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應偉,字碩輔,1877年9月29日出生於蘇州。童年從師學文,以聰穎好學備受賞識,並得機喜讀古算學。青年時期家境衰落,設私塾餬口。後外出謀生,在廣東潮州某中學講授中國式算術(以甲乙丙丁……和天地玄黃……作為數學代號)。數年後,略得積蓄,遂赴日本留學,入東京物理學校數學科,以成績屢獲第一蜚聲留學界,得補官費。畢業後由校長推薦至日本東京中央氣象台任職(曾任該台台長),主要從事氣象、地球物理、天文諸學科的觀測和研究。1915年回到祖國。
回國後,1916年在北京中央觀象台任磁力科技正,後為氣象科科長,建立起地磁和氣象觀測業務,參與了國內第一批氣象和地磁觀測人才的培訓。期間,王應偉還在北京師範大學兼課,講授氣象學、天文學等課程。1922年中國天文學會成立,王應偉是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之一。
科技成就
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中央觀象台停辦,氣象及觀測中心移至南京。1929年,應青島觀象台台長蔣丙然邀請,王應偉赴該台任職。青島觀象台當時設有氣象地震科和天文磁力科,王應偉任氣象地震科科長,天文磁力科原由高平子主管,後高平子受聘去南京天文研究所籌辦紫金山天文台,天文磁力科科長由王應偉兼任。
天文磁力科在高平子任職時,曾利用德國人留下的子午儀及測時設備參加國際經度測量,以簡陋的設備而得出出色的精度,為觀象台建立了國際聲譽。該科的一項例行工作,是用160mm 口徑的蔡司天文望遠鏡進行太陽黑子觀測,還進行地磁例行觀測及自動記錄,不時能觀測到磁暴等現象的出現。
王應偉執掌氣象地震科後,利用德國人留下的維開爾式水平地震儀進行連續記錄,常能記錄到地震信號,並根據s.p.地震信息的時延,估計出距地震源的距離。
三十年代初觀象台台長蔣丙然向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申請資金,建立了320毫米口徑折射式天文望遠鏡,建成後,正值抗戰開始,當時把主鏡拆下,帶到後方保存,勝利後帶回安裝在原望遠鏡架上,現在仍在使用。原來的直徑160毫米望遠鏡的鏡頭在抗戰期間遺失了,建國後,由長春光機所潘君驊先生磨製了150毫米新鏡頭,並對驅動系統作了改進。
王應偉先生用德人留下的維開爾式水平地震儀,進行連續紀錄,常能紀錄到地震信號,並根據s.p.地震信息的時延,估計出距地震源的距離。
關於氣象工作,王應偉在職期間,除按以往傳統每晝夜24 小時進行例行氣象要素觀測外,還建立了測風氣球裝置,用於近地上空風向風速的例行觀測。此外,每天還接收來自各地的氣象要素電報,每天用大型電動風鳴器向全市進行3次報時(早6時,正午12時,晚6時),當地人稱“拉敏呣”。
觀象台當時招收了一批練習生,在王應偉等人的培訓指導下,他們後來大都成為骨幹、教授或研究員。
王應偉在青島期間,還在青島大學(即後來的山東大學)兼課,講授“球面天文學”等課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1月日本侵略軍占領青島,王應偉義憤填膺,憤然辭去公職,回到北京家中,潛心研究中國古曆法和古天文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王應偉既有古籍根底,又諳近世數理及天文知識,應史學家顧頡剛薦議,他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任特約研究員(義務),從事對我國古天文及曆書的釋義工作。由於歷代天文曆書文獻術語各殊,所列數據經轉抄複製每多差錯,要與現代的術語事例對照,得到確實有據的解釋,看懂古義是一件艱巨的工作。自此王應偉按起居習慣,破曉舉燈精研,每天工作半天,除因病住院外,未嘗間斷,寫成《中國古歷通解》一書。在一無工資待遇,二無課題經費的情況下,一位80多歲的老人奮戰4年,完成洋洋50餘萬字的宏篇巨著,沒有豐富的積累、淵博的知識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是做不到的。為此,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授予他錦旗一面,表彰他為科學史研究而無私奉獻的精神。
王應偉遂賦詩一首,放在案頭以自勵:遵循總路線康莊,忽慶更生喜若狂。事業刷新周復始,譬諸日月煥重光。
1962年8月,中國天文學會在北京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二次代表大會,85歲高齡的王應偉作為特邀代表,在會上報告了他的《中國古歷通解》,受到廣大與會者的高度重視和敬佩。
1963年,王應偉準備為該書編寫補遺,其內容從他在病中的概述可悉:
