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群故居[王伯群貴陽故居]

王伯群故居[王伯群貴陽故居]

王伯群故居是貴陽歷史上第一棟仿西式建築, 時光倒流至上世紀20年代中後期,西學日興西式建築風格始現,它的出現,打破了封閉的西南腹地城市貴陽以往的磚、木方建築史。 王伯群故居在歷史的演進中,雖只殘存當下的一棟兩層中式主樓和圓柱形塔樓,但仍是築城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王伯群是貴州興義人,作為早期進步人士,曾任大夏大學、交通大學校長,一生留世共三座故居,分別位於興義、上海和貴陽。 1999年,王伯群故居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升格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伯群故居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王伯群(1885年一1944年),名文選,字伯群。出生於今貴州省興義市下五屯鎮景家屯村,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參加了護國運動,為護國運動骨幹分子。曾擔任國民黨中央委員、國民政府交通部部長兼交通大學校長。民國17年(1928年)創建私立“大夏大學”時任董事長兼校長,抗日戰爭爆發,大夏大學輾轉遷到貴陽,王伯群回到貴州,領導大夏流亡辦學。1944年病逝於重慶。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王伯群故居民國6年(1917年)修建於護國路西側,為磚木結構,法式建築,占地1600平方米。從外表看,由長方形主樓和圓柱形碉樓組合而成。主樓7間,上下兩層。

平頂屋面一角中建歇山頂樓閣,典型的中西合璧。碉樓3層,其下闢地下室,其上建穹窿頂。樓下台階復分兩組,底層為如意踏跺,上層為垂帶踏跺。

貴陽王伯群故居舊貌 貴陽王伯群故居舊貌

磚柱上的白色灰塑,狀似白菜,與西方人物雕塑迥然不同,在中國古代建築上雕塑白菜,寓意“清白家聲”。王伯群故居雖為法式建築,但在裝飾工藝上仍受傳統手法影響,是中外建築文化交融的產物,於1999年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