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建言時政
王曙是隋唐時期詩人王績的後代。其家族世代居於河汾地區,後遷居成為河南人。
淳化三年(992年),王曙登進士第,初任鞏縣主簿,累調為定國軍節度推官。
鹹平(998年-1003年)年間,王曙考舉賢良方正科,其策試書判“入等( 合格之意)”,改授秘書省著作佐郎、知定海縣,在朝期間參與編修《冊府元龜》。 任滿回朝後,接連擔任群牧司判官及太常丞、判三司憑由理欠司、太常博士等職。
景德元年(1004年)十月,時任群牧判官的王曙上言:“根據詔令,各州不適宜放養馬匹的閒田,召牧戶前往耕種,不許有田地的輸稅戶放棄本業,‘分房請占’。又因浮客戶( 寄居地主莊上的外地佃農)大多苦於貧乏,少有應募之人,請朝廷依照職田( 公田)之例,招主戶、客戶種植,按照土地的肥瘦分為三等輸課( 徵收賦稅)。相關的州縣官吏、使臣,如能招募百姓耕作,便按原詔批歷作為勞績。”朝廷聽從。
景德三年(1006年)十月,王曙任契丹國主生辰使,奉命出使遼朝。 後因受“舉進士失實”之罪牽連,被降為監盧州茶稅,後調遷為尚書工部員外郎、龍圖閣待制。
處變不驚
其後,王曙以右諫議大夫之職出任河北轉運使,因受到部下受賄事件的牽連,被降知壽州。改任淮南轉運使,勾當三班院,並權知開封府。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月,王曙以本職加授樞密直學士,出知益州。 在任上,他以嚴厲的法律處置盜賊,使其多被處死。某夜,一兵卒向王曙偽報軍中將有譁變,王曙即刻辨明,將此人斬首。蜀地之人對他頗為愛戴,將其比之於此前鎮蜀的名臣張詠,號稱“前張後王”。後來,王曙入朝任給事中。
受累連貶
天禧二年(1018年),升王趙受益( 即後來的宋仁宗 趙禎)被冊封為皇太子,王曙與李迪一同被挑選為太子的老師,兼任太子賓客一職。後因主持貢舉“失實”,遭到降職。又復任給事中兼群牧使。
王曙的妻子,是宰相寇準的女兒。天禧四年(1020年)寇準罷相被貶後,王曙也被降知汝州、海州等地。當王曙被貶出京時,朝中竟無人敢相送。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寇準再次被貶,王曙也被貶為郢州團練副使。 後被起授為光祿卿、知襄州,又轉知汝州。
治獄有方
天聖四年(1026年),王曙被復官為給事中、知潞州。 潞州有一宗殺人案,已經判罪定案,王曙卻獨揣懷疑。之後提點刑獄杜衍抵達潞州,經過調查,果然辨明了真相。事後,王曙特地創作《辨獄記》,以告誡相關官吏。
天聖六年(1028年),徙知河南府、永興軍。 次年二月,又被朝廷召為御史中丞,旋即兼理檢使,成為理檢司的首任理檢使。
漸升拜相
天聖七年(1029年)六月,玉清昭應宮發生火災,宮室幾乎被焚毀殆盡。劉太后大怒,將守衛之人投入御史獄,準備將其全部處死。王曙擔憂朝廷有意修復玉清昭應宮,於是上言舉孔子、董仲舒、高堂隆等人的故例,力求“願除其地,罷諸禱祠,以應天變”,右司諫范諷、監察御史張錫等也上疏勸阻。仁宗與劉太后為之感悟,於是減免守衛者之罪;繼而又下詔,明確了不再修宮的詔令。 之後,王曙又請求朝廷讓三品以上的官員都立家廟,恢復唐代的舊制。 八月,王曙升任工部侍郎、參知政事( 副相)。
明道元年(1032年),王曙因病請罷,被改授為戶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知陝州,又徙知河陽軍。再改知河南府,遷為吏部侍郎。次年,被召入朝為檢校太傅、樞密使。
卒於任上
景祐元年(1034年)七月,王曙被加拜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八月初五日(9月20日) ,因“首發疽( 頭部生瘡)”而逝世,享年七十二歲。仁宗為其輟朝三日,追贈太保、中書令,諡號“文康”。十月,葬於河南府河南縣洛苑鄉的魏封原。
