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王柏心 ,字子壽,號螺州,晚年號雪薖,薖叟,1779年出生於洪湖螺山鎮一書香門弟。其曾祖父王秉道,1765年中湖北副榜。祖父王文模,邑癢生。父王為典博覽群書,於諸史研究尤詳,為清廷奉直大夫。王柏心自幼隨父讀書,聰穎過人,過目不忘。後入高等學堂深造,潛心研究經史,著有《樞言十七篇》,為邑癢生。
王柏心於1843年中舉,次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但窮於經學,無意仕途,任職一年,便以“家有老母,無人奉養”為辭,告養乞歸。返鄉後,操勞“荊南書院”,一面講學一面著書立說。對治理江河頗有研究。所著《導江三議》一書,就是他的治水思想和治江策略的集中論述。他治水以大禹為師,主張疏導,“因其已導者而導之”。他在《導江三議》一書中寫道:“昔者治江,以疏導之法,多留穴口,因而水患小,後之治江,則主要以設堤防水,因而江患隨之頻生”。在書中他還提出了治理荊江的具體措施,主要拓寬虎渡河口,利用湖北的公安、石首和湖南的澧縣、安鄉等縣的水道,導江水流入洞庭的,與王柏習早所的論述頗相吻合。
1848年,荊江南岸的公安、石首、松滋縣境和北岸的監利縣所轄薛家潭等地潰口,王柏心得知,即赴實地考察。回家後,趕寫了《導江續議》,主張“勿塞決口,藉以分流殺勢”。書中寫道:“宿,終有所往,一郡之中,千里終流,自此安矣”。
1849年,荊江又發大水,松滋縣的高家套和監利縣的下車灣潰堤決口。王柏心身臨堤段,又寫了《導江續議》下篇。提出“勿塞決口,順其勢而導之,使水土各遂其性而不相奸,必有成功”。“成功一就,江安慮耳,人有定居,填圩加肥,租賦尚可徐復”。這些精闢論述,惜未被當朝採納,而對後來的荊江治理,則提供了寶貴借鑑。
1852年,太平軍事起,王柏心以“維護孔教”為名,辦地方團練,企圖對抗太平軍。是年冬,太平軍攻克岳州,擁船東下,至監利縣楊林山,分兵駐紮螺山,下令捉拿王柏心。王攜母逃匿湖南山中,在悠靜的環境中,閉門謝客,潛心寫作,著有《漆室呤》。時曾國藩率領湘軍舟師出洞庭,進攻岳州。與太平軍大戰於螺山江中,義軍大敗,曾國藩從岳州出發,占駐螺山,即召見王柏心。曾對王的詩稿甚為讚賞,常褒揚於左右。自此,王柏心遂與湘軍將領胡林翼、左宗棠、李孟群等人相識交摯。
1855年胡林翼署湖北巡撫,王柏心上書,要求更除漕弊。書中以監利為例,稱:“漕糧既折米,又折銀,又是抽豐,又是券文,每擔糧減價定為六串文,不準隨意折算和加派。”
1862年,清廷下詔求言。王柏心撰寫“信臣篇、明是篇、謀備篇、辯言篇、正庾篇、疑信篇、擇吏篇、導俗篇、廣議篇”等經論10篇,作進諫之言;又擬“廣師儒、屏嗜欲、搏咨訪、開特科、下金陵、備秦晉、擇外吏、寬榷算”奏章 8條,托雲貴總督張亮基代陳。論奏均為慈禧太后所賞識,傳旨將經論10篇存弘德殿,將奏章 8條中的“開特科”和“寬榷算”交部議奏,其餘留中備覽。此時,王柏心深究經學的聲譽遠近聞名。安徽巡撫李孟群薦王柏心,他以母老堅辭不出。隨後署理湖巡撫嚴樹森以經筵講官薦用。為同治皇帝講授經學之師,他仍以母年邁90餘為由,固辭不受,終未赴任。