“……惟該通解尚須作[補遺]一書所關非細,材料已預備就緒,如上元算數公式之求法,如劉焯[皇極曆]中[盈汛][沉總]二項即系後世刻白爾(kepler)[面積定律]之首先發現者;如唐南宮說為地表面緯度之長首先測定人;如日月離日躔月交食及五星會合之計算式和現代公式比較有何差異以及其他種種重要事項皆現時閱讀者所急欲知道的……”遺憾的是,這些重要新見未及成文他就去世了。
這本通解當時只做了油印本,原因是他以傳統文言文寫成,對照當今語言不夠通俗,同時也為慎重起見,想再徵求意見和核校。他曾請其弟子陳展雲對文稿再以通俗語言成文。陳展云為此曾頗費精力,改寫了一部分。遺憾的是此事未完成他也逝世了。
由於該書對研究中國古代天文及曆書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決定正式印行出版。該書幾經努力現已由遼寧出版社以《中國古歷通解》為書名正式出版。這是王應偉為弘揚祖國古代顯赫的科學文化,對我國天文事業所做的重要貢獻王應偉學貫中西,治學嚴謹,謙以待人,嚴以律己,誨人不倦,淡泊名利,德高望重。他嚴格教育子女,身教重於言教,其子女都已是我國有關學科的知名專家。如王大珩便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資深院士,我國兩彈一星的元勛。在青島觀象台建台百年的時候,年已八十三歲高齡的王先生專程趕來為青台賦詩一首。
王應偉著述甚豐,涉及氣象、天文、地磁、地震等多種學科。主要有:《中國古歷通解》、《近世地震學》、《氣象器械論》、《太陽系行星之視運動》、《觀測水平地磁力之公式》等近50篇(本),並主編《青島觀象月報》,主要內容是對當月氣象情況進行評述,並與歷年平均數進行對比。
王應偉是我國近代著名科學家,對我國近代氣象、天文、地磁、地震等學科的奠基、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著貢獻。
居於青島期間
20世紀20年代中後,先後支撐起青島觀象台的3個氣象天文學家中間,王應偉是年齡最大的,他生於1877年9月29日,1929年到達青島時52歲。後面依次是出生於1883年的蔣丙然和出生在1888年的高平子。3個人裡面,台長蔣丙然的工作貫穿了從1924年到1937年的整個和平時期,而王應偉則基本是和高平子交替的,1928年高平子離開青島參與組建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一年以後原北京中央觀象台的氣象科科長王應偉來到青島。
在王應偉到來的1929年,青島也在經歷變化。4月里,南京國民政府接收青島,改膠澳商埠局為青島接收專員公署。隨後,國民政府確定青島為特別市,屬行政院直轄。對普通人來說,有趣的事情是這一年的夏天本地首次出現了有聲電影,而對青島觀象台這個科學高地來說,值得紀念的事件則是開始使用中國最早的采珍號海洋調查船,在膠州灣及青島近海對水溫、水質、透明度、沉積等進行經常性調查。
作為中國天文學會的創始人之一,王應偉是在青年遭遇家道衰落的環境中生長起來的。據說,有一段時間,他和他的蘇州長輩在家鄉是依靠設私塾餬口的。童年便喜讀古算學的他後外出謀生,在廣東潮州的一間中學教中國式算術。這是一種以甲乙丙丁和天地玄黃作為數學代號的計算技術,王應偉運用的得心應手。數年後,略得積蓄的王應偉獲得了赴日本留學的機會,入東京物理學校數學科。王應偉的名聲最早就是在日本贏得的,他以屢獲第一的學習成績蜚聲留學界,終得補官費。畢業後,王應偉由校長推薦到日本東京中央氣象台任職,並曾一度擔任過台長。在東京氣象台期間,王應偉得研習氣象、地球物理、天文諸學科,並從事實地觀測。1915年回國時,他已屆38歲中年。
回國前的6個月,王應偉的兒子王大珩在日本出生。他給兒子起的小名叫“膺東”,義憤日本的寓意明確。後來成為了著名物理學家的王大珩回憶,1915年是日本向中國提出21條的時候,當時覺得日本將來肯定是中國的大禍害。王大珩說,“我出生的時候,我父親已經在日本的氣象台上大概待了兩年多了”。王大珩記錄的王應偉回國的時間,是1915年的夏天。
1916年,王應偉在北京中央觀象台任磁力科技正,後為氣象科科長,建立起地磁觀測業務,參與了國內第一批氣象觀測人才的培訓,據此初步建成中國氣象測候網點。這期間,他還在北京師範大學兼課,講授氣象學和天文學等課程。
資料顯示,當時的青島觀象台還招收過一批高質量的練習生,在王應偉等人的培訓下後來大都成為知名學術骨幹、教授或研究員,如在美國的魏元恆和楊知凡等。在青島期間,王應偉還在國立青島大學和稍後的國立山東大學兼課,講授球面天文學等。
王應偉離開青島的情形很匆忙。據知情人的回憶,1937年7月14號晚上,沈鴻烈市長親自給蔣丙然打電話,通知撤離。蔣丙然和王應偉他們連飯也沒顧上吃,帶著孩子就走了。時年王應偉60歲。
1964年2月26日,王應偉逝世,享年87歲。半年後,他的兒子王大珩參與研製的中國第一顆核子彈在沙漠中成功爆炸。
