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鈞[園藝學家]

王大鈞,男,園林專家,花卉專家,植物園專家。1990年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5年,英國皇家園藝學會為了表彰他在國際交流方面的突出貢獻,授予他Veitch紀念獎章。另一位王大鈞,女,北京人。擅長展覽設計、中國畫、書籍裝幀。主要作品有《巴黎公社文物資料圖集》、《孫中山先生畫冊》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就讀大學:中山大學 就讀大學:中山大學

王大鈞,1922年6月出生於上海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父王業是留日的園藝學家,從事園藝教育工作,其母魯頻是花鳥畫家。在家庭的薰陶下,王大鈞少年時期就愛好花卉,對園林有濃厚興趣。1940年,他考入廣東中山大學農學院農學系園藝專業,對園藝從愛好上升到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為他今後從事花卉和園林事業奠定了基礎。1944年,王大鈞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貴州農業改進廳和重慶教育部第一農作農場當技師。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期間。為躲避戰亂,求職謀生,他輾轉內地,後定居香港。在香港雖未能從事園藝工作,但仍時常去圖書館,借閱英國園藝文獻,並省吃儉用,購置專業書籍。艱苦的環境,不但沒有消弱他對園藝的熱愛,反而為他以後的事業拓寬了眼界,使他了解了世界園藝界尤其是花卉繁育發展的動向與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大鈞毅然辭去香港的工作,於1952年返歸上海,投入新中國的懷抱。回國後,他在上海市園林管理處(後改為上海市園林管理局)從事園林管理與技術工作。至此,他才真正實現了少年時代成為一個園藝工作者的願望,也使他不斷積累的園藝理論知識進入了實際研究與套用的階段。

50年代,王大鈞先後在華康與龍華等五個苗圃擔任花卉技術管理工作。為了迅速提高國內花卉種植水平,他不斷探索各國花卉栽培技術,總結自己實踐經驗,編寫了《露地草花技術》、《草花引種技術一覽表》等資料。60年代初,他負責上海菊花中心圃,進行了菊花選育的專項研究,探討了花卉品種的定名方法,制定出便於使用的菊花3級分類法,使繁雜的菊花品種名稱有了一個統一定名的基礎,在花卉生產上有較強的套用性和指導性。

1974年,王大鈞參與上海植物園的建園工作,並長期負責植物園的技術工作,1983年被評為高級工程師。1986年,他被上海市園林局聘為上海植物園名譽主任,1990年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5年,英國皇家園藝學會為了表彰他在國際交流方面的突出貢獻,授予他Veitch紀念獎章。

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王大鈞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他先後撰寫了《園林花卉》、《常見花卉》、《家庭養花全典》、《BAMBOOSOFCHINA》等著作,曾擔任《中國花經》的常務編委和《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觀賞園藝卷)》的副主編。現已70多歲高齡,仍孜孜不倦地編撰中國古代觀賞植物栽培史。

個人履歷

1922年6月 出生於上海市。

任職單位:上海植物園 任職單位:上海植物園

1940年 考入廣東中山大學農學系園藝專業,1944年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

1944-1944年11月 貴州省農業改進廳,任技師。

1945年1月-1945年8月 重慶教育部第一勞作農場,任技師。

1952年9月-1953年3月 華東農林部華東農業生產展覽會,任技術人員。

1953年4月-1953年12月 上海市園林處種苗場,任技術員。

1954年1月-1974年3月 上海市龍華苗圃,任技術員。

1974年4月-1987年12月 上海植物園,任高級工程師(教授級)、名譽主任。

1995年3月 獲英國皇家園藝學會Veitch紀念獎章。

主要榮譽

長期從事花卉栽培和品種選育工作,注重花卉品種花徑、花瓣、花型和色彩的豐富性研究;進行花卉種間雜交育種研究,較早育得矮牽牛、木槿屬F1代雜交種,曾篩選出開花最多可達3000朵的特大立菊品種白蓮;制定出適於實際操作的菊花3級分類法;建立了植物資源信息交流網,促進了各國植物園間資源信息的交流,曾獲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授予Veitch紀念獎章。

