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月聖,男,筆名一丁,1950年12月出生於鶴峯縣走馬鎮白果坪村,苗族。中國民主同盟會會員,先後擔任中國民主同盟恩施州總支委員會副主委。連續四屆當選州人大代表、常委和州政協常委。是恩施州文聯編輯部主任、專業作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協會常務理事。1985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協會,1987年加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1996年任恩施州作家協會主席,2000年6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02年任州文聯常務副主席,2004年任巴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工作經歷
1971年到鶴峯縣走馬鎮白果坪中國小當代課教師,1973年調至走馬文化館開展農村文藝活動的輔導組織工作。1976年抽至州考古隊,1977年調至縣文化館擔任表演輔導工作,開始上山下鄉蒐集整理民間文學。
1978年,湖北省民眾藝術館派員來鶴峰蒐集、整理民間文學作品,正在縣文化館擔任民眾文藝表演輔導幹部的王月聖,參與這項極有學術價值的活動。歷經2年時間,探訪採風近200多位民間歌手,記錄下1700多首民間歌謠和300多萬字的民間故事、革命鬥爭和民俗傳說、歇後語、諺語。經過整理,內部編印了《白鶴井》、《滿山紅》、《細柳城》、《望花樓》、《金包銀》等5個集子,總計120萬字。
1984年調州文聯工作後,又主編《鄂西民間故事集》(四川民族出版社公開出版),獲國家重點學科優秀作品獎,個人榮獲國家重點學科編纂委員會頒發的“先進工作者”一等獎。在參與《湖北民間傳說故事》編纂過程中,蒐集整理的故事多次選入《山川風物》和《女兒寨傳說》等書,撰寫的10多篇論文選入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編輯的論文集,2次獲湖北省屈原民間文學獎先進個人一、二等獎。
創作成就
王月聖在長時間民族文學蒐集、整理、編纂、出版、研究工作中,激發了對文學創作的愛好和熱情。1982年開始試寫小說,同年,短篇小說《唐喜娃拜年》在第6期《長江文藝》中刊載。之後,王月聖便專心致志走文學之路,已在全國30多家報刊上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作品200餘篇300多萬字。其中《相識在高高的山上》、《長筏》、《撒爾嗬》等短篇小說,相繼刊登在《長江文藝》和《民族文學》頭條位置;中篇小說《飢餓的土地》獲全國鄉土文學大賽三等獎;散文《節馬碑感懷》獲1997年香港回歸徵文大賽省級一等獎,散文《來風河東擺手堂散記》榮獲全國電台配樂散文二等獎。先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撒爾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長篇小說《太陽從西邊出來》(作家出版社出版),長篇報告文學《鄉鎮委書記》(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中篇小說集《飢餓的土地》,散文集《鄉景》和《季節素描》,小說集《男兒女兒動情時》,長篇小說《榮與辱》等。
這些文學作品的發表與出版,奠定了王月聖“鄉土作家”的創作基礎和藝術風格。他熟悉苗族、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習俗,運用鄂西民族語言得心應手,善於結構故事、鋪敘生活場景,塑造多種類型人物形象,語言粗獷、樸實、生動,被譽為“生活型”作家。其作品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是鶴峰本土著述最豐富的作家之一。到州文聯、州作協工作後,為培養本土作家,推動鄂西文學事業的發展繁榮,作出了不懈努力和貢獻。《湖北民族文學概述》一書評作王月聖的創作“能與鄂西南土地一起呼吸,與土家苗族人民共生共榮。”
在從事文學創作的同時,他致力於刊物編輯工作,從編縣刊《容美》到主編《清江》,共編髮文學稿件1000多萬字,多次獲得省、州出版系統頒發的優秀編輯獎,編輯和推薦的文學作品多次被《十月》、《散文選刊》、《長江文藝》等刊選載。在20多年文化工作中,創作的歌曲多次被專、業餘文藝團體搬上舞台,《兩雙眼睛》、《打鐵歌》等作品多次獲得省、州獎勵。幾次參加電視劇的拍攝工作,並在擔任製片的同時,出演角色,在《神兵》和《沒織完的西蘭卡普》兩部連續劇中的表演,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3年,他又任大型畫冊《中國恩施》的執行主編,2004年主編大型文集《龍船調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