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縣本齋清真寺

獻縣本齋清真寺

本齋清真寺始建於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1933年,由清真寺教長主持組織穆斯林捐款,再一次進行粉刷,並在寺內修建國小堂一所,擴建了沐浴室等。

基本信息

本齋清真寺始建於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據本齋村馬氏家譜記載,馬氏家族老祖馬剛是一個回族將領,在燕王掃北時,率領三子由南京水西門外二龍港隨軍來到河間府,後其長子馬廣慶到河間東南定居,建村為辛中營(清康熙年間改為東辛莊,現為本齋村)。為進行教務活動即上書朝廷請建清真寺,取得皇帝御旨後,動工興建。初建時只有一個大殿和講堂,以及簡陋的沐浴室。明神宗十一年,又進行過一次擴建。清乾隆二十八年,東辛莊馬氏考中武狀元(本齋馬氏家族具有尚武精神,歷代多立有戰功),乾隆皇帝又下御旨擴建東辛莊清真寺,並責令河間知府黃岳牧督建。這次擴建了大殿前廳,殿前修抱廈,明三暗六,十六棵合柱抱明拄,光澤耀眼;抱廈瓦脊琉璃晶瑩明亮;兩條巨龍條瓦脊左右探海,兩側飛檐高高翹起;抱廈下懸掛名人題詞、牌匾,抱廈中央有大門和左右偏門通往大殿,大門上掛有康熙皇帝的御旨敕令,令文武百官到此要致以敬意。正門上額有“潔淨精微”、“獨一無二”兩塊橫匾。兩側立匾,上聯是:“掌握天人,用著於萬象形成之後,大無外,小無內,莫非本體之流貫”,下聯是:“綱維理數,體立於二氣未肇之先,前無始,後無終,總是妙用之彌紇”,上款為“乾隆二十八年”,落款是“河間知府黃岳牧熏灑敬書”。大殿內有南親王橫幅題詞: “崇德日新”。光緒二十六年,又自籌資金擴建一次,在大殿後面擴建了三層高二十五米、底層占地幾間的窯殿。還新建有東大門,門上額懸光緒書“清真寺”橫匾。1933年,由清真寺教長主持組織穆斯林捐款,再一次進行粉刷,並在寺內修建國小堂一所,擴建了沐浴室等。
本齋清真寺先後經過三次擴建,一次修復,已初具規模,成為一座蔚為壯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築。它包括主體建築窯殿、大殿和殿前抱廈,全長十間,寬六間,坐地六十間。配套建築南北有明三暗六的講堂二處,沐浴室坐地十二間,架子房二間,倉房二間,學校課堂七間,宿舍三間,計三十八間。
1939年,日本侵略軍到東辛莊掃蕩時,縱火焚燒了清真寺,使這座數百年的輝煌建築化為一片瓦礫。
1953年,中央直接撥款1億元,扶持本齋村的回民民眾,重建清真寺,同時,本齋村清真寺鄉老馬貴軒又四處募資5800萬元(折合小米58000斤),最後建成一 座禮堂式大殿,並整修了大殿南北講堂和沐浴室等,並請來阿訇主持教務工務。
1966年,文革興起,紅衛兵以“四舊”為名,拆毀了清真寺講堂和大門,將寺內30本大經和名人字畫、匾額完全砸爛燒毀。
1979年,以馮貴軒為首,組織起清真寺管理委員會,集資8千元,縣民族宗教支持木才16立方米,整修了大殿兩側講堂,沐浴室、院牆、大門,粉刷了大殿。
1985年至1987年年中央民委又分三次給本齋清真寺撥款14萬元,採用民族建築形式,重修了大殿和後窯殿,並粉刷一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