學術貢獻

研究領域 研究領域

花壇是城市綠化、美化中的重要景觀之一。70年代,上海花壇花卉品種單調,色彩不足。在花壇植物的類型上,宿根花卉花壇有季相的變化以及自繁自生的特點,是花壇花卉發展的一個趨勢。為了增加花壇草花植物種類,王大鈞傾注了畢生的心血。他利用應邀出國擔任國際花展評審和出國參展講學的機會,通過多種渠道,大量引入優秀花卉品種。僅80年代初期,就成功引種花卉2000多個種和栽培品種。除了廣泛進行以更新換代為目的引種馴化花壇草花和宿根花卉外,王大鈞還專題進行蓍草屬、吊鐘柳屬、風鈴草屬、鳶尾屬、百合屬等專科專屬的花卉引種與馴化以及為增加盆花、切花品種為目的的引種。這些工作大大豐富了中國園林觀賞植物的種類。

在進行引種工作的同時,王大鈞還致力於花卉育種研究。50年代,王大鈞在引育菊花600多個品種的基礎上,選育出開花1000朵以上,最多達3000朵的大立菊品種白蓮。60年代王大鈞參加國家科研項目,負責建立上海菊花中心圃。為建好這一全國性的菊花基地,他廣泛收集6000餘號菊花,從中選出優良品種1500餘種,並進行雜交育種,育成大花秋菊優良品種60個,滿天星小菊50種。在對菊花品種收集過程中,王大鈞發現,中國園藝花卉分類定名比較混亂,同名異物、異物同名現象十分普遍,在菊花分類中尤甚。這既不利於花卉研究,也不利於生產與推廣。他從實際操作的簡捷與實用出發,根據國際花卉分類理論,以形態性狀為根據,以品係為條索,制定了菊花“花型-花色-品種號”的3級分類法,對花卉生產具有指導作用。

王大鈞在花卉品種選育中,十分注意雜交育種技術的套用,60年代初他以矮牽牛為選育對象,育成玫紅間白重瓣矮牽牛(雜合體)及紅、白、紫半重瓣矮牽牛。70年代,進行了木槿屬(Hibiscus)種間雜交的研究,成功地獲得了槭葵(Hibiscus coccineus)與芙蓉葵(H.moscheutos)的雜交種,能使觀賞期顯著延長。為了防止優良品系退化,王大鈞選育出多個優良品系。其中大花三色堇,最大花徑達11厘米;矮鳳仙品系,枝頂單生純重瓣大花;大花雞冠品系,花頭大者橫展可達30厘米,花色包括淡紅、棕黃、棕紅等少見色彩;重瓣半支蓮品系,重瓣性強,花色豐富,包括玉色、棕紅、肉紅、灑金等少見色彩。上述品系均適合上海地區的氣候,生長開花良好。80年代,為了滿足上海炎熱季節對花壇植物的需求,王大鈞成功地引育了多倍體萱草品種群、路州鳶尾群(Louisana Iris)和各色矮莖巨花芙蓉葵等一批花期為6-8月的宿根植物,增添了城市綠化中的花色品種。

王大鈞十分注重栽培技術的積累、探索與研究。在進行花卉引種、育種工作的同時,還把較多的精力投入到對技術工人和幹部的培養上。他編寫了花卉初級、中級技工教材,包括《露地花卉的採種栽培》和《草本觀賞植物的引種與氣候》等一系列教材和論文。從而也培養了一大批技術熟練的技術工人和幹部。

在花卉培育的實踐中,王大鈞深深感到,花卉選育水平提高和發展,必須採用和發展新技術、新材料。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園藝界與國外交往尚不多,加上花卉園藝上國外專利保護及封鎖,得到優良的種質資源十分困難。為了獲得優良種苗,王大鈞套用一整套發芽、移植、成苗技術。他利用恆溫人工光照育苗,進行培養皿無毒介質發芽,新型園藝無毒介質(蛭石、泥炭、椰殼)移苗,大大提高了發芽率和成苗率。

80年代中期,中國溫室植物大都種在玻璃棚中,通風、加熱系統不夠完善。在王大鈞的建議下,上海植物園引進先進的玻璃鋼連棟溫室,為大量引進室內外觀花觀葉植物創造了條件。當時該園引種、收藏來自國內外的室內觀賞植物達千餘種。

