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24年春到廣州,由李烈鈞介紹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後任軍校辦公廳服務員,教導一團團部副官,黨軍第一團排長,黃埔軍校學員總隊隊長,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少校營長,北伐東路軍總指揮部特務團上校團長、少將團長。1929年起任訓練總監部管理科少將科長,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副官處長,軍政部參事。1935年4月授陸軍少將。
抗日戰爭爆發後,歷任第四十七軍一0四師師長,第七十六軍副軍長兼西安警備司令,軍政部第八補訓處處長。1942年後任第八十軍軍長,第三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先後參加徐州會戰、竹口會戰、豫南會戰諸役。1946年任整編第二十九軍副軍長。1949年任貴州綏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到台灣,任“國防部”中將部員等。1956年退役。參與籌組貴州旅台同鄉會,任理事。編有《貴州文獻》等。
詳細資訊
王文彥(1902—1955)廣州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別號人俊, 貴州興義縣景家屯人。黔軍少帥王文華堂弟, 前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夫人王文湘胞弟。貴州興義縣立中學堂、上海大同大學英語專修科結業,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三期畢業。自填登記處:貴州興義縣景家屯,通信處:上海靜安寺路一九三號寓所。自填入學前履歷:曾在本省高等國小畢業,後入南明中學修業三載,民國九年因事到申,事畢在申投考上海大同大學英文專修科,考取後遂在該校修業,直至本年始行退學,投考軍官學校。1902年6月16日生於興義縣一個官宦家庭。1924 年春到廣州, 由李烈鈞(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前孫中山北伐軍大本營參謀總長兼北伐中路軍總司令,廣州大元帥府參謀總長)舉薦投考黃埔軍校,1924年4月3日經韓覺民(上海《新建設》雜誌社主任,上海大學社會系教員、教務長)、周遺琴(上海《新建設》雜誌社新聞記者)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1924年6月考入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1924年11月畢業。分發任黃埔軍校校本部辦公廳服務員, 教導第一團(團長何應欽兼)團部副官,隨部參加第一次東征作戰。1925 年4 月任黨軍第一旅(旅長何應欽)第一團(團長何應欽兼、劉峙)第一營(營長蔣鼎文)排長, 後與宋思一派赴廣西執行招兵事宜。1925年8 月任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步兵總隊( 總隊長李賡護) 第一營(營長陳繼承)分隊長、隊長。1925 年8 月國民革命軍成立時, 任第一軍( 軍長蔣介石兼) 第一師( 師長何應欽) 第一團( 團長劉峙) 第二營少校營長,隨部參加第二次東征戰事。1926 年7 月國民革命軍北伐誓師後, 先後任北伐東路軍總指揮( 何應欽兼) 部直屬憲兵營營長, 特務團團長, 平定福建進軍浙江時晉少將銜團長。1928 年1 月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軍官團教務處少將銜教官,1928年5 月該機構併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仍任附設軍官團銜少將教官。1929 年1 月任軍事委員會訓練總監(何應欽)部總務廳(廳長潘競)管理科科長, 1929年12月任軍事委員會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副官處處長(少將銜), 1931 年春任陸海空總司令部南昌行營(主任何應欽兼)副官處處長, 兼任“圍剿” 軍總司令(何應欽兼)部和前敵總指揮(何應欽兼)部副官處處長, 隨部參加對江西紅軍和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戰事。1932 年4 月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參事(1938 年9 月免參事職) , 後兼任軍政部直屬特務團少將銜團長。1935 年4 月20 日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銓敘廳頒令敘任陸軍少將。1935 年4月考入陸軍大學正則班學習, 1937 年12 月畢業。1936年10 月任改編後的第二十五軍(軍長萬耀煌)第一四○師師長, 該師無旅建制, 直轄三個團, 所部原為黔軍王家烈部隊, 接沈久成任師長後, 吸取過急做法教訓,僅以少數隨從任司令部職能主官, 下屬團以下主官均沒動, 實行較為溫和慎重的統馭方式。因其與何應欽關係, 使該師武器裝備被服逐漸補齊充實, 即由原先丙種師升級為乙種師。1936 年12 月西安事變時, 編入“討逆軍”第十二縱隊序列, 率部參加圍剿東北軍與西北軍的軍事行動。該師後隸屬第四十七軍(軍長李家鈺)序列。抗日戰爭爆發後, 所部奉命擴編為三旅六團之甲種師, 統轄第四一八旅(旅長李靖化)、第四一九旅(旅長方日英)、第四二○旅(旅長林麗山), 全師員額10000 餘人, 率部隸屬第八軍(軍長黃杰)建制, 在華北參加抗日戰事。1938 年6 月任第五戰區陸軍第七十五軍(軍長周嵒)第一四○師師長, 率部參加台兒莊戰役,在禹王山戰鬥中所部損失嚴重, 傷亡達3000餘人, 部隊撤退時潰散成兩部分。其率餘部1000 餘人至泗縣,歸併孫連仲部第二集團軍統轄, 整編為游擊總隊(總隊長為李靖化、李祖明), 1938 年秋才將所部歸編於沙市地區。1940 年7 月任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胡宗南兼)第七十六軍(軍長李鐵軍)副軍長, 兼任西安警備司令部司令官, 後接宋思一任軍政部第八補充兵訓練處處長, 主持在黔西、大方、畢節一帶接收和訓練新兵,陸續補充前線各野戰部隊。1942 年1 月任第二戰區第三十四集團軍第八十軍軍長, 1943 年6 月袁朴接其任軍長職。1944 年4 月任第八戰區胡宗南部第三十七集團軍總司令(丁德隆)部副總司令,抗日戰爭期間率部先後參加徐州會戰、忻口會戰、豫南會戰諸役。抗日戰爭勝利後所部裁撤, 一度賦閒在南京居住。1945年10月獲頒忠勤勳章。1946年5月獲頒勝利勳章。後返回貴陽寓居。1946 年8 月任由第三十七集團軍整編的第二十九軍(軍長劉戡)第一副軍長, 1948 年3 月3 日所部在宜川被人民解放軍殲滅, 其潛逃出重圍返回南京。1948 年11 月任首都衛戍司令(陳繼承)部副司令官, 1949 年初離職返回貴陽。1949 年2 月任設於昆明的陸軍總司令部第六編練司令(何紹周)部副司令官, 1949 年6 月任貴州綏靖主任(谷正倫)公署副主任, 兼任湘桂黔鐵路管理局局長。1949 年11 月隨谷正倫等撤離貴陽,谷正倫在晴隆槍斃劉伯龍後, 曾徵詢由其接任第八十九軍軍長職, 其因恐劉部難於控制沒敢接任。後隨谷正倫等赴昆明, 再轉赴香港寓居。1950年到台灣, 曾參與籌組旅台貴州籍同鄉聯誼會,任理事會理事,參與編纂《貴州文獻》等。1955 年秋因腦溢血病在香港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