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獼猴桃果實熟腐病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屬葡萄座腔菌(Botryis phariadothide)。
危害部位:果實
侵染循環
該病菌靠風、雨、氣流傳播,從修剪造成的枝條傷口感染。
病原
病原為假單胞菌,屬於薄壁菌門的假單胞桿菌屬。細菌菌體呈短桿狀,極生,單邊毛。
花期溫度偏低,遇雨或園內濕度大時,此病發生較重。病原菌在樹體的葉芽、花芽和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早春隨風、雨、人為活動在園中傳播。
自然傳播中,雨水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人為活動傳播中,人工授粉是主要的傳播途徑。
獼猴桃花腐病與氣候密切相關,發病率與花期的降水量呈正相關。栽植密度大、生長過旺、過量施肥的果園發病率高於種植密度適中、生長中等、平衡施肥的果園。
危害症狀
在收穫的果實一側出現類似大拇指壓痕斑,微微凹陷,褐色,酒窩狀,直徑大約5毫米,其表皮並不破,剝開皮層顯出微淡黃色的果肉,病斑邊緣呈暗綠色或水漬狀,中間常有乳白色的錐形腐爛,數天內可擴展至果肉中間乃至整個果實腐爛。
防治方法
1、幼果套袋:謝花後1周開始幼果套袋,避免侵染。
2、藥劑處理:從謝花後兩周至果實膨大期(5-8月份)向樹冠噴布 50%的多菌靈 800倍液或1︰0.5︰200倍式波爾多液,或 8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1000倍液,噴灑 2-3次,噴藥期間隔20天左右。
3、農業防治:清除修剪下來的獼猴桃枝條和枯枝落葉,集中燒毀,減少病菌寄生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