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子)即圓雕山林景觀,製作時先繪平面圖,再行雕琢,因而又常以圖命名。玉山子上分別雕出山林、人物、動物、飛鳥、流水等,層次分明,各具形態,這種山林景觀的雕刻,從取景、布局,到層次排列都表現和滲透著繪畫的章法。金元時代的作品,以山林、雄鹿、柞樹、人物為題材,而明代多以山石樹木為主要內容。明以前的山石雕琢以鑽法為主,往往可見孔狀或砣狀鑽痕。
最早的巨型玉山子是瀆山大玉海,又稱“玉瓮”,其實是一件巨型貯酒器,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65年令皇家玉工製成,現藏於北京北海公園團城。
清代玉山雕琢受清初“四王”畫風影響很大,山石布局講究均衡、穩重,層林疊起,意境清淡,因而在雕造時力求古樸莊重,用刀平穩,轉折圓潤,不同於民間玉器裁花鏤葉的裝飾作風。
清代的山子盛行於乾隆時期,多是以山水人物及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大型場景。如“秋山行旅”、“南山積翠”、”會昌九老”等。小型的玉山子也較常見,亦是以山水人物、亭台樓閣為題材,雕刻出一幅幅淡雅寧靜的山水風景。有的運用巧作手法,利用玉石本身的顏色差別,分別雕出白雲、流水、蒼松翠竹、古道夕陽等景物,形成高低錯落、深淺對比的特殊效果,韻味極強。山石表面以長條棱邊,似披麻皴,山石邊沿、人物衣褶以及樹木輪廓都雕琢得稜角鋒銳,類似今天的盆景。
清人喜將玉山子陳設室中,因而雕造的數量眾多,其精者多出自乾隆年間。著名的“大禹治水玉山”,現收藏在故宮博物院,此器用整塊玉雕成,重十萬餘斤,乾隆欽命雕造,前後歷十餘年才完工。其工程之浩大,氣勢之宏偉,為世界玉雕史所罕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它是中國古代玉器走向鼎盛的重要標誌之一,現陳設於北京故宮樂壽堂後間。清宮舊藏的大型玉山很多,民間多見的是小型的。乾隆以後由於大件玉料來源匱乏,山子雕造由此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