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成名
王林天資聰穎,記憶力強,又有悟性,從小就談吐不俗,周圍民眾都稱他是“神童”。但畢竟因為孤處山村,無所師承,直到二十二歲才有機會赴開封府試。知府濮文暹(xiān先)極為賞識他,就選拔他為州庠第一 ,接著又補為廩生。當時禹州西關外犢水溝有一位拔貢叫樊海瀾,在家閒居,招授學生, 林便登門受業。樊拔貢循循善誘,啟迪後進。 林則如旱苗逢雨,勃然而興,茅塞頓開。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 林與樊海瀾一起赴試,師生同登大榜。 林中舉人,海瀾登進士。河南鄉試考官胡嗣芳稱 林為“中原霸才”。中州名儒李敏修亦稱他和田春同、陳肇卿為“禹州三傑”。
為國憂憤
甲午(1894年)中日戰爭後,國家危機四起,先生甚為憂憤。他說:“四郊多壘,士之恥也。”於是放棄科舉前程,專門研究當世時務,曾經以杜牧之《罪言》陳述古今治亂成敗之事,揭露國家弊端。認為“非變法不足以救亡”。壬寅年(1902),長沙曹廣權任禹州知州,因 林是地方名流,廣權下車就先去訪問他,兩人談吐時務,心投意契。從此,凡禹州事務,曹號召於上,王附和於下,其他賢達紛紛回響,使新政在禹州率先得以推行。
赴日考察
光緒三十一年(1905), 林赴日,名曰東遊,實則考察,以檢驗我國教育方針的正確與否,及至 林東遊歸來,國內變法失敗,世道衰喪。 林深知宋朝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後,後人不再言變法,變法成為後禁。眼看目前形勢,知道新政已不可為,因此絕口不談時事,乃避居山村,一意著書,以學隱居。當政者幾次想請他出來做點事,他都以“嚴子陵答侯霸書”陳述心意,婉言拒絕。
以學隱居
平日遇有閒暇,他便同家人一起砌“柳塘”、挖“瓢海”、壘“竹苑”以自娛。王林學識非常淵博。他初攻辭章,繼讀經濟,後考證義理,熟究周秦漢唐宋之書,並衍及西歐哲學,最後依歸老莊。讀書論世,別有見地,不以人之是非為是非。所著有《孟子學案》四卷,《莊子鉤玄》四卷,《遣日錄》八卷,《訓詁叢話》和《簡易識字法》各一卷,《讀書隨錄》四卷,《民史傳》一百三十卷,《角山文集》八卷,《畏文樓詩稿》八卷,《角山書牘》八卷,《禹縣誌》十四卷。為明清時期,禹州學者中著述最多者。
《中州文獻征輯處》成立之初,先生為禹縣採訪員,並協助李敏修整理《中州明哲傳》三十六卷,書成,榮獲表彰。1919年,禹縣擬修地方志, 林既不受食,又不受薪,義務任禹縣誌總編,歷時16年,至1935年完成,未待刊印,先生病卒,終年72歲。
一生勤勉
先生一生勤學,考索精嚴,天懷淡泊,不慕榮利。始欲救世,立於風氣之先,後則厭世,遁於風氣之外。看人浮沉,視天醉夢,樂居山村,題居處為“何陋居”,題書室為“小琅”。其居處名角山,在禹西南35華里。此地山川盤互,四周若城,入之則豁然開朗,其間有栗子溝,王氏居之成聚。周圍有何陋居、小琅、瓢海、柳塘、竹塘、石瀑諸勝景。
人物詩選
何陋居即景:
環山十里皆園牆, 風有清聲月有光。
故鳥歸來千樹轉, 閒花開遍四時香。
晴雲冉冉霏窗戶, 雨水深深漫野塘。
更喜天山圖畫裡, 牧童點綴幾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