1866年末,左宗棠奉命前往陝甘兩省,平定當地動亂(主要是鎮壓西捻軍和當地的回民起義軍),途中暫時逗留於武昌。王柏心壯年時曾遊歷秦隴,“略習其山川風氣”,這時便致信左宗棠,指出“為秦事不獨在猛戰,而在方略處置為遠大之謀”。王柏心建議:“勿求速戰,勿遽促戰。必食足兵精,始可進討。”在用兵時要有節制,只能“視彼中尤驍黠者諸剪之”,對於剩下的人“既不能盡誅”,便要“俟其畏服請撫”,至於招撫後則可擇地安置,“聽立回村,勿與漢族雜處”;還可以“簡彼族良善者,使自相什伍,加之約束,無復闌出滋擾”。王柏心認為:“如此可保百年無事。”王柏心的這些見解,對左宗棠用兵陝甘產生了重要影響。1867年3月,左宗棠從武昌動身前往黃陂,王柏心又前往黃陂與他長談。左宗棠後來說,此後“三道進兵,堅持緩進急戰之議,亦王柏心有以啟之”。
1873年,王柏心病卒於家。1878年,左宗棠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境,封二等恪靖侯,聞知柏心病歿,上疏奏稱:“王柏心學識過人,熟悉山川形勢,請將事跡宣會史館,載入史冊。”朝廷為示優待,下詔敕可。
個人作品
詩文作品
王柏心在“荊南學院”主講二十餘年,並長期從事著述,碩果纍纍,業績豐厚。《續修四庫全書提要》中謂:“柏心蓄道德,能文章,三楚人士類能言之”。 他謙讓不以學驕人,大江南北的學者名人赴院受業求教者絡繹不絕。其主要著述有《導江三議》 1卷、《百柱棠集》53卷、《螺州文集》20卷。他不僅擅長經文,對於詩詞也很有研究。小時詩宗李杜,繼乃探源漢魏。認為“漢、魏、唐、宋、明之詩各有從入之途”。“漢魏從興入,故離中往復,其旨最遠;唐人從聲入,故抗墜疾徐,其調最永;宋人從理入,故切近詳密,其趣日新;明人從格入,故府仰與趨,其變易窮”。他著有《子壽詩抄》1卷、《百柱堂詩抄》8卷。在《晚晴移詩匯》中,也有其詩作《漫興五首》、《青雲行》、《苦雨散愁》、《張軍門歌》、《夷陵立秋》、《登六盤山作歌》、《平谷山莊歌》、《叢台行》等。時人稱道:“柏心之詩歌,雄麗深情,汪洋恣肆,別闢門徑,直上杜小陵之席,天寶後,無此作也”。
編撰縣誌
王柏心晚年,精天史地之學。他纂有道光《黃岡縣誌》24卷,同治續修《東湖縣誌》28卷,同治《宜昌府志》16卷,同治續輯《漢陽縣誌》28卷,同治《當陽縣誌》18卷,同治《臨湘縣誌》14卷,同治《監利縣誌》10卷。皆為當地所推崇,現人所借鑑。
現存《監利縣誌》為同治11年刊本,是王柏心晚年時期編纂的最後一部縣誌,載有5篇碑、記、書、文和4篇詩詞,不但文藻感人之深,所述事跡亦情真意切。監利江患最烈,晚清時代,連年潰口,他十分關心監利東防。還以《陡螺埠望江水猶壯》為題,賦七律一首。詩云::
岷山秋納洞庭雄,黔粵巴巫眾壑通。
一氣混茫塵壤外,萬山浮動晚波中。
村氓市小恆爭米,處乾荒廬但掩蓬。
目擊滔滔思砥柱,幾人無愧障川功。
他登上高不進數十丈的小小螺山,眼望江水猛漲,想到洞庭這水,發源於岷山,黔粵巫巴萬流,匯集天此。秋水和長天接成一體,仿佛處天塵壤之外,萬山立於大水包圍的江湖裡,勢若浮動於晚波之中。村民唯恐饑饉之年又將來臨,在螺山小市上爭著購米;我這身居茅舍的讀書人,只好閉著門忍飢挨餓。目睹這滔滔江水,有幾人能作中流砥柱,建此江防之功呢?讀此,可知他對於山川形勢,胸中自有圖畫,而且睹物生悲,希望有人治理江患,足見他晚年懷為民之憂而憂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