合教學、生產:
進行牧草栽培,牧草加工方面的研究。在西北農學院製作了我國黃土高原的第一窖青貯飼料,在南京又作了玉米、野草、苜蓿、浮萍等青貯試驗,分析化學成分,進行飼養試驗。經費很少,體力勞動繁重,總是親自到場操作;
調查蘇北鹽城地區飼料資源,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鹽蒿籽餅餵豬”、“糠粉的飼用價值”等研究;
1951年,在甘肅皇城灘大馬營草原進行了調查研究;
1952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進行草原調查研究。
? 著述條件:
用毛邊紙,沒有稿紙;
用毛筆,不能用鋼筆等硬筆;
用手寫,沒有打字機,微機;
用手搖計算機和計算尺,沒有微機統計軟體;
裝訂,自己用錐子線繩裝訂成冊。王棟先生曾對我感慨地說:“寫書,很不容易。常說‘筆耕’,真是一筆一筆、一點一畫地‘耕’”。就是這樣,一年編寫出版一本專著。
三、王棟先生的言傳身教
先進的學術思想體系
* 20世紀40年代,他首先把植物—動物生產這一現代草原學的核心和精髓介紹到中國來,並親自探討了植物—動物生產的幾乎全過程。其中包括牧草、草原、動物營養、農畜飼養以及種植業和養殖業結合等各個領域,並寫出了一系列科學專著。
* 注意了草原與環境的關係。“草原的形成受風土的影響,風土的情況足以改變草原,同時草原的盛衰亦足以影響風土”,“草原的利用管理不僅要適應自然環境,亦與社會情形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草原的利用管理視牧場的經營目標定其內容,而牧場的經營目標又視社會情形定其重點”。把土、草、畜、環境(風土)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考慮,這已是草地農業生態系統思想的萌芽。
關注動物營養學理論及其套用的研究
* 所著的《動物營養學》達到當時的最高水平,作為大學叢書在商務印書館出版。
* 進一步將營養學原理套用於家畜飼養科學。當時世界流行的莫爾遜飼養標準,以總消化養分(TDN)為指標,王棟認為其中有些養分以甲烷等氣體及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總消化養分系統不盡合理,因而制訂了以代謝能(ME)為指標的王氏飼養標準。
關注理論套用於生產技術
* 為了使營養學原理在生產中套用,創造了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分解百分比的“王氏查對圖”,可以根據呼吸熵很方便地查出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量。
* 發明了配合農畜日糧用的“配料標尺”和“配料盤”。這是以後許多同類方法的濫觴。
對草原科學有關問題高度敏感
* 認真探討威廉士的草田輪作系統。他收集了當時所能看到的文獻,認真思考,寫出了《草田輪作的理論與實施》專著。對大農業的概念從一個側面作了闡述,表達了他對植物生產與動物生產兩者之間加強聯繫的執著追求。
* 當時米丘林和摩爾根的爭論正在進行,他也曾經企圖在牧草育種領域有所探討,但論據不足而中止。
挑戰傳統農業思想
* 針對我國根深蒂固的單一穀物農業系統,王棟先生提出種植業必須與畜牧業結合,這在當時可謂獨具慧眼。他把挑戰寫在專著的扉頁上:“無草,無牛;無牛,無糞;無糞,無農作”,“肉皆是草”。
* 面對中國單一穀物生產的舊農業系統,把“糧食不過關不能發展畜牧業”當作真理的年代,對超穩定傳統農業的挑戰需要勇氣。
王棟 先生面對的是超穩定傳統農業
古代社會的基本特徵:一是農耕,一是戰爭。“耕”、“戰” 並列。
馬克思:“古代人一直認為農業---是訓練士兵的學校”。
中國模式尤其突出:“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 , “國之所以興也,農戰也。”《管子》。
“土地-農民-戰爭”歷史上源遠流長,也曾經取得重大成就。
秦代商殃:“墾草”興農,在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將林緣草地開墾種植穀物,寓兵於農,國勢大強,秦始皇由此統一六國。
漢代:“闢土殖穀曰農”,重農業輕工商,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政策結合,發布“告緡(min) 令”,建立了空前強大的中央集權大帝國。由單一穀物農業發生的糧-豬農業系統更加鞏固。
建國以後“以糧為綱”:以糧為綱的單一穀物生產,將大部分食物資源、土地資源排斥在外,導致資源浪費與資源匱乏並存,這個病態農業系統又作用於病態食物系統,反過來,病態食物系統加劇病態農業系統。兩者互相激盪,愈演愈烈,導致全國上下為三農問題所困擾。王棟先生半個世紀以前提出的“肉皆是草”的聲音真是“空屋足音”,多么難能可貴!
四、王棟先生給我們的啟示
一是境界高。他是以天下為己任的。1950年我從南京去西北工作時,王棟先生送我一副對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與牛羊同居,與鹿豕同游”。這是對我的教誨,實際也是王棟先生自己的抱負。在逆境中磨礪自我,在順境中,抓緊時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奮力拚搏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背負了歷史使命,把自己同祖國和草原科學融為一體。
二是將崇高境界落到實處,塑造了科學家修養的典範。富於親和力和標誌型的長者風範;具有卓越的組織能力(自我組織和集體組織),是優秀的學術領路人;對新事務高度敏感,善於自我更新,具有開拓而又實幹的治學精神。具有敦厚、博大、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豐厚積累,這是最根本,也是最難達到的。對照當前淺薄浮躁之風,有重要示範意義。
王棟先生誕辰80周年時《中國草原與牧草》(《草業科學》前身)編輯部發了社論,王棟先生的助手、學生們寫了紀念文章,記述了王棟先生在教學、研究和培養人才方面的突出成就。錢學森先生看了這組文稿,來信說“我看王棟先生才是真正的草業科學奠基人”。草業科學的奠基人錢學森回溯草原科學的奠基人、草業科學的先行者王棟並尊為草業科學奠基人,這是難得的歷史機緣。意味著從草原科學到草業科學的圓滿過渡。
可以告慰於王棟先生的是,王棟先生身後50年來,儘管還有不盡如人意處,但草業已經展現了美好壯闊的前景。
王棟先生奠基的草原科學已經發展為草業科學。
王棟先生生前企望大學中的草原科學專業、專業刊物和專業研究單位,不但已經建立,而且不斷發展、壯大。
更重要的是今年在杜青林部長和洪紱曾名譽理事長領導下,《中國草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制訂,草業必將納入國家產業主流而成為朝陽產業。
在2004年的草原學會年會上,我本人以“杞人憂天,草人憂地” 為題曾作一簡短發言:
一憂——糧食安全又要走老路;
二憂——草業科學不做試驗往上浮;
三憂——理論誤導不往正路走;
四憂——科技人員不讀人文書。
這四個憂慮中有三條與學風有關。我想我們一定能夠學習王棟先生的敦厚、博大,改進我們的學風,不辜負大好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讓我們沿著王棟先生的足跡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