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玉虛洞,距縣城2.5公里處,為喀斯特地貌。開發始於宋開寶二年,迄今已有1200多年。在明溪縣北郊二公里黃坡山下。相傳古時這裡龍蛇作祟被玉虛仙翁鎮服得名。玉虛洞分為明洞、暗洞、外景三個遊覽點。明洞前有“觀音殿”,面積約150平方米,由三根天然石柱支撐。洞口有明代鐫刻“玉虛洞天”、“玉虛仙洞”、“玉宇天漿”等擘窠大字。洞口下方新建檐歇山式天柱閣。洞內有天泉、斗獅、龜石、步丹台等十幾景。後為“桃華洞”,廣容千人,岩石晶瑩、色彩斑斕,有佛頭岩、祥雲岩、隱鵲岩、躍魚石等十幾景。其中虛鳴竅最妙,用蘆掃輕拍即發出巨響。洞壁四周有歷代文人墨客題詠的摩崖石刻近百處。暗洞有電燈照明,內鍾乳倒懸,有龜蛇入洞、雄鷹守洞等景。外景奇岩怪石,石徑盤旋曲折,直通岩頂,半山和岩頂有亭供遊人休息。岩下泉水汩汩,有花圃、梅園、杜鵑園、棕櫚園、茶館,供觀賞和休息。歷史悠久,又有徐霞客在此駐足暢遊,將滴水岩與玉華洞稱為“武夷三絕”。古今遊人絡繹不絕,是我縣風景秀麗的自然旅遊勝地。
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曾經遊覽過。1931年——1934年紅軍也在此設立戰地醫院。十多年來紅軍戰地醫院是我縣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基地,也是紅色旅遊勝地。2005年10月被省列為重點紅色旅遊景區。
傳說
傳說,古時洞內為龍蛇所踞,作祟擾民,被玉虛仙翁降服,故名。又稱滴水岩。明文學家、有“後七子”之稱的宗臣在《游滴水岩記》中稱“此岩之奇,天奇之也”。天柱閣為滴水岩之一勝景。明溪玉虛洞於1992年10月列為福建省第三批風景名勝區。玉虛洞分明洞和暗洞。明洞之內光線璀璨,映照著嵯峨詭譎的怪石,蔚為奇觀。
觀音殿 洞穴面積約100多平方米,由左、中、右三根天然石柱勻稱地支撐著,內有天泉,“斗獅”、“龜石”、“蜂窩”、步月台等10多個景觀。
後為桃花洞,可容千人,石色晶瑩斑斕,有仙橋、佛頭岩、祥雲岩、隱鵲岩、晃石、躍鯉石等景觀,其中“天鼓”和“虛鳴竅”最妙,用蘆掃輕拍,即發出巨響,經久不絕。暗洞因地因景安裝各色彩燈照明投影,內有鎮鯉石、“龜蛇入洞”、一線天、沉溪、天河、“仙人床”、“洞底日月”等景致。洞內外有宋以來摩崖石刻近百處,還殘留著40多個碑座。洞內全部遊程只要20分鐘,是難得的景觀集約型岩洞。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所編《天下名山遊記》,收有寫福建山水的遊記8篇,其中《游滴水岩記》是明代文學家、有“後七子”之稱的宗臣的作品。宗在文中稱:“此岩之奇,天奇之也”。
觀音殿左側建有振衣亭,洞頂建有望月亭。
桃花洞 在觀音殿之後,可容千人。洞中岩石晶瑩斑斕。其中妙景“天鼓”和“虛鳴竅”均以擊石生音而得名。遊客用蘆帚輕拍,即能發出巨響,經久不絕。尚有仙橋、佛頭岩、祥雲岩、隱鵲岩、晃石、躍鯉石等景觀。
洞穴幽深晦暗,故按景安裝各種彩燈,用以照明並烘托氣氛。
一線天、洞底日月、仙人床均按岩形石勢喻物取名。
鎮鯉石、“龜蛇入洞”均以石形與吉祥物龜、蛇、鯉等相肖而取名,盎然有趣,引發遊興。
沉溪、天河均以洞中水流之勢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