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傑[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王東傑[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王東傑,1971年生,河南濮陽人。1993年四川大學歷史學士,1996年復旦大學歷史學碩士(導師朱維錚教授),2002年四川大學歷史學博士(導師羅志田教授)。1996年起在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任教。現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近現代史教研室主任。第五批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曾為本科生開設“史學概論”、“中華文化”等課程,現講授“中國大學與人文:文獻導讀”;為研究生開設“中國學術史專題研究”、“中國近現代學術史專題研究”等課程。

研究方向

中國近現代史、中國思想文化史。

主要貢獻

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

1、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思想界關於統一的論爭”,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項目,NCET-04-0876,負責人(獨立)

2、中國近代國語運動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號08BZS033,負責人(獨立)

專著

《國家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進程(1925—1939)》,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建立學界 陶鑄國民:四川大學校長任鴻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

《國中的“異鄉”:近代四川的文化、社會與地方認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王東傑 陳陽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宋育仁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論文與學術性書評

1、《國學保存會和清季國粹運動》,《四川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1期。

2、《歐風美雨中的國學保存會》,《檔案與史學》1999年第5期。。

3、《〈國粹學報〉與“古學復興”》,《四川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5期;人大書報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0年第12期。

4、《國中的“異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認知中的全國與四川》,《歷史研究》2002年第3期。

5、《地方觀念和國家觀念的衝突與互助:1936年〈川行瑣記〉風波》,《四川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 文摘》2004年第2期“論點摘要”;人大書報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4年第5期。

6、《民國高等教育中的國家:四川大學國立化進程(1925?1939)》,《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7、《“國家”的地方意義:20世紀20年代成都兩所大學對“國立”名分與實利的競爭》,《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5期。

8、The “State” in Republican-era Highe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Sichuan University (1925-1939),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XXV, No. 4, winter, 2004。

9、《走向多元動態的思想史》,《歷史研究》2005年第6期。

王東傑教授 王東傑教授

10、《多元政治格局互動中的“學 術自由”:民國時期四川大學史的啟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蒙文通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12月。

11、Conflict and mutual support between local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disturbance on Chuanxing suoji in 1936,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Vol.1, No.3, (September, 2006),pp. 449-475。

12、《走向多元動態的思想史——王泛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讀後》 ,《歷史研究》 2005年第6期。

13、《學術“中心”與“邊緣”互動中的典範融合:四川大學歷史學科的發展》,《四川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4期;(縮寫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一九一零年代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第398—410頁。

14、《“反求諸己”:晚清進化觀與中國傳統思想取向(1895—1905)》,王泛森主編:《中國近代思想的轉型時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第315—351頁;王銘銘主編:《中國人類學評論》第6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第1—29頁。

15、《一個女學生日記中的情感世界(1931—1934)》,《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第211—254頁;(修改本)《校園裡的“閨閣”:一位成都女校學生日記中的情感世界(1931-1934)》,姜進、李德英主編:《近代中國城市與大眾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

16、《“鄉神”的建構與重構:方誌所見清代四川地區移民會館崇祀中的地域認同》,《歷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98—118頁。

17、《以“明道”之眼觀“求真”之學:“宋學”與任鴻雋對科學的認知》,《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5期。

18、《從文字變起:中西學戰中的清季切音字運動》,《中山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19、《以“明道”之眼觀“求真”之學:“宋學”與任鴻雋對科學的認知》,《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5期;人大書報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8年第12期。

20、《“故事”與“古史”:貫通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疑古”和“釋古”的一條道路》,《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2期;人大書報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9年第7期。

21、《經史傳統和中國“宇宙觀”——關於思想史與人類學》,王銘銘主編:《中國人類學評論》第12輯,北京:世界圖書公司,2009年,第152—159頁。

22、《口頭表達與現代政治:清季民初社會變革中的“言語文化”》,《學術月刊》2009年第12期,第121—133頁;人大書報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0年第4期。

23、《一國兩文:清季切音字運動中“國民”與“國粹”的緊張》,《學術月刊》2010年第8期第134—147頁;第9期。

24、《“聲入心通”:清末切音字運動和“國語統一”思潮的糾結》,《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5期,第82—106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11年第2期。

