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全禮,1963年9月生人,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現任首鋼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曾榮獲2003年首都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主要事跡
2001年以來,王全禮同志緊緊圍繞首鋼產品結構調整和企業科技進步的目標任務,積極投身於企業技術創新工程中,在新產品研製開發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首鋼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勇於創新大膽實踐,推動鋼筋升級換代。由該同志負責的國家技術創新項目“微合金化HRB400鋼筋研製與套用”,主要解決了HRB400鋼筋生產成本、抗震和套用等問題。經專家鑑定,該項目的各項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鋼筋的升級換代開闢了一條低成本高性能的途徑。
提升線材整體品質,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由他主持研製的82B盤條,銷量占據國內1/3市場,獲得5項專利。1860-2000MPa鋼絞線用82B盤條是國內建築材料中強度級別最高、線材產品的“高、精、尖”標誌性產品。就首鋼的生產設備而言,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不能生產82B盤條。王全禮同志不畏艱難、主動進取、大膽構想、小心求證、反覆檢驗、精益求精。該產品的開發,是依據設備條件,確定出經濟的生產技術路線,研究高碳鋼不同冷卻速度下改變鋼本身相變點的不同的微合金元素數量,解決了冷卻速度低的條件下獲得細珠光體組織等一系列問題。
研究國家“973”新一代鋼鐵材料技術,取得新成果。以“挖掘材料潛力、低成本、高性能”為目的,在首席科學家領導下,該同志在實驗室和現場研究了超細晶組織的形成條件和焊接性能與成分的依賴關係及與母體強度的匹配關係,使該材料在具體設備上得以生產與套用。首鋼成為國內外唯一批量試製出性能穩定的產品的棒材廠,設備改造後將正常生產。為此,他被聘為以徐匡迪院士為主席的“先進鋼鐵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16名專家之一。
依靠技術進步、降低大宗產品成本,效益顯著。王全禮同志根據先進材料技術理論與設備條件,在採用鈮微合金化生產存在很大爭議的情況下(這種爭議是緣由棒材連軋工藝滿足不了鈮的經典軋制理論也無經驗可循),提出了降低鋼中合金含量和替代貴重元素的降成本技術方案。王全禮與課題組提出了“鈮、水複合微合金化”工藝:在首鋼現有的生產條件下採用常規開軋溫度,保證穩定生產,採用新的水冷設備,通過軋後控制冷卻,依靠鈮N的析出強化和控制冷卻的細晶強化的共同作用實現鈮微合金化生產,解決了Nb微合金化帶來的大量貝氏體使屈服點不明顯的問題。本技術在首鋼型材廠的全面推廣,年降低成本8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