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介紹
王天定的人生之路,本來有著一般人看來更“光明”、更“划算”、更“實惠”的選擇,他卻偏偏挑選了新聞攝影這條路。
20世紀80年代初,在家鄉武陟縣工作的他,從金融部門調到縣委通訊組搞新聞攝影。從此,他天天騎著摩托,跑遍了全縣每一個角落。每天晚上12點之前,一準把當天拍攝的新聞照片洗出來,寫好說明,裝好信封,貼上郵票。第二天早上7點之前,準時趕到郵局,把稿件投遞出去,然後在郵局閱讀當天中央和省級黨報的新聞版。直到今天,他還是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上網瀏覽新聞、信息,尋找採訪線索。
在武陟縣委通訊組期間,他曾一年內在省級以上媒體發表新聞照片近300幅。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法制日報等大報,三天兩頭刊登他的作品。河南日報編輯見到他的照片,往往只一個字:發。
幹了幾年縣委通訊組組長以後,他找到縣委書記,說:“我不幹這個通訊組長了,還是讓俺專心拍照片吧!”書記很驚訝:“許多人都爭著當官呢,沒見過像你這樣的。”好說歹說,書記明白了:王天定是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的,天生就是個搞新聞攝影的料兒。那年,他36歲。
1993年初,他作為全省最優秀的新聞攝影通訊員,被選拔到河南日報社,當上了一名專業攝影記者。頭一年,他就跑了全省50多個縣市。天天發回報社的新聞照片,來自生活,生動鮮活,其中新聞攝影《農民疼愛專家》還榮獲第五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他就認準了一個道理:踏踏實實幹好熱愛的事,拍出滿意的照片,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個人創作
用心靈深入基層
王天定調到河南日報後,負責“三農”攝影報導。到農村去,對於他就像是魚兒游回大海,農村就是他的家,農民就是他的父老鄉親。他經常對年輕記者說:“到基層採訪,一定要帶著一顆心,放下架子,撲下身子,誠心誠意地與基層幹部民眾交朋友。只有這樣,才能抓到好新聞,拍到好片子。”
他下基層,從不要公車接送,都是乘坐公共汽車、火車。以前沒有高速公路,往偏遠的地方採訪,往往要坐一整天的長途車。現在交通便捷了,他仍然一大早就到車站趕頭班車,而且一下去就是一個星期。就這樣,年年月月,他風塵僕僕走遍了全省每個角落。有時採訪完了,被訪單位要派車送他回鄭州,他婉言謝絕:“我搭公共汽車也就是幾十元錢,你們往返一次得花好幾百元,不划算啊!”正因為這樣,他到哪裡都特別受歡迎,人們聽說王天定來了十分高興,說:“還是黨報記者好啊,做事正規,不添麻煩!”他視民眾為親人,民眾也拿他當兄弟,心裡有什麼話都願意跟他說。所以,他總能摸到基層最真實的情況,總能源源不斷地獲得新聞線索。
懷著一顆火熱的心,他始終把鏡頭對準基層民眾,用鏡頭反映老百姓的故事。《軍嫂之愛》、《軍禮敬給弟媳婦》、《飛來的閨女》、《俠骨熱腸的“剃頭匠”》、《88歲老人的紅色記憶》、《孤老太和她的村醫“兒子”》、《小店老闆的大愛》、《遊子的笑聲與眼淚》、《掏糞工剪影》等,記錄了基層普通勞動者的動人事跡,在廣大讀者尤其是基層百姓中產生了很大反響。
懷著一顆溫柔的心,他在基層採訪的過程中,隨時隨地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
1996年3月,王天定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反映河南省汝陽縣抗旱的圖片,縣裡按規定寄來500元獎金,他如數退還。後來,縣裡按照他的意願,用這筆獎金資助了一位山里學生。
1996年12月,王天定聽說靈寶市陽平鎮文鄉村50多歲的農民符彥英跳入冰水救了幾個落水者,便趕去拍了一組圖片故事。臨走看到符彥英生活清苦,他拿出100元錢塞到老人手裡。符彥英逢人就感動地說:“人家是省里的大記者,人好,心腸好!”