25、《近代四川地方認同與學術自覺:清末民國的“蜀學”論》,《四川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1年第2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11年第6期。

26、《清末官紳推行切音字的努力與成效》,《四川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27、《“價值”優先下的“事實”重建:清季民初新史家尋找中國歷史“進化”的努力》 ,《近代史研究》 2012年第3期。

28、 《多文明共生的中國與“多史敘述”之可能》,《學術月刊》2012年第6期。

29、《“未來視野”與中國知識分子的“現代”焦慮》,《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30、《“文字起於聲音”:近代中國字拼音化思想對一個傳統訓詁理論的繼承式顛覆》,《近代史研究》 2013年第4期。

31、《解放漢語:白話文引發的語文論爭與漢字拼音化運動論證策略的調整》,《四川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32、《“返為自主國”:漢語進步論與中國近代的文化認同、政治理想 》,《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第6期。

33、《多文明共生的中國與“多史敘述”之可能 》,《學術月刊》2013年第6期。

34、《由文入史:從繆鉞先生的學術看文辭修養對現代史學研究的“支援”作用》,《四川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

35、《官話、國語、國語:中國近代標準語的“正名”與政治》,《學術月刊》2014年第2期。

36、《“代表全國”:20世紀上半葉的國語標準論爭 》,《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6期。

37、《20世紀上半葉的國語標準論爭 》,《文化縱橫》2015年第3期。

38、《“漢語是一種語言”:中國現代國語運動與漢語“方言”的成立》,《學術月刊》2015年第11期 。

文化評論

1、《重寫“思想史”》,《讀書》2001年第1期,第115—122頁。

2、《被打量的中國人》,《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1年8月23日第15版。

3、《歷史不是一個冠詞》,《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1年8月30日第15版。

4、《“回到聽訟現場”》,《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2年7月4日第14版。

5、《“啟蒙者”的啟蒙和“被啟蒙者”的啟蒙》,《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2年8月22日第14版。

6、《知通而後能知變》,《南方周末》2004年8月5日第D30版。

7、《以“書”為中心的經學史研究》,《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4年12月10日第14版。

8、《跨界的歷史》,《南方周末》2005年4月21日第D30版。

9、《華夏邊緣與“現代性”:1929年的西番調查》,《讀書》2005年第6期,第62—71頁。

10、《“誤書亦妙”》,《讀書》2006年第1期,第100—102頁。

11、《為台維乾杯》,《南方周末》2008年9月第4期。

12、《讓“聽不懂”的老師講下去》,《南方周末》2008年8月21日。

13、《書齋與課堂,冷暖相通》,《南方周末》 2008年10月30日。

14、《“不發展”的權利》,《雜文選刊(下旬版) 》2009年11月21日。

15、《花兒與少年》,《南方周末》2010年3月4日。

16、《歷史研究是算賬?》,《南方周末》2010年5月27日。

17、《大學校長該講什麼話》,《南方周末》2010年8月26日。

18、《要看鳶飛魚躍時》,《南方周末》2010年9月16日。

19、《園丁、牧人與工程師》,《南方周末》2010年12月2日。

20、《雖小道亦有可觀》,《南方周末》2010年12月30日。

21、《人人都懂,何以也能偉大》,《南方周末》2011年3月24日。

22、《從造炸彈到建學界》,《南方周末》2011年4月28日。

23、《一個中國,“多史”教育》,《南方周末》2011年9月1日。

24、《兼聽不同族群的故事》,《南方周末》2011年10月6日。

25、《理解比懷疑更重要》,《雜文月刊(文摘版)》2012年4月16日。

26、《換一束新的光芒召喚歷史》,《讀書》2015年8月15日。

27、《永遠站在弱者一邊》,《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第402期,2016年10月16日。

獲獎記錄

1、2005年全國優秀百篇博士論文提名獎。

2、2007年,專著《國家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進程(1925—1939)》,四川省第12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3、2009年,專著《國家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進程(1925—1939)》,教育部第五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