主要論著
1 王應偉.論凍的成因.觀象叢報,1917,2(8)
2 王應偉.電氣與氣空.觀象叢報,1917,2(9)
3 王應偉.地震之震度及震源距離.觀象叢報,1917,2(10)
4 王應偉.降水論(1).觀象叢報,1917,2(11)
5 王應偉.說光環.觀象叢報,1917,2(12)
6 王應偉.論溫度表.觀象叢報,1917,3(1)
7 王應偉.太陽系行星之視運動(1).觀象叢報,1917,3(3)
8 王應偉.太陽系行星之視運動(2).觀象叢報,1917,3(3)
9 王應偉.說青空.觀象叢報,1917,3(6)
1、古歷通解(單印本)
2、電氣與氣空 《觀象叢報》2卷9期1917.3
3、地震之震度及震源距離 《觀象叢報》2卷10期1917.4
4、說光環 《觀象叢報》2卷12期1917.6
5、太陽系行星之視運動(1) 《觀象叢報》3卷3期1917.9
6、太陽系行星之視運動(2) 《觀象叢報》3卷5期1917.11
7、刻白爾定律套用一例 《觀象叢報》3卷7期1918.1
8、關於引力之一問題 《觀象叢報》4卷3期1918.9
9、地轉偏向力之幾何的說明(1) 《觀象叢報》4卷5期1918.11
10、 地轉偏向力之幾何的說明(2) 《觀象叢報》4卷6期1918.12
11、 地球自轉公轉之勢力 《觀象叢報》4卷11期1919.5
12、 太陽之輻射熱 《觀象叢報》5卷7期1920.1
13、 觀測水平地磁力之公式 《觀象叢報》5卷9期1920.3
14、 月之向心加速度 《觀象叢報》6卷9期1921.3
15、 時間及空間之相對的觀念 《觀象叢報》6卷11期1921.5
16、 甘肅地震概說 《觀象叢報》6卷11期
17、 時間及空間之相對的觀念 《觀象叢報》6卷12期1921.6
18、 論凍的成因 《觀象叢報》2卷8期1917.2
19、 降水論(1) 《觀象叢報》2卷11期1917.5
20、 降水論(2) 《觀象叢報》3卷2期1917.8
21、 降水論(3) 《觀象叢報》3卷8期1918.2
22、 論溫度表 《觀象叢報》3卷1期1917.7
23、 說青空 《觀象叢報》3卷6期1917.12
24、 低氣壓與高氣壓(1) 《觀象叢報》3卷9期1918.3
25、 低氣壓與高氣壓(2) 《觀象叢報》3卷10期1918.4
26、 低氣壓與高氣壓(3) 《觀象叢報》3卷11期1918.5
27、 低氣壓與高氣壓(4) 《觀象叢報》3卷12期1918.6
28、 低氣壓與高氣壓(5) 《觀象叢報》4卷2期1918.8
29、 說颱風(1) 《觀象叢報》4卷4期1918.10
30、 說颱風(2) 《觀象叢報》4卷8期1919.2
31、 說颱風(3) 《觀象叢報》4卷10期1919.4
32、 說颱風(4) 《觀象叢報》4卷12期1919.6
33、 說颱風(5) 《觀象叢報》5卷1期1919.7
34、 說颱風(6) 《觀象叢報》5卷2期1919.8
35、 海流之速度(1) 《觀象叢報》5卷3期1919.9
36、 海流之速度(2) 《觀象叢報》5卷8期1920.2
37、 海流之速度(3) 《觀象叢報》6卷9期1921.3
38、 高層氣溫之變化 《觀象叢報》5卷5期1919.11
39、 水銀氣壓表之重力影響 《觀象叢報》5卷11期1920.6
40、 地溫度之變化 《觀象叢報》6卷5期1920.11
41、 大氣溫度之理論的解釋 《觀象叢報》6卷10期1921.4
42、 高層空氣溫度變化 《觀象叢報》6卷12期 1921.5
43、 水平氣溫傾度與傾度之關係 《觀象叢報》6卷12期 1921.6
參考文獻
1 王大珩.《中國古歷通解》序.1996
2 席澤宗.《中國古歷通解》序.1997
3 陳美東,薄樹人.卷首序言(《中國古歷通解》).1997
4 王應偉.序言(《中國古歷通解》).1962
簡歷
1877年9月29日 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
1915年 在日本留學和工作。
1916~1928年 在北京中央觀象台任磁力科技正,後任氣象科科長,並負責編輯《觀象叢報》。
1922年10月30日 中國天文學會成立,王應偉是發起人之一。
1928~1937年 1929年起受聘任青島觀象台氣象地震科科長,並在青島大學兼課,講授“球面天文學”等。
1937年1月~1938年1月 抗日戰爭爆發,在日本侵略軍占領青島後憤然辭去公職回到北京家中,潛心鑽研中國古代天文學和古曆法。
1949~1963年 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任特約研究員(榮譽性質,無報酬),專心從事對我國古天文及曆書的釋義工作。
1964年2月26日 病逝於北京,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