2004年12月9日,王天定在洛陽市區大街上遇見一群農民工舉著牌子討要工錢。上前打聽,原來是嵩縣閆莊鄉胡溝村30多位農民工為房地產公司幹了兩個多月的活,拿到的只是兩張白條。他一面規勸農民工不要有過激行為,一面聯繫洛陽市勞動監察大隊幫助農民工維護合法權益。那個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老闆,看到王天定是記者,把他拉到僻靜角落,掏出裝了厚厚一沓錢的信封塞給他,轉身跑了。王天定隨即把這錢交給洛陽市勞動監察大隊,請他們將錢退還那個老闆。當天,農民工就拿到了工錢。
2007年7月29日,豫西突發特大洪水,王天定在抗洪搶險一線看到災區民眾損失慘重,十分焦急。採訪歸來,他向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領導表達了義賣攝影作品、援助災區民眾的願望。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和河南省慈善總會的支持下,義賣獲得10萬元,他全部捐獻給困難地區建希望國小。
懷著一顆正直的心,他用手中的相機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民眾鼓與呼。他有一句名言:“不會搞輿論監督的記者,不是合格的記者。”在基層採訪,每當看到違反政策損害民眾利益的現象,他就會拍案而起。人們記得,他拍攝的《非法金融機構違規經營,受害民眾叫苦連天》、《領導“竭澤而漁”集資修路,百姓“雪上加霜”無力脫貧》、《如此執法帶來的不和諧》等一組組監督報導,準確犀利,愛憎分明,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愛,體現了一位黨報記者的社會責任感。老百姓感念他的仗義執言,親切地稱他“百姓記者”。
用膽識抓拍新聞
在河南新聞攝影界,大家都知道王天定是個拍起照片就不要命的主兒。
他把世界著名戰地記者帕卡的那句名言稍加改動,用來表達自己的新聞攝影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新聞現場不夠近。”他解釋說,他的“現場”,不僅包括基層、一線、前沿、突發事件現場等,還包括危險、艱難、勞累、飢餓、頂風雨、冒寒暑、生死考驗之類。
他經常說:“搞新聞攝影的,就是戰士,拿照相機的戰士。”他總是以戰士的心態和姿態,奔走在新聞攝影第一線。
1996年8月4日,河南境內的淇河、黃河等河段發生特大洪水。5日,王天定趕赴淇縣抗洪搶險前線,這裡數萬畝土地被洪水淹沒,14500多名民眾被洪水圍困,電路、通訊中斷,道路沖毀。他在風雨泥濘里採訪了整整一天,晚上在抗洪現場守了一夜。第二天上午,他回報社交了稿,下午又趕到因黃河暴漲而受災的濮陽縣。7日凌晨1點鐘,他乘坐搶險部隊的衝鋒舟,在茫茫夜色里沖向黃河灘區受困的村莊,拍攝營救被困民眾的場面。當時,風急浪大,衝鋒舟幾次撞在樹幹上,險些傾覆。
2003年9月下旬,黃河蘭考蔡集控導工程決口,蘭考與山東東明境內大面積受災,12萬民眾被洪水圍困。王天定在抗洪救災前線堅守了將近一個月,天天發回大量動人的新聞照片。10月29日零點,被沖毀的大壩合龍。為了獲得最佳拍攝角度,他爬到一個在河水中搖搖晃晃的木架上,在場的人都為他捏了一把汗。採訪現場那么多攝影記者,只有他拍到了最佳的合龍場面。拍攝完畢,他在工棚里處理照片,一直忙到天亮。一位同仁感慨說:“俺算知道你為啥能拍到好照片了!”
是的,他是個視新聞攝影如生命的人。
多次的淮河抗洪搶險現場,有他。
1998年長江大洪水搶險前線,有他。
2004年澧河大堤決口搶險現場,有他。
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災一線,有他……
在河南攝影界,王天定是唯一登遍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三大山脈主峰和全省有名山峰的人。在山裡採訪,他常常住在寺廟、工棚、護林房,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都有他的腳印。為了拍攝大別山主峰金剛台,他曾在凌晨1點冒雨上山,身上爬滿了山螞蟥,險些滑落山谷。為了拍攝老君山雪景,他冒雪爬山7個半小時,大風雪中,在海拔2200多米高的頂峰一間破屋裡住了3個晚上。
2008年除夕,王天定從數百公里外的鄉村回到鄭州家中,正準備過年呢,突然血壓增高暈倒在地。家人和同事把他送進省人民醫院。病情稍稍穩定,他又拿起相機在醫院裡採訪全國勞模、著名婦產科專家張新菊,在河南日報發表了《張新菊與病友的故事》、《感受張新菊》等攝影報導。醫生和親友們說:“你真是把事業看得比生命都貴重啊!”
這就是王天定。
他用永不疲倦的相機,記錄著一個偉大的時代,也記錄著新聞記者的頑強心路。
他以永不磨滅的理想,展現了一個充實的人生,也展現了新聞職業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