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青年時代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4月30日),王仲廉出生於江蘇省蕭縣張莊寨鎮王衍莊村,家世務農,經濟中等,有地產70畝。少時讀私塾。蕭縣縣立第二高等國小畢業。
民國八年(1919年),進徐州中學,在校時期傾向進步,加入國民黨。
民國十三年(1924年),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一期,編在第四隊。畢業後,王仲廉被分派到軍校教導團任排長。後被派往上海協助陳果夫招募黃埔第三期學員。
民國十五年(1926年),北伐前夕,王奉令到山東、江蘇、河南等地負責敵後宣傳、情報工作。後相繼參加北伐、中原大戰及“圍剿”紅軍等。歷任連長、營長、團長、旅長等職。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王仲廉升任國民革命軍第13軍第89師師長。是年冬,王隨湯恩伯率第89師從贛東入福建順昌,攻打蔡廷鍇的第十九路軍。次年春“福建事變”平定後,第89師奉命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北上,王仲廉指揮所部對紅軍進行圍追堵截。
抗日時期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月),日本關東軍扶植蒙古德王成 立偽蒙古政府,多次進擾綏東。11月中旬,日軍又在田中隆吉指揮下進犯紅格爾圖,企圖打通綏東門戶,西窺歸綏(今呼和浩特市)。國民黨華北第7軍團總指揮傅作義,不顧主和派的阻撓,成功地進行了綏遠抗戰,於11月24日取得百靈廟大捷。時駐綏東的王仲廉部在湯恩伯指揮下協助傅作義部參戰,趕走了德王。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全面抗戰開始。13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移駐南口布防。8月下旬,在湯恩伯指揮下,王仲廉參加了南口戰役,第89師在懷來、南口與居庸關一線與日軍血戰20餘日。8 月,日軍由北京西山向南口猛攻,國民黨第29軍、第13軍奮起反擊。王仲廉率89師依託山地,憑險扼守,頑強抗敵,與日軍激戰20天,戰況慘烈,全師官兵傷亡達6000餘人,南口失陷。9月,89師移向冀豫邊境。10月,日軍進犯晉中,王仲廉奉命率部馳援太原,參加會戰。太原淪陷後,湯恩伯第13軍擴編為第20軍團。轄第13軍(湯恩伯兼軍長)、第52軍(軍長關麟征)、第85軍(軍長王仲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王仲廉率85軍參加台兒莊戰役,9日,李宗仁命各部對撤守嶧縣之日軍展開攻擊,王仲廉指揮85軍向西北猛插,採用“精兵夜襲”戰法,一夜之間攻占九山,將日軍殲滅。隨後移師邳縣以北,組織陣地防禦。台兒莊大捷後,王仲廉以戰功獲青天白日勳章。5月,85軍開赴徐州待命。後李宗仁放棄徐州,王仲廉部西撤至開封。7月,王仲廉部由豫南調赴江西,參加武漢保衛戰。武漢淪陷後赴湘西整補。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春),85軍改為甲種編制,轄第4、23、91師。3月編入五戰區左翼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由沙市渡過長江,駐守桐柏山南麓的隨縣、棗陽間。5月1日,隨(縣)棗 (陽)會戰開始,日軍於8日占領棗陽地區。12日,中國軍隊向南陽、唐河西南發動進攻,日軍24日退回。會戰結束後,85軍調鎮平、南陽一帶整補。7月,王仲廉晉陸軍中將。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月)去重慶受訓,兼任中央訓練團(陳誠、王東原先後任教育長,劉真任主任秘書)第七期第二大隊大隊長,4月返回南陽。冬,王率85軍隸屬於湯恩伯第31集團軍,參加了國軍第五戰區。5月1日棗(陽)宜 (昌)會戰開始,日軍自信陽之北洶湧西犯。中國第五戰區軍隊出漢 (口)宜(昌)公路,打擊西進日軍。5月12日,31集團軍在北線由東、南、北三而向正在樊城東北集結的日軍第三師、石本支隊逼近,並連夜實施猛烈攻擊,迫使日軍陷入苦戰並於16日退回棗陽地區。南線,右翼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在與敵激戰中壯烈犧牲。11月,王仲廉升任31集團軍副總司令,兼任豫鄂邊區游擊總指揮,率部駐守象河關及汝南以東地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改兼魯蘇邊區游擊總指揮,率部開往徐州附近抗敵。此時,湯恩伯任魯蘇豫皖邊區總司令,將總部設在安淤省臨泉縣呂大寨。