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成就及榮譽
教學生涯
王如坤1970年從教,在近30年的教育教學中,潛心鑽研,勇於創新和實踐,在差生教育上探索實踐了“嚴、愛、撫、誘、導”的情感導教法。在教學上探索實踐“實(知識)、活(教法)、講(師生共講)、讀(三讀)、悟(思考領悟)、練(多寫多練)”的六字教學法,使學生“讀說寫思能”方面得到全方位發展。成績顯著,其優秀教案(全冊)三次被評為徐州市三等和二等獎,並被推廣和採用。他組織的“黃石文學社”多次被評為全國優秀社團,學生作品發表百篇以上,10多次榮獲市以上作文輔導獎,10多次榮獲全國作文大賽輔導獎、園丁獎。他3次被邀出席在北戴河·桃花源舉行頒獎大會和夏令營輔導員。並5次被市評為教育先進工作者、德育先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教育教學論文評選獲全國獎20餘次,共寫教育教學論文10萬餘字,分別被《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學研究》《中學生寫作》《徐州教育科研》等10多家刊報採用。另有《語文教學中教師美育主導作用》《中學生寫作心理探折》等10多篇論文被載入《全國語文教學研究新成果大全》和《優秀論文集》中,參編教育教學及知識性書籍多種。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園丁,也是一位學者,是教育戰線上的多面手,硬筆書法、繪畫多次獲市優秀獎、二等獎。文學創作作品8萬餘字,6篇中篇報告文學被人民出版社編輯的大型報告文學叢書《歷史的使命》採用,有20多篇作品被《中國電力報》《揚子晚報》《中國農村電氣化》《徐州日報》採用,並有多篇獲優秀獎。因此他被10多家報刊特聘為 員、特邀記者及編委。他的成績是用汗水澆灌和培植起來的,正如中國演講家、教育藝術家李燕傑先生給他的題詞所云“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為神。”其業績先後被編入《教壇名師傳》《中國中學骨幹教師辭典》《中國語文名師傳》《中華當代名人辭典》等。
藝術生涯
70年代初面臨藍印花布消亡的關鍵時期,他從火堆中搶救了百餘片祖傳的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印花版,像寶貝一樣保存珍藏。他精心研究,傳承祖傳的傳統印染技藝,不僅複製鑿刻祖傳的老印花版,而且在傳統文化的骨髓中注入了新時尚的元素,設計鑿刻了150餘種藍印花布印花版,拓寬了藍印花布的範圍,豐富了藍印花布紋樣的內涵,體現了藍白藝術的精華。2002年,他恢復了家庭的大染坊,純手工印染,使藍白相間的藍印花布再現人間。邳州藍印花布憑著粗獷、簡練、淳樸、亮麗的地方花紋特點,散發著藍香,顯現著誘人的魅力及親和力,使人們重溫了那藍藍的記憶,圓了那藍藍的夢,陶醉於那藍藍的色,白白的花......
2008年邳州藍印花布被列入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春被江蘇省列入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及傳承人。2008年10月16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北京晚報、寶馬集團等60餘家學術機構、新聞媒體的學者、專家、記者組成的“寶馬中國文化之旅”大運河一行,前來染坊進行參觀、採訪,給予高度評價;並通過電台、報刊、網站等做了詳細的報導。2009年邳州電視台又進行了專訪,拍攝了《王如坤和他的藍印花布》專題片,在中國·北京地方電視台專題片參賽中獲銀獎,2010年又獲“五一工程獎”。他的作品被國內20多家院校、博物館收藏,10餘次參加市、省和國家舉辦的非遺作品展演會、博覽會,多次參加中國非遺高層論壇。為了藍印花布技藝的普及,他主編出版了《邳州藍印花布》一書,建立了邳州藍印花布藝術展館。
他又是民間脫胎紙塑地戲面具製作的傳承人。紙塑脫胎地戲面具為國內一絕。他繼承了祖輩紙塑儺戲、地戲面具技藝,使已絕跡60餘年的地戲面具絕技活重返人間。走進他的作坊,就像進入了面具博物館。不僅有神道佛、將相人、丑角兒、動物面具,也有京戲、地方戲面具及臉譜。他繼承民間傳統美術,面具主體誇張,性格突現,色調主體對比強烈,品種近200種。其技藝繁瑣,是集雕刻、糊塑、粉妝、打磨、彩繪、染色、刷漆、編扎為一體的工藝美術,其工藝流程30餘道。代表作品有關公、鍾馗、項羽、包公、張飛、孫悟空、仙女、七品芝麻官、虞姬、濟公、龍頭、獅子頭、羊頭、虎頭等。含有歷史、宗教、民俗、藝術、娛樂等諸多文化的內涵,可用在室內祭祀、家庭避邪和賓館裝飾。他的印染和面具作品多次獲省內、國內金獎。
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民間藝術家,而且是一位善於研究的學者和收藏家,他研究民俗和收藏民俗,其藏品有數千件,從六千年的古陶器到明清民國時期民間雜件用品,歷史延續綿長。藏品多、時間跨度大,走進他的家庭就是走進了民俗博物館和民間藝術館。他著有50餘萬字的《邳州民俗》和《邳州方言》,主編了《岔河鎮志》,並擔任了《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彙編》副主編,參編了《邳州政協志》。他在歷史研究方面也成績斐然,如《黃石公與張良的研究》、《下邳圯橋考》等,均是國內較少人涉足的研究課題,他以親臨考察的資料證明了黃石公、張良其人其事的軌跡,證明了“黃石公授張良兵書處的圯橋”真實的所在地,均為國內獨家見解,有一定的影響。他是中國文化藝術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美術學會常務副主席、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藝術家交流協會名譽會長、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省收藏家協會會員。他是一位德藝雙馨的民間藝術家、收藏家和學者型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