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范

王季范

王季范(1885—1972.7.11)原名邦模,湖南湘鄉人,生於小康家庭,是毛主席表兄,著名教育家,曾先後擔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王季范(左一) 王季范(左一)

湖南省湘鄉市人,1885年生於湘鄉縣南熏鄉一個小康家庭。是毛澤東的姨表兄。從小熟讀經書,古典文學基礎較好。本世紀初考入長沙優級師範(湖南大學前身),畢業後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任教,不久升為學監。1914年,毛澤東入第一師範讀書,又成為師生,感情日益深厚。對毛澤東不僅經濟上解囊相助,學業上認真教誨,還盡力支持其革命活動。當毛澤東因組織學生驅逐校長張干將被開除時,他多方奔走呼籲,使之保住學籍。毛澤東在長沙進行革命活動,幾次被反動軍警追捕,都由於他救援掩護而渡過難關。1927年馬日事變他與毛澤東分別,直到1950年才在北京見面。20多年彼此分離,常多方設法捎信問候,互相鼓勵。對於他的幫助和支持,毛澤東一直很感激。1951年,毛澤東把他接到北京家中小住,向家人和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我九哥,沒有他,就沒我”。

1928年,任長郡中學校長,以興廢自任,全力恢復校舍校規,集資添置教學設備,擇優錄取學生,聘請名師執教。他身教言教並重,與學生同飲食起居,深受學生欽敬。提倡以大義而有專長為教育之本,尤其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九一八事變後,痛斥“勇於私鬥,怯於公戰”的敗軍之將和“亡國大夫”,印發《勘雪恥》、《從軍詩》等,激勵學生愛國熱情,告誡學生“讀書莫忘救國”。在一次集會上針對“恐日論”,寫“站在寶庫上哭窮,睡在武庫上害怕”兩行大字,說“湖南有豐富的戰略資源,是一個良好的用兵之地,應有信心抗戰”,“哀莫大於心死,睡獅要醒過來,明恥教戰,厲兵秣馬,定可迎頭痛擊來犯之敵。”常利用紀念周和朝會介紹仁人志士和先賢事跡,弘揚他們的愛國精神。許多學生在他的教育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6年底離開長郡,次年赴河南教育所任秘書長,幾個月後回湖南任廣益中學校長及育才學校代理校長。爾後全力興辦長沙衡粹女子職業學校,設刺繡、美術、縫紉三科,前兩科著稱全省,為湖南女子教育獨樹一幟。1944年,該校毀於戰火,他將學校遷到湘鄉,租民房繼續辦學。同年夏,日軍竄逼湘鄉,復遷校至藍田辦學。

全國解放後,重回長郡中學任校董事會董事長,憂國憂民之心不減。曾三次致電毛澤東,提出“用賢才、立法制、崇道德”的治國方略供毛澤東參考。毛澤東回電致謝。

王季范故鄉 王季范故鄉

1953年赴北京,歷任政務院參事室參事,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關心國家大事,向中央多次獻計獻策。他的多項建議得到周恩來總理採納,例如對修建成昆鐵路、對提倡中西醫結合的意見,都對人民政府的決策起到資政作用。他四處參觀訪問,東到遼、沈,西至甘、新,北至內蒙,南至海南島,特別注意對工業生產和農田水利事業的考察。堅持不倦讀書,手不停批,誨人不倦,關心後輩的進步,數十年如一日,其愛國愛黨、憂國憂民的情懷,老而彌篤。

1972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終年88歲。毛澤東送了花圈,緞帶上寫著:“九哥千古!”