王仲廉成為受到湯恩伯重用的實力派之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初),改任魯蘇豫皖邊區第二路挺進軍總指揮;5月兼江蘇保全處處長;10月兼任安徽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兼該區保全司令。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2月),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徐海行署主任;4月升任第19集團軍總司令;11月調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赴河南寶豐就任。王在豫皖邊協助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不斷進攻新四軍。
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第31集團軍參加豫南會戰,在舞陽大戰日軍,使日軍慘遭重擊。豫南會戰名列國軍抗戰正面戰場22次大規模會戰之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4月),日軍發動豫中會戰,在岡村寧次指揮下,以15萬人分兵進犯鄭州和抗戰爆發以後河南省唯一未曾淪陷的大城市洛陽。中國軍隊參戰兵力28萬人,由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統一指揮。王仲廉率部在密縣、馬駒嶺反擊來犯日軍,迫敵陷於守勢;後又在禹縣、襄城、許昌等地與日軍激戰,湯部向豫西撤退途中,又不斷遭到地方武裝別廷芳舊部的襲擊。王仲廉率領的31集團軍總部直屬部隊被地方武裝包圍在一個土寨子中並繳了械,王僥倖逃脫。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21日),豫西、鄂北日軍西犯,王率第31集團軍在內鄉、丹水一帶作為第二線兵團抵抗日軍。4月,該集團軍第85軍在西峽、魅門關等地逐次抵抗,激戰4日,使日軍無法進展。5日,王仲廉指揮集團軍反擊,在魅門關殲滅日軍110師團長以下4000人,受到國民黨中央的嘉獎。5月,王仲廉在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候補中央監察委員。日本無條件投降後,9月,王仲廉參加了鄭州受降典禮,隨後率部進駐豫北。
內戰時期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2月),第31集團軍整編為第26軍(轄第32師、第40師、第85師),王仲廉任軍長。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30日),解放軍發起魯西南戰役,此時,王仲廉已升任第四兵團司令官。7月19日,蔣介石急令王仲廉的第四兵團經曹縣向羊山集增援,命令王敬久的第二兵團從金鄉向羊山集增援,以解宋瑞珂的整編第66師之圍。在解放軍的頑強抗擊下,“二王”兵團被阻於離羊山集十幾里的萬福河南岸。7月28日,經激烈戰鬥,羊山集被解放軍攻克,宋瑞珂被俘虜。是年8月18日,即魯西南戰役結束後的第10天,王仲廉被蔣介石以“謊報軍情、對整編66師坐視不救為由”撤職,押送南京候審。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被湯恩伯保釋。
1949年,大陸解放前夕,王仲廉離開大陸撤退至台灣。
晚年生活
1960年1月1日,退役,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顧問。
1970年1月,除役,開始撰寫回憶錄。
1976年9月,台灣《戰史論集》刊載王仲廉的《追思投考黃埔往事》。
1986年6月,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輯的《文史資料選輯》第124輯刊載王仲廉的《台兒莊戰役親歷記》。
1991年7月26日,病逝台北。
主要成就
南口阻擊戰
南口會戰王仲謙率領的89師是13軍的主力師,下轄兩個旅4個團,負責南口正面防禦作戰,防線從得勝口至蘇林口一線。從8月7日兩軍交戰,到8月26日王仲廉部奉命轉移,89師在南口正面進行了20天激烈的陣地爭奪戰。89師6000多官鮮血灑遍南口居庸關地區。僅蕭縣籍在此戰役中犧牲的就有4人。89師4個團的兵力,到21日已經不足1個團,仍拚死堅守了5天。25日,湯恩伯在懷來指揮部接到王仲廉匯報戰況的電報,苦笑著稱為“殘兵鎮守居庸關”。89師擔任防禦的529團浴血截擊,屢挫敵鋒,克盡厥職,傷亡慘重。由於此戰的出色表現,國人將89師529團譽為抗戰初期的“四大名團”之一。
台兒莊戰役
