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盛

王明盛

王明盛,男,1977年生於福建壽寧,現為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博導。1999年本科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2004年在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師從黃錦順和郭國聰兩位研究員),畢業後留所工作至今,2014年首批入選海西院團隊百人。

基本信息

研究領域

研究生期間主要開展無機-有機雜化化合物的合成與晶體結構研究;工作以來,以無機-有機雜化材料的光功能為研究對象,前期關注物質被光激發後產生的輻射發光過程,發現了白光材料的新類型、新體系、新機理,在此基礎上,近期重點關注與輻射發光過程競爭的變色過程,圍繞“如何實現電子轉移光致變色”、“電子轉移光致變色有何新功能”、“如何突破光致變色材料的工作波段限制”等問題,通過發展結構設計新方法,建立了新體系光致變色材料,開發出光致變色材料的多種新功能,推動了光致變色材料從紫外可見到高能射線波段的套用發展。

研究成果

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3篇JACS、5篇Angew Chem Int Ed、1篇Chem Sci、5篇Chem Commun,其中ESI高被引論文2篇、他引百次以上論文3篇、單篇最高他引278次。2007-2018年間,在光致變色研究領域,在影響因子10以上期刊,發表的原創性論文數量排在國際第13位、中國大陸第二位。獲授權專利9件。

工作以來所取得的主要科學發現和創新點:

1 、白色發光材料(新類型、新體系、新機理;前期基礎工作):發展白光材料被認為是解決現有白光LED存在的顏色不穩定、炫光、顯色指數偏低等問題的一個重要方向。如何均衡同步激發顏色互補的發光組分是實現高顯色指數白光發射的一個難題。王明盛等通過顏色互補發光中心軌道雜化的“自下而上”方法,發現了新類型白光材料—固態白光配合物,開創了白光MOF材料研究方向(JACS 2009, 131, 13572;Web of Sciences收錄的首篇白光MOF論文;白光材料研究領域他引最多的ESI高被引論文論文);通過本徵發光加缺陷發光的“自上而下”方法,在藍色發光硼酸鹽中引入適當濃度的熱缺陷中心實現自激活白光發射,推動硼酸鹽白光材料由摻雜型向自激活型方向的發展(ACIE 2007, 46, 3909);發現了發光新機制“超分子聚集體發射SAE”(CC 2017, 53, 9269)。研究結果被國際著名同行評價為“為螢光配位聚合物在白光器件中的套用開闢了道路”(Chem. Rev.),部分被收錄至同行的學術專著;應邀撰寫主題為“無機-有機雜化白光材料”的綜述(CC 2016, 52, 13194)。

2、光致變色材料(新體系、新功能、新範疇;近期主要工作):光致變色材料在光限幅和限束、射線檢測、分子開關、生物成像和活性調控、分子馬達等多方面具有重要套用。王明盛等通過結構修飾紫精變色材料的變色功能敏感部位,發現了新體系電子轉移型光致變色材料—“金屬紫精(metalloviologen)”化合物,建立了其具有普適性的結構設計方法,突破了已知電子轉移型光致變色材料存在的體系拓展難、變色溫度低、褪色需要氧氣等瓶頸(ACIE 2008, 47, 3565;CC 2016, 52, 7947);通過結構設計新方法解決了光磁化合物光磁轉化溫度低、NLO晶體SHG切換比小等問題,首次把電子轉移型光/熱致變色套用於半導體的電導率、光電流的調控,發展出自旋調控、極性調控、載流子調控等新功能,拓寬了光致變色材料的套用領域(ACIE 2014, 53, 11529;JACS 2015, 137, 10882;ACIE 2017, 56, 554;Chem. Sci. 2017, 8, 775;JACS 2018, 140, 2805);解決了X射線敏感變色材料存在的回響波段窄、變色溫度低、回響慢、無法區分X射線能量等問題,推動光致變色材料從紫外可見到高能射線波段的套用發展(ACIE 2012, 51, 3432;Chem Commun 2018, online;Chem. Mater. 2018, under revision)。研究結果被國際著名同行評價為“為探索金屬離子配位組裝對材料光敏性質的影響開闢了方向”、“填補了光致變色研究領域的空白”;應邀撰寫主題為“無機-有機雜化光致變色材料”的綜述(CC 2010, 46, 361;列下載量排行版第一;ESI高被引論文)。

榮譽獎勵

曾獲2013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3)、中國科學院盧嘉錫青年人才獎以及福建運盛青年科技獎,獲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傑青項目及其擇優滾動支持項目、中國科學院前沿重點項目“拔尖青年科學家”實驗項目、中國科學院青促會“優秀會員”項目等人才基金資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