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4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9年南京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得農學碩士學位;1996年南開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1986-1999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從事中國農業史研究,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6年曾獲中國農業科學院跨世紀學科帶頭人提名列入重點培養計畫。
1999年調入南開大學,2003年被評為教授。2002-2003年,獲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資助在成均館大學訪問研究1年,2004年赴德國海德堡大學短期講學,擔任客座教授。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現為歷史學院、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歷史學院副院長、中國生態環境史研究中心負責人。
主要學術兼職: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唐史學會理事,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南開學報》“生態環境史研究”欄目特約主持人、《中國農史》和《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編委。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五代史、中國生態環境史。
主要貢獻
作為主要成員參加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項,主持天津市重點項目1項,農業部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獨立承擔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1項、國際資助項目1項、本校創新基金項目2項。主要著作有:專著《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論文《中古時期的乳品生產與消費》、《農業與中國古代社會形態》、《中古時期北方地區畜牧業的變動》、《中古華北鹿類動物與生態環境》、《關於桃花源所在地的爭論—兼述中古豫西地區的生態環境》、《古代北方水力加工興衰的水環境背景》、《文化與環境互動作用下的中古經濟與地理變遷》等。
獲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而開展的研究課題為《中國中古社會的生態知識和生態觀念研究》。
教學工作指導隋唐五代史、中國生態環境史方向博士生,並招收中國生態環境史、古代經濟史和隋唐五代史方向碩士生。曾先後主講本科生課程“中國生態環境變遷史”、“隋唐五代史”、“中國古代後期史”、“中國古代經濟史”等。其中《中國古代後期史》(合開,主講人之一)獲國家和天津市級精品課程建設立項。
主要課題
1、華北環境變遷史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主持人)。
2、中國社會生態史研究(教育部重點基地招標項目,主持人)。
3、中國中古社會的環境觀念和生態知識(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資助項目,獨立承擔)。
4、中國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主要參加人之一)。
5、中國歷史上的社會建設理論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主要參加人之一)。
6、中古社會變遷研究((教育部重點基地招標項目,主要參加人之一)。
著作
1、《中國農業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國環境史研究》第1輯,主要作者之一,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3、《中國家庭史》(先秦至魏晉南北朝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版,2008年獲全國優秀出版物獎(中國圖書獎),2009年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二);
4、《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論文集,主編),三聯書店出版社2007版;
5、《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獲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論文部分
1、淺議中國環境史學建構問題,《歷史研究》2010年第1期;
2、全球學術版圖上的中國環境史研究,《南開學報》2010年第1期;
3、“三才”理論:中國古代社會建設的思想綱領,《天津社會科學》2008年5期,《新華文摘》轉載;
4、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北內河航運與軍事活動的關係,《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9期,人大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轉載;
5、歷史坐標上的生態文明,《南開學報》2008年5期,《光明日報》摘引觀點。
6、端午風俗中的人與自然—基於社會生態史的新考察,《南開學報》2008年2期;《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光明日報》、《文摘報》摘登;
7、環境史作為一種新史學,《清華大學學報》2008年1期;
8、上古生態環境史研究與傳世文獻利用,《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5期;
9、中古華北水資源狀況的初步考察,《南開學報》2007年3期;
10、江河湖泊的休養生息:歷史學者的解讀和期盼,《環境保護》2007年7期(B);
11、社會史研究的現代視野——從環境史研究的跨學科談起,《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5期;
12、生態環境史的學術界域與學科定位,《學術研究》2006年9期,2006年十大學術熱點問題評選主要參考論文之一;
13、中國生態史學的思想框架與研究理路,《南開學報》2006年2期,《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
14、文化與環境互動作用下的中古經濟與地理變遷,《史學月刊》2005年5期,《人大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轉載;
15、古代華北水力加工興衰的水環境背景,《中國經濟史研究》,2005年1期;
16、周秦社會變遷與“友”的衍化,《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10期;
17、關於桃花源所在地的爭論——兼述中古豫西地區的生態環境,《史林》(韓國)第18輯(2002);
20、中古時期的乳品生產與消費,《中國農史》2000年4期;
21、農業與中國古代社會形態,《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二卷(天津古籍2000年)
22、《社會生態史:一個新的研究架構》,《社會史研究通訊》2000年3期;
23、中古北方地區的水環境與漁業生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4期;
24、魏晉—隋唐時期北方地區的果品生產與加工,《中國農史》1999年4期;
評論綜述翻譯
1、求故實之新知——環境史研究的旨趣和意義,《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1/07;
2、區域開發與環境變遷歷史的多維觀察——評張建民《明清長江流域山區資源開發與環境演變》,《中國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1期;
3、“生態-社會史研究圓桌會議述評”,《史學理論研究》2008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學》轉載;
4、《南開學報》“生態環境史專欄”1-5輯“主持者言”(2006-2008);
5、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述評,《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學》轉載;
6、中國中古茶文化的展開――關劍平著《茶與中國文化》評介,《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五卷,商務印書館2005年出版;
7、中國家庭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述評,《歷史研究》2002年6期;
8、思想、社會、家庭的歷史互動(與張分田合作者),《歷史教學》2001年7期;
9、思想與社會學術研討會綜述(與張分田合作),《歷史研究》2001年5期;
10、中國中古社會變遷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歷史研究》2001年2期;
11、歷史研究需要理論思維(上、下篇),《光明日報·理論版》2000/02/18、 2000/02/25;
12、認識中國社會的歷史特性,《人民日報·理論版》2000/01/17。
獲獎記錄
1、《中國家庭史》獲教育部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排名第二)。
2、《中古華北的鹿類動物與生態環境》,獲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獨作)。
3、《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獲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獨著)。
4、《中古時期北方地區畜牧業的變動》,獲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獨作)。
5、《廣志成書年代考》,中國農史學會優秀論文獎(獨作)。
6、近10年來,還先後獲得天津市、南開大學其他教學、科研成果獎12項(次)。
先後獲得天津市第八屆、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一等獎1項,獲南開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勵2次。
中古華北的鹿類動物與生態環境,《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3期,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南開大學優秀成果獎;
中古時期北方地區畜牧業的變動,《歷史研究》2001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經濟史》全文轉載,《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天津市哲學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南開大學優秀成果獎;25、郭義恭《廣志》成書年代考證,《文史》1999年3期,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優秀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