人物軼事

少年時代

王季范與主席 王季范與主席

王季范從小受教於較有聲望的蕭竹軒先生,他年少精敏,博覽群書,熟讀經史。二十世紀初,他以優異成績考入長沙優質師範(湖南大學前身)學習數學。在校期間,他深受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畢業時,正值辛亥革命失敗,當時災難深重的祖國,四分五裂,滿目瘡痍。他痛心於國弱民貧,何以報國?王季范毅然選擇了教育,認為只有培育眾多的人才,才能救中華於水火。志向已定,他即去湖南第一師範任教。不久,被升為學監(訓育主任)。 1914年,毛澤東入第一師範讀書時,王季范對清貧學生不僅在經濟上解囊相助,學業上認真教誨,對進步學生所從事的革命活動也盡力支持。1915年上期,省議會作出新規定要求每個學生繳納10元學費,有人反映,這是校長張乾為了討好政府而建議的。訊息傳到一師,那些家境貧寒的學生表示強烈反對,當即舉行罷課,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校內“驅張運動”。毛澤東看了“驅張宣言”,立即找到同班同學周世釗,說:這個宣言講的都是張乾私德如何不好,不切要旨。我們是反對他做校長,不是反對他做家長,既要趕走校長,就要批評他辦學如何辦得不好,我們重寫一個宣言如何?周世釗點頭稱好。於是毛澤東在君子亭蘸墨揮毫,很快寫出一張新的《驅張宣言》,尖銳地抨擊張乾如何對上逢迎,對下專橫,辦學無方,貽害青年的弊政,文筆犀利,理直氣壯。宣言寫成後,毛澤東組織同學連夜趕印上千份,次日清晨帶回,廣為散發。有一個學監密告張乾,說這份傳單是毛澤東寫的。氣急敗壞的張幹當即決定:掛牌開除毛澤東等17名帶頭“鬧事”的學生。

“張乾做得太絕了!”王季范對毛澤東等學生受到處分憤憤不平。他對家人說:“這批學子志向高遠,抱負不凡,我得替他們說說話,撐撐腰。”說著,飯也顧不上吃,匆匆步出了家門,首先找著楊昌濟先生商量對策。王季范說:“《驅張宣言》中列舉的事實不無道理,怎么能作出開除學生的決定呢?”楊昌濟接口道:“毛澤東這樣的優等學生也被開除,學校打算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一邊說,一邊拿起筆來寫下兩句詩:“強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表示自己不能容忍學校當局把他一向期望很大,並視為“柱天大木”的毛澤東開除。兩人商議,決定聯合全校教員,與張乾評理。於是,王季范又聯絡徐特立、方維夏、袁吉六、符定一等先生,倡議召開全校教職員工會議。會上,王季范等人仗義執言,據理力爭,為學生們鳴不平。張乾被弄得狼狽不堪,在強大壓力下,只得撤銷對毛澤東等17名學生開除學籍的處分。王季范支持進步學生的行動,受到全校師生的交口讚譽。

身教言教並重

湖南省立第一師範 湖南省立第一師範

1928年,王季范離開一師,出任長郡校長。長郡中學為前清長沙轄十二縣(長沙、湘陰、瀏陽、醴陵、湘潭、湘鄉、益陽、攸縣、安化、新化、茶陵)集資合辦的。前任校長彭國鈞主持校政時,因辦學無方,教學無力,學校瓦解,已成廢墟。王季范任職後,以興學自任,銳意恢復校舍校規,集資添置桌椅與教學設備,經過他的全力操持,長郡不久便設高中,擁有學生300餘人,為當時長沙較好中學之一。為提高教學質量,又聘名師執教,當時教員中柳鐵珊(柳直荀之父)、李少聃(李淑一之父)和張石源、李友梅、王雄文、郭昆等皆為思想開明,學識淵博的學者,尤其是柳鐵珊和王季範本人餐宿在校,身教言教並重,與同學們一樣過著清簡樸素的生活,夜晚常手提馬燈一同查夜,晨操時,一直留在操場,等學生操完散隊方才離去,所以全校師生與社會輿論,對王、柳無不敬重。

王季范育才,更愛才、重才,且為人正直,剛正不阿,他取錄學生,無論貧富,不分畛域,全憑成績,凡為考生,求情函件,即不拆閱,親如外甥,亦不例外。當時湖南省國民黨軍隊總司令劉建緒之子違犯校規,他不畏強暴,力排異議,照章開除學籍,勒令出校。有李芬、李薰兄弟三人,原籍邵陽,不屬長郡地域,冒籍入學,王季范憐其才華,破格錄取。並對三人從嚴要求,精心指導,常激勵他們立志成才,李氏三人終不負校長厚望,日後皆成為國家知名的技術專家。王季范曾於1934年授予長郡高二班優秀學生獎狀中寫道:“茲亦有為諸生告者,須知不囿小成,方可大受,談兵則紙上易於馬上,決勝則疆場難於操場,欲成南楚文武兼資之才,當在風雲變色之日,有能掃蕩妖氣,為人群伸正義,華夏增光榮者,庶不負明恥教戰之意也。” 王季范常以大義而有專長(即德才兼備)為教育之本,尤其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學校每周一舉行紀念周活動,紀念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每次他都給學生講述孫先生事跡及三民主義知識,在每周三、五兩天舉行的朝會上,王季范亦親臨講話,每次約半小時,不設長篇大論,講話內容大致可分兩類:一以介紹歐美著名科學家、企業家為主,如牛頓、伽利略、愛因期坦、福特、克虜伯等,另一則為介紹鄉先賢事跡,如曾國藩、彭玉麟、胡林翼等。期望長郡學生向他們學習將來能肩負建設國家的重任。