主要成就
王曙在群牧判官任上,曾建議朝廷整頓閒田,鼓勵地方招募租戶耕作。提高了生產效率。
王曙是宋仁宗重設理檢司後的首位理檢使。經他請求,朝廷下詔:各州公用的耗費,一律不得向百姓科派;已經科派的,允許用不系官頭子錢沖抵。 此舉為百姓減輕了部分負擔。
王曙出知益州期間,以峻法對待盜賊,鎮定處置事變,對於蜀地的穩定作出了貢獻。
個人作品
據《宋史·王曙傳》記載,王曙有文集四十卷,另有《兩漢詔議》四十卷、《周書音訓》十二卷、《唐書備問》三卷、《莊子旨歸》三篇、《列子旨歸》一篇及《戴斗奉使錄》二卷,他又曾考集古今馬政,撰有《群牧故事》六卷。這些作品,今多已散佚。 《全宋詩》存有其詩五首。
王曙還曾參與編修北宋四大部書之一的《冊府元龜》。
人物評價
總評
王曙為人剛直持重,有朝廷大臣風範,為官時常常自謙避功。 在朝時,多次建議時政,革除民弊;出守益州時,頗有政績,受到百姓愛戴,與名臣張詠並稱為“前張後王”。
歷代評論
王稱:(魯)宗道沮立廟之請,(薛)奎爭服冕之議,晦叔( 王曙字)寢脩宮之役,(蔡)齊卻臨朝之議、陳善閉邪,有大臣節,真可謂剛毅不回之士也哉。 ( 《東都事略》)
脫脫:曙辨奸斷獄,為時良吏,在位又多薦拔名臣,若請群臣立家廟以復古禮,皆知為政之本焉。 ( 《宋史》)
軼事典故
性喜浮圖
王曙篤信佛教,不嗜物慾,平日的生活飲食因而極為簡樸。 此事也頗招時人譏諷。
不計前嫌
外戚錢惟演任西京留守時,厚待府僚歐陽修、尹洙等。他們喜愛游宴,毫無節制。王曙繼任西京留守後,對他們屢加勸誡。他曾嚴厲地對歐陽修等人說:“諸位知曉寇萊公( 寇準)晚年遇禍的緣故嗎?正是因其縱酒過度。”眾人都唯諾應允,只有歐陽修起座答道:“據我所知,寇公之所以遭禍,正因其老而不知止( 意 在譏諷王曙‘老不知止’)!”王曙聽後,只是默然不應,終不發怒。等到他任樞密使後,首先舉薦歐陽修等人,使其得以進入館閣供職。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家世 | 先祖 | 王績 | 號東皋子,隋唐時期詩人。 |
曾祖父 | 王傑 | 五代時曾在前晉名將周德威麾下征戰。後贈太傅。 | |
曾祖母 | 張氏 | 贈韓國太夫人。 | |
祖父 | 王崇 | 五代時曾在前晉名將周德威麾下征戰。後贈太師。 | |
祖母 | 閻氏 | 贈齊國太夫人。 | |
父親 | 王景純 | 五代時曾任藩鎮幕僚。後贈太師、尚書令。 | |
母親 | 祁氏 | 贈魯國太夫人。 | |
—— | 原配 | 石氏 | 封平原郡君。 |
繼室 | 寇氏 | 宰相寇準之女,封馮翃郡君。 | |
同輩 | 弟弟 | 王映 | 官至試將作監主簿,早逝。 |
長子 | 王益恭 | 字達夫,官至司農少卿。 | |
次子 | 王益柔 | 字勝之,累官知應天府。 | |
女兒 | —— | 嫁校書郎陳戡。 | |
—— | 嫁將作監主簿趙士宗。 | ||
—— | 嫁殿中丞孫瑜。 | ||
—— | 嫁殿直楊舜臣。 | ||
—— | 嫁唐州推官尹宗濟。 | ||
—— | 嫁光祿寺丞張宗簡。 | ||
—— | 嫁將作監主簿陳安石。 | ||
孫輩 | 孫子 | 王慎言 | 曾任光祿寺丞。 |
王慎行 | 曾任太常寺太祝。 | ||
據尹洙撰《贈太保中書令文康王公神道碑銘》記載,王曙至少還有孫女四人。 |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河南集·贈太保中書令文康王公神道碑銘》
《隆平集·卷十》
《東都事略·卷五十三·列傳三十六》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傳第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