80年代中期,組織培養技術在生產套用領域中一出現,王大鈞就敏感地認識到它具有廣泛的套用前景。他負責籌建上海植物園具有50萬株苗生產能力的組培樓。他身體力行,刻苦鑽研組培技術,並培訓了一批技術人員,繁殖了百合、萱草等園藝植物組培苗,出口到荷蘭和美國。上海植物園因此成為國內最早的大規模生產出口花卉組培苗的單位之一。

植物園是保護植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植物園促進植物保護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種質資源及信息交流。80年代初,王大鈞創辦了上海植物園種子交換室,親自帶隊採集野生植物種子,與國內外植物園進行種質資源、保護技術與信息的交換。

在野生植物種子的採集上,王大鈞主要以長江流域野生植物為主。他對於交換目錄的編制頗具匠心。除植物學名外,他還記錄採集時間、地點、海拔高度、生態環境和採集人等資料,反映出植物生態學和引種馴化學的諸要素,以滿足植物學家和引種馴化專家的需求。他編撰的這一交換目錄得到國際植物園界的讚賞,並為很多植物園採納,收入目錄的植物種類最多達1000多種。交換目錄發行之初,就受到國際上各類植物園的重視。各國紛紛來函,要求建立交換關係。80年代末期,與之建立穩定交換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已達40多個,交換單位有各類植物園、樹木園300多家。這項工作已達到世界同類植物園水平,提高了上海植物園在國際植物園界的知名度。1996年,英國副首相赫塞爾廷通過英國外交部索要上海植物園種子交換名錄,並在訪問上海期間,專程參觀上海植物園,並在來信中對上海植物園的種子交換目錄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促進國際間的交流活動中,王大鈞還分別參加了在加拿大蒙特婁市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的國際花展及花展中的中國園建造工作,並在花展中被任命為國際花展評選委員會委員。王大鈞還多次出國講學,在加拿大蒙特婁市被譽為菊花專家。

1995年3月,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授予王大鈞1994年Veitch 紀念獎章,以表彰他在國際交流及園藝領域的突出貢獻。

王大鈞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在學術上,他十分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實際操作,對新觀念、新技術有較強的敏感性和領悟力。他一心撲在中國的園林事業上。由於他總強調技術管理,因而曾被作為“白專道路”的典型,遭到衝擊。但王大鈞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園林事業的執著追求矢志不移。在下放勞動期間,他沒有抱怨,而是與工人民眾打成一片。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對園藝栽培技藝的提高上,並耐心地向工人傳授技藝。

王大鈞退休後,仍關注著植物園事業的發展。他以自己積累的豐富經驗,指導種子交換和植物保護工作,使上海植物園繼續保持在世界植物園中的先進水平。他熱心指導年輕的園藝花卉研究者,深入生產第一線,及時解決和解答選育中的新問題。他還經常為上海植物園的發展出謀劃策。王大鈞一直為中國是世界“園林之母”而自豪,早就想把中國古代栽培選育花卉,創造園藝輝煌成就的歷史介紹給全世界。但在工作繁忙中無暇顧及。退休後,終於有機會實現這一夙願。經數十年的資料收集,他正在撰寫中國古代觀賞植物栽培史。王大鈞雖已76歲高齡,但仍以十分旺盛的精力,關注著中國園林事業的發展,繼續為提高中國的園藝水平貢獻力量。

主要論著

1 王大鈞.草花的採種與栽培.上海市園藝學會年會論文集.1964

2 王大鈞等.園林花卉(一、二年生草花部分及月季、杜鵑、菊花等專章).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3 王大鈞.草本觀賞植物的引種與氣候.上海市園藝學會年會論文集.1981

4 王大鈞.草本觀賞植物的過去、現狀和前景.上海園林科技.1982(1)

5 王大鈞等.花.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

6 王大鈞.常見花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7 Wang Dajun.Bamboos of China.America:Timber Press,1987

8 王大鈞(常務編委).中國花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9 王大鈞等.家庭養花全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10 王大鈞(副主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觀賞園藝卷.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11 王大鈞,方永熙.萬花圖.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