“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侵略中國日甚一日,民族危機日趨嚴重,與此同時,各地愛國抗日學生運動也應運而生。王季范善於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教育,在一次紀念周會上,王季范對“鐵血歌”作了精闢的解釋和生動的補充,他說:“人是有鐵有血的,德國鐵血宰相俾士麥不及嚴復,但他能用鐵血精神,勵精圖治,振興德國。我們同學穿青色制服,也就是鐵的顏色,象徵我們鋼鐵的意志和毅力,湖南人愛吃辣椒,辣椒是紅的,象徵我們富有血色的中華兒女,同學們應以鐵血獻給祖國。”又一次紀念周會,王季范先到禮堂,在掛孫中山遺像下的黑板下大寫“站在金庫上哭窮,睡在武庫上害怕”14個字。行禮後,他說:“我們應該有信心打敗日本侵略者。哀莫大於心死,現在有些人悲觀失望,自謂中國民窮財盡。”他指著黑板上的字說:“這叫做‘站在金庫上哭窮,睡在武庫上害怕’。這真是自暴自棄最可哀痛的現象。同學們想想,單講湖南,八百里洞庭,為魚米之鄉,早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諺語,礦產尤其豐富……這些都為戰略資源,怎么是民窮財盡呢?湖南交通方便,山川險固,進可以戰,退可以守,自古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無湘不成軍’之說法,只要大家振作,睡獅猛醒,厲兵秣馬,一定可以對付來犯之敵。”他還經常教導學生,要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並在學生的作文封底,選印《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段,希冀學生經受艱苦磨礪。許多學生因受王季范抗日愛國思想的潛移默化,毅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1936年底,王季范離開長郡。1937年春曾去河南教育所任秘書長,以生活不能適應北方氣候,三個月即返湖南,曾任廣益中學校長,代理育才校長,最後全力籌辦衡粹女子職業學校。當時湖南教育界各學校校長和教職員工,各有門戶。王季范在優師系中有盟主之稱。1944年初,衡粹全部財產毀於日寇轟炸之中,他由長沙遷來湘鄉,在漣水東岸東台山麓九畝壠租賃民房繼續開學。同年夏,日寇竄逼湘鄉,各機關學校均紛紛遷避,王季范遣散同學、教員,安置家小,匆匆收拾教具後,隻身徒步百餘里至婁底三女校,作寓公一年之久。此時,他年逾60,垂垂老矣。

治國安邦獻良策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

王季范畢生為教育嘔心瀝血,備嘗艱辛,數十年間聲譽鵲起;家長學生無不感佩。春風化雨,學生蔚然成材。王季范為學校操勞,一生從事教育,不治生產,棲無住所,生活極為清苦,長郡同學曾集資為他築室於長沙北門外三角塘。新中國成立後,王季范憂國憂民之心仍熾,連續三次致電毛澤東,除對他領導革命勝利表示祝賀外,提出了“用賢才、立法制、崇道德”三個治國重點,供毛澤東參考。1953年毛澤東同志接王季范去北京,一天,他應邀到毛澤東的住所唔談時,直言道:“我這次應命來京,是想替國家做點事,主席你要放點事給我,這樣心裡才踏實了。”毛澤東笑道:“建國伊始,百廢待興,哪會沒有事做,我已經替你盤算了一件事——政務院參事,為建設國家出謀劃策。”不久,王季范就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參事。爾後,又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為了祖國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孜孜以求,奮鬥不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