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花園紅葡萄酒

王子花園紅葡萄酒
【產地】:波爾多
【成分】:85%CabernetFranc品麗珠15%Merlot美樂香味:紅色果香
【等級】:V.D.T.法國餐酒
【口感】:單寧精緻柔順
【色澤】:寶石紅
【淨含量】:750ml
【酒精度】:12%
【最佳飲用溫度】:12℃-14℃【產地】:波爾多
【成分】:85%CabernetFranc品麗珠15%Merlot美樂香味:紅色果香
【等級】:V.D.T.法國餐酒
【口感】:單寧精緻柔順
【色澤】:寶石紅
【淨含量】:750ml
【酒精度】:12%
【最佳飲用溫度】:12℃-14℃
王子花園紅是一款精心調製而成的餐酒,釀酒師在葡萄酒品種比例選擇上做出了諸多測試和品嘗之後配製了現在的王子花園紅。呈寶石色,酒體中等偏輕。她帶來的口感是精緻的,果香怡人,容易入口,餘味帶有果香味。酒精和果酸間達到了平衡。
波爾多歷史的蹤跡

波爾多(Bordeaux)取自法文的“auborddel'eau”,即“沿水”的意思,位於法國的西南部,這塊土地夾在吉隆河和大西洋之間。這次舊地重遊,是為了探討一份超過150年歷史的檔案——《1855年波爾多葡萄酒分級》。因為它主宰了葡萄酒業者的命運,更是全球消費者不可或缺的準則。
為償所願,我特地找來了旅居法國的著名美國歷史學者小杜威·瑪克漢(DeweyMarkham,Jr),與他暢談波爾多的歷史和鮮為人知的事跡。我們也造訪了相關的酒莊,與主人一同走入時光隧道。
異國婚姻挽救波爾多
波爾多左面的大西洋造就了清爽的氣候,加上富礦物質的土壤,為種植葡萄帶來利好條件,葡萄酒很快成為這裡的主要出口貨品。在羅馬時代,波爾多被視為戰略性的港口,除了葡萄酒,從這裡轉運到其他省府的貨品包括錫和鉛。波爾多的命運可謂大起大落,風光時曾經是羅馬奎坦的首都;潦倒時被不同部落蹂躪,直到一段異國婚姻挽救了這塊慘被遺忘的土地。
在12世紀初,奎坦的公爵夫人埃莉諾和精通法語的公爵亨利普朗塔共結連理。他們倆的年齡相差十一歲,年紀較大的埃莉諾剛與夫婿離異便向亨利提親。她眼光獨到,婚後不久亨利公爵便繼承皇位,成為亨利二世國王,波爾多也順理成章的成為英國領土。英國皇室和達官貴人對波爾多的葡萄酒情有獨鍾,它的聲望就此與日俱增,葡萄酒業績也跟著蓬勃起來。
16世紀波爾多被法國併吞,正式成為法國的一個區域。雖然法國的貴族都是愛酒之人,巴黎和波爾多的距離卻成了絆腳石,事因當時的法律規定關稅和距離是成正比的,波爾多的葡萄酒自然比其他地區如香檳和布根第來得貴。到了17世紀,波爾多商人集中於發展國際市場,荷蘭和英國成為他們的主要出口國。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國家分別扮演了塑造現代葡萄酒性格和品質的角色。
兩個國家塑造葡萄酒性格
荷蘭人是出了名的精打細算,他們的目的是把葡萄酒轉賣到其他荷蘭殖民地,以當時的儲存科技而言,品質再好的葡萄酒環繞地球一圈後也會黯然無光。為了確保葡萄酒不會變壞,荷蘭商人無意間發現了利用硫磺來為木桶消毒的程式。他們其實並不知道硫磺的真正功能,只是在誤打誤撞的情形下發現,燃燒後的硫磺能夠使葡萄酒耐久一點罷了。感謝荷蘭人的這個發明,要不然波爾多的葡萄酒還是停留在“即釀即喝”的時代呢!