台兒莊戰役時,王仲廉率領85軍從歸德(商丘)出發,到達臨城。於23日晚移至台兒莊以北,24日拂曉,反攻棗莊。25日至27日,85軍與日軍展開了慘烈的棗嶧爭奪戰。3月27日,85軍以側背攻擊的方式,一方面拊棗莊、嶧縣一帶的敵軍側背,另一方面擔任掩護52軍的攻擊行動,以防該軍在攻擊過程中東西兩側可能出現的意外變化。4月4日,85軍與增援的75軍一部全力指向台棗支線。總攻開始後,85軍附炮7團,在大良壁、小良壁之線,向固守朱灘、大顧珊之敵進攻。大顧珊爭奪戰中,王仲廉指揮的炮7團創造了劣勢炮兵消滅優勢炮兵的空前奇蹟。4月6日,王仲廉為鼓舞士氣,並切實了解戰地實況,親往第一線督戰。用望遠鏡向台兒莊方向搜尋。發覺日軍斷斷續續向南洛、北洛疏散移動。王仲廉判斷,日軍似有退卻的模樣。立即用電話通知炮7團,向後移之敵猛轟。隨後用電話向湯恩伯報告:敵人已開始總崩潰,建議總攻。
舉辦教育
1942年初,王仲廉創辦國立第二十一中學。當時日寇鐵蹄踏遍魯蘇豫皖各地,人民流離失所,朝不保夕,王仲廉為了讓淪陷區的失學青年能上學,1942年初在太和縣創辦一所中學,開始叫魯蘇豫皖邊區戰時中學,原計畫招收500人,不到一月就來了1900多人。王仲廉表示,凡是來的學生,不能拒收,就是再困難也要保證來一個收一個。他把學生招收進來後,將情況電告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國立二十一中。當時學生衣、食、住、行全供應,月需經費百萬元,教育部只撥10餘萬元,其餘全靠自籌。在經費最困難的時期,王仲廉賣掉了自己坐的汽車,其妻子郭女士賣掉了結婚時陪嫁的首飾。國立二十一中前後辦了3年多,一共培養3000多名學子。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文興、雕塑家陳天、著名畫家卓然等,都曾就讀於此。
軼事典故
鼓舞士氣
台兒莊戰役時王仲廉作為高級將領,為鼓舞士氣,了解敵情,親往第一線指揮。當時有人向王仲廉建議:軍部略向後移,使第一線得到縱深配備。王仲廉堅決反對,他說:“在此敵我勝敗未分之際,惟有繼續猛攻,不能容許任何單位後移,影響軍心士氣。”就在王仲廉指揮部隊和日寇拼殺時,突然,敵人的一發炮彈落在距他四五步的地方。特務營長趙華光急步上前,用身體護住了王仲廉。萬幸的是,落地的是一顆啞彈。王仲廉毫無懼色地說:“小鬼子的炮彈怕咱,不敢響。”
后母戊鼎
武官村周圍先後發掘出了上千座墓葬,十幾座王公大墓。1939年,武官村民在田地里發現后母戊鼎,1946年6月,安陽縣政府一位“陳參議”打探到大鼎的下落,7月11日夜,派隊並商得駐軍某部協助,至該村掘至終夜,於天明12日早晨將古鼎用大馬車運送到古物保存委員會內。風聲傳到了駐紮在新鄉的國民黨第31集團軍司令長官王仲廉的耳中。王仲廉派軍隊取鼎,連夜運到南京,存放於當時的國民政府中央博物院。解放南京時,大鼎流落在南京飛機場,被解放軍發現後,轉移到南京博物館。1959年國家博物館建成後,從南京調往北京國家博物館。
個人作品
《征塵回憶》
《鐵血染征衣-台兒莊戰役》
《王仲廉自傳》
《追思投考黃埔往事》
《台兒莊戰役親歷記》
親屬成員
關係 | 名字 | 詳情 |
妻子 | 郭鴻遠 | 原籍天津,出生於河南開封 |
兒子 | 王中立 | - |
王中一 | - | |
王中孚 | - | |
王中琦 | - | |
王中元 | - | |
王中和(王童) | 著名導演 | |
王中強 | - | |
王中凱 | - | |
王中鼎 | - | |
女兒 | 王惠民 | - |
王中慧 | - | |
王黎民 | - | |
王九黎 | - | |
王蘇民 | - | |
參考資料: |
人物評價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南口之戰,湯恩伯讚譽王仲廉為當年的李廣。( 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 湯恩伯)
王仲廉所帶部隊始終是總指揮部直接控制的“哪裡吃緊就往哪裡調”的機動部隊。( 二戰時期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蔣介石)
王仲廉學長征塵回憶成書,揚鞭慷慨動志節,從頭收拾舊河山。( 著名軍事理論家 徐培根 )
王仲廉將軍抗戰時期,由師長、軍長,升任集團軍總司令等要職,生活仍極簡樸。( 台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邱志賢)
王仲廉,他有強壯的體魄,高大的身量,黑而堅實的臉,師部設在居庸關山洞裡,一列火車作了辦公廳,他本人和兩位旅長四位團長,都在前線指揮。炮彈曾把他的頭打傷了,若不是還有一個鋼盔戴在頭上,就不堪構想了。戰爭剝奪了他的睡覺,又瘦又黑,表現著是一個為國宣勞的忠勇將軍。( 《血戰居庸關》載1937年9月29日天津《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