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941年2月本村解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9年始行村民委員會直選。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建國前,糧食畝產30公斤左右。改革開放初期,常年糧食畝產150公斤左右。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當年糧食畝產提高到 300多公斤,並且發展了蘋果、板栗、柿子、棗等經濟作物。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 485公斤,總產5.5萬公斤。 1982年前,村里只有7頭牛,5頭毛驢,村民家中只能餵1頭肥豬或1頭母豬。 20世紀80年代後期,畜牧養殖業得到迅速發展。2000年,全村有牛35頭,羊100多隻,有5個養豬專業戶。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25萬元,其中農業14萬元,畜牧養殖業10萬元,其它1萬元。
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後,第二、三產業得到發展。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27人,收入53萬元,其中工業15萬元,建築業12萬元,運輸業15萬元,商飲業8 萬元,服務業3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改革開放後,教育質量逐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8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糧食70公斤左右,吃不飽穿不暖。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達到250公斤,解決了溫飽。2002年,人均糧食350公斤,全村有機車4輛,電話19部,彩電17台,電冰櫃4台,洗衣機1台。 村莊建設建國初期,街道不整齊,居民住房條件很差,全是草房,擁擠不堪。建國後,對街道進行了整修,舊房逐年翻新為瓦房,居住條件得到改善。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初期的6平方米,擴大到22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20世紀40年代初,姜現恕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後又發展姜現君、於仙章等為黨員。1942年2月,成立黨支部,姜現恕任黨支部書記,時有黨員3人。在黨支部的領導下,開展了土地改革、支援前線等運動,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姜現恕、姜現君、於仙章、姜志壽、姜志松、王保君、姜鳳山。2002年,全村有黨員7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8年1月,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仙章、車忠、姜志明、姜志松、姜志壽、姜鳳山、於騰洲、於英臻。2000年7月起,於騰洲再任村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