英國人是名副其實的愛酒一族,與荷蘭人不同的是他們買回來的葡萄酒都是給自己喝的。當時的消費者都是中上階層,對品質要求甚高。久而久之,波爾多葡萄酒的價格隨著需求而節節上升。到了17世紀末,英國人對波爾多的認識已經超出地區的劃分。他們能夠直接向某個社區訂購葡萄酒,甚至是向葡萄酒莊取貨。
為莊園品牌促銷打前鋒的是波爾多著名的歐比翁堡(ChateauHautBrion)莊主ArnauddePontac。這位獨具慧眼的莊主老早就看透品牌意識的重要性,1666年間派兒子到倫敦設立一間叫做Pontac'sHead的旅社,以便推銷酒莊的葡萄酒。當其他波爾多葡萄酒莊看到市場號召力所帶來的財富後,也開始仿效Pontac的策略。很快地,不同“級數”的酒莊陸續產生。這些級別是由市場的供求決定,它沒有書面證明,只是消費者對酒莊的期待。中介商利用這個市場指標來判斷他們應付的價錢,是一個流動清單。
美國總統ThomasJefferson到訪波爾多時,消費者的心目中就擬定了三級莊的排名了。20年後,第四級和第五級也相繼誕生。這個非正式的分級排列拉近了消費者和波爾多酒莊的距離,也是促成1855年分級的其中一個元素。
1855年分級
1855年,拿破崙三世宣布在巴黎舉辦萬國博覽會,世界各國被邀參展。展出的貨品各式各樣,當然少不了葡萄酒。香檳和布根第區的同業寫信告知波爾多人關於這次展覽。開始時波爾多酒莊主人不太熱衷,反正他們的葡萄酒客戶大多來自英國和荷蘭,沒必要花這種力氣。
直到有一天,商會裡的幾個成員如夢初醒,覺得不應該讓同業的葡萄酒占據整個博覽廳,於是決定參展。可是,波爾多的酒莊實在太多了,他們總不能隨便拿幾款酒去參展,要就得挑選出最好的!可是“最好”應該如何定義呢?為了公平起見,這項工作該讓葡萄酒中介商執行,因為他們最清楚消費者的選擇,葡萄酒分級應該反映出消費者的採購模式才對。
中介商接到任務後馬上行動。他們從過去50年在市場上售賣過的紅葡萄酒里(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流動清單),找出首60家酒莊,然後依慣例分成五級,這個排名根據的是葡萄酒的市價和它們的長期品質。因為波爾多人臨時才決定參展,這群中介商只好用最直觀的方法來完成任務。很難想像吧,自由經濟竟然在這群葡萄酒商人的身上表露無遺!
這份臨時的小結報告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成了一份創始檔案。這就是《1855年波爾多葡萄酒分級檔案》的來龍去脈,它歷久不衰的原因在於它的公平。因為它的草擬是臨時的,是直觀的,所以沒有人質疑它的公平。
這份遺囑般的檔案在150年裡只做過兩次調整——康特梅爾堡(ChateauCantemerle)很快被加入五級酒莊的行列,而木桐侯奇堡(ChateauMoutonRothschild)則在百多年後從二級酒莊成為一級酒莊。
這60家酒莊在過去150多年屹立不倒,當然其中有些是從家族經營變成企業化,可是它們嚴格的品質要求依然不變,也是這份名單至今仍是受追捧的原因。多年來,葡萄酒價格經過市場的供求不停地調整,四級莊葡萄酒的價格可媲美二級莊,後者的市值也開始拉近一級莊的原售價。不管是葡萄酒商、侍酒師,或是葡萄酒愛好者,他們對1855年的分級名單是熟記在心的,也時常爭議排列的名次是否與時並進。可是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越受輿論關注的酒莊,就越獲利!這便是我們常說的“Nonewsisbadnews”。
文明世界的感人故事
探討這個歷史事跡的當兒,我偶爾發現一篇感人的文章。那是法國記者Jean-PaulKauffmann在L'AmateurdeBordeaux1988年期刊寫的。他記述了自己1985年在貝魯特遭綁架後,囚禁在黎巴嫩監獄的生活。為了維繫記憶,他不停地背誦1855年的分級名單,把60家酒莊的名字寫在煙盒紙上。每當他換監獄時,兵士就會把這些紙條丟棄,他又得從新寫過。
到了1986年底,他的記憶開始退步。兵士把鉛筆拿走,最後連五級酒莊的名字也記不起來了。當時的他感到非常悲傷,不能熟記1855年分級是不是意味自己快變成一個沒有文明的人、一個野蠻人?幸運的是,Jean-Paul終於在1988年被釋放,回到文明的世界裡。
和小杜威·瑪克漢一起旅行是一件樂事。除了聽不完的故事外,我們每到一個酒莊都受到熱情的款待。品酒成了一件每天都可做到的事,我對這1855年的分級檔案倒是萬分感激,它不但讓我真正了解了自由經濟的運作對整個行業的衝擊,也讓我更了解如果沒有1855的事跡,法國的葡萄酒也不會成為當今的典範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