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庚

王映庚(1845~1916),字耀西,一字嘯溪。 初任盧龍、遷安知縣,勤於政務,為民興利除害,頗有政聲。 王映庚由清入民,初登禮館,繼任言官,終至肅政使。

王映庚(1845~1916),字耀西,一字嘯溪。沭陽縣馬巷人,祖籍灌雲縣。清末廉臣,中國現代軍樂創始人。他博學多才,於崑曲、京劇、聲樂律呂尤為諳熟,且擅彈琵琶。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己丑科第53名進士。初任盧龍、遷安知縣,勤於政務,為民興利除害,頗有政聲。任滿後升任永平知府,後歷任大名、天津、正定等地知府。他在去大名府接任途中,來到一家客棧投宿。店主見他穿著樸素,行囊簡單,以為是尋常客人,就安排他與小童住在一間偏室。就在這晚,正房內燈燭輝煌,大擺筵席,嬉嬉鬧鬧。他感到納悶,暗中詢問才知是本地的新任知縣在此。他讓店主命知縣來見。開始,知縣不知道王映庚是何人,態度十分傲慢,狂言道:“為官一任,吃點喝點有何值得大驚小怪?笑話!”當知縣得知王映庚是他上司時,便慌忙求拜。王映庚說道:“此方地瘠民貧,實在供應不了你這樣的豪華生活,你不需要接任,回去聽參。”知縣回去以後,心如火燎,暗中給王映庚送了一筆重金厚禮,還通過多方人員求情說話。然而王映庚卻退回禮金,並立即呈文上書,參掉他的官職。此事一傳開,當地民眾無不稱快。
在他從政期間,正值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國內反帝愛國鬥爭風起雲湧,變法圖強思潮興起之時,對他產生強烈影響。他在《都門感事》5首七言律詩中痛斥八國聯軍是“妖蛇”、“豺狼”;對祖國“山河寸寸刳”、“蒼黎悽愴無家別”的悲慘遭遇,痛心疾首。後奉調守邊,決心以身許國,抗擊俄國入侵。但未到任而日俄戰事已熄,遂回天津任上,即受袁世凱委託,為新軍培訓軍樂隊。他效仿外國陸軍建制,從西歐購買了一批銅管樂器,為新軍創建了一支軍樂隊,並成立軍樂傳習所,自己兼任所長,不圖安逸,不顧辛勞,親自教授軍樂。新軍訓成後,慈禧太后來小站檢閱,整齊的軍樂隊奏了《馬賽曲》,氣勢雄壯,震撼人心。慈禧太后十分欣慰,獎賞王映庚銀兩,他分文未取,當即分發給樂隊隊員,以鼓勵他們更加刻苦訓練。此舉卻遭到新軍雇用的西洋樂隊所忌恨,遂集體離去。他決心以自己培訓的中國軍樂隊替代西方軍樂隊,以反帝愛國樂章替代西方侵略者軍樂。光緒三十四年,王映庚創作的充滿反帝愛國激情的《軍樂稿》問世,宣統元年(1909年)春,拓印出版,它是中國現代軍事史上的第一部軍樂專著(今北京圖書館有藏)。《軍樂稿》共4卷,前有自敘,後有附錄。自敘簡要評述中國音樂發展史,附錄兩篇為上袁世凱書,一篇說明創作意圖,一篇答客難,討論樂理。此間,因他的崑曲唱得好,在北方崑曲界頗有名氣,梅蘭芳的老師“老夫子”陳德霖、四大名旦的老師“京劇通天教主”王瑤卿都跟他學過崑曲。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袁世凱竊取國家政權。王映庚由清入民,初登禮館,繼任言官,終至肅政使。袁於民國4年(1915年)復辟帝制,做起洪憲皇帝。王映庚初則上書規勸,終則斥責袁世凱“今日總統,明日皇帝”,倒行逆施;痛罵籌安會“厚誣民意”,是“籌亂”。他不願同流合污,遂與袁氏絕決,拂袖辭官,柴車歸里。因他為政清廉,不治財產,回沭陽後生活無著,靠故舊接濟為生。邑人欽佩其學識人品,公推為縣農會會長。曾任山西省長的金水與王映庚是莫逆之交,得知他回故鄉後地無一壟,房無半間,生活極度艱難時,便饋贈數百銀洋,讓他暮年作些安排。他將銀洋除去買了幾間草房棲身外,余錢均用於家鄉農業生產。他雖年屆古稀,但仍與地方民眾共同查看地形,繪製圖表,制定農田水利建設方案,認為沭陽有水害而無水利,應建閘開渠,避害趨利,並提議開溝洗鹼,改造東南各鄉鎮沙鹼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