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每當人們談起野獸時,很自然想到豺、狼、虎、豹這一類大型食肉動物,他們可能還沒有想到像老鼠、蝙蝠、刺蝟、鼩鼱等這些小型動物也是獸類。
特徵
它們的主要特徵表現在:
體內有一條由許多脊椎骨連線而成的脊柱;
身體表面被毛;
胎生(鴨嘴獸、針鼴除外),哺乳類動物;
恆溫。在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也能保持體溫的相對恆定(體溫恆定),從而減少了對外界環境的依賴,擴大了分布範圍;
腦顱擴大,大腦相當發達,在智力和對環境適應上超過其它動物;
心臟左、右兩室完全分開;
牙齒分為門齒、犬齒和頰齒。
1.體內有一條由許多脊椎骨連線而成的脊柱;
2.身體表面被毛;
3.胎生(鴨嘴獸、針鼴除外),哺乳類動物;
4.恆溫。在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也能保持體溫的相對恆定(體溫恆定),從而減少了對外界環境的依賴,擴大了分布範圍;
5.腦顱擴大,大腦相當發達,在智力和對環境適應上超過其它動物;
6.心臟左、右兩室完全分開;
7.牙齒分為門齒、犬齒和頰齒。
關係
獸類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除供應人類肉食、毛皮和役用外,有的還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屬於食蟲目的刺蝟、鼩鼱是獸類中古老而原始的類群,是多種地下害蟲的天敵;翼手目動物是獸類中唯一能夠飛行的類群,多種蝙蝠在飛翔中捕食害蟲;屬鱗甲目的穿山甲全身布滿鱗甲,長著細長的舌頭,以其分泌的粘液取食螞蟻和白蟻,它們都是人類的朋友。
屬齧齒目的各種老鼠,是獸類中種類最多的類群,除麝鼠、松鼠等一些經濟種類外,絕大部分老鼠危害農、林、牧業生產,有些種類還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性疾病的儲存宿主,鼠兔,在適應齧咬生活以及與人類的關係方面都與齧齒目相似,我們把它們同齧齒目動物合稱為齧齒動物。
靈長目的各種猿猴都是珍貴的保護動物,其中金絲猴、台灣猴、白頭葉猴等僅見於我國;生有強大裂齒和發達犬齒的食肉動物(包括大熊貓)以及野馬、野駱駝、白唇鹿、海南坡鹿、黑鹿、羚牛、藏羚、高鼻羚羊等有蹄類,多為中、大型重要的經濟種類和珍稀保護動物,有些也是我國特產。
人稱美人魚的海牛目動物——儒艮,外形似紡錘形,前肢演變為鰭狀,後肢退化;各種鯨和海豚的身體已進化為流線型,它們的外部形態已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
綜上所述,獸類對周圍環境有著高度的適應性,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就必須調整自身與環境的關係方能生存下去。因此,在它的長期進化過程中,獸類幾乎占據了地球上陸地、天空、海洋所有的空間,並使它們在形態、生理、行為等方面產生了很大差異,衍生出許多特化的種類。
分類
空中飛行的動物
能在空中展翼飛翔的動物,除鳥類和大部分昆蟲外只有蝙蝠了。蝙蝠是這一類動物的通稱,有人說它是鳥類,也有人說它是老鼠變的,其實都不對,蝙蝠屬翼手目,是哺乳動物中唯一能夠在空中飛行的小型獸類。從種數講,它僅次於嚙齒類,全世界約有900種以上,除極地外部有它的分布。我國獨特的多種自然環境為翼手類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其種數占全世界種數的10%。
翼手類中最大的蝙蝠叫狐蝠,體重約有1公斤,兩翼展開的長度近1.5米,而最小的蝙蝠體重僅5克左右,兩翼展開後的長度也不超出15厘米。
1. 形態
這類動物在形態上有許多適應飛翔的特化,最主要的特徵是前肢已進化為翼,指骨延長,在指和四肢間發展了翼膜,只有拇指不包括在翼膜內,仍保持正常狀態。拇指的爪和後足各趾的爪發達,呈顯著的鉤狀,藉以將自己的身體懸掛在岩壁等處(圖1-1)。有些蝙蝠吻鼻部的皮膚衍生成各種複雜結構的鼻葉,外耳常有耳屏或對耳屏,藉以發射和接收超音波,進行種內交往、躲避障礙和尋找食物等。根據形態特徵和食性蝙蝠可分為大、小蝙蝠亞目,前者體型較大,多以花果為食;後者體型較小,主要以昆蟲為食,其種數約占82%。
2.生態
蝙蝠一般夜間活動。它們居住在各類大、小山洞,古老建築物的縫隙、天花板、隔牆以及樹洞、山上岩石縫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還隱藏在棕櫚、芭蕉樹的樹葉後面。蝙蝠大部分是吃蟲的,有的種類還以植物的花粉、果實為食,個別種類還有吸血的。它們取食時,不是依靠視覺,而是靠口腔和吻鼻部發出的超音波,利用回聲定位來獲得食物。居住在溫帶的蝙蝠有冬眠的習性,冬眠時許多個體聚在一起,倒掛在岩壁上。它們通常秋季交配,春末產仔,每胎1仔。
3.經濟意義
翼手類所屬的各種蝙蝠,因大部分以昆蟲為食而有益於人類,它們的糞便還可做肥料使用。少部分吃植物果實、花粉,極個別種如吸血幅是流行性傳染病的儲存宿主而不利於人類。總之,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是人類的朋友,應加以保護。
穿行於樹際的高等哺乳動物
以樹棲為主的哺乳動物,主要包括進化水平最高,屬靈長目的各種猿猴,此外,齧齒目中的鼯鼠(俗稱飛鼠)、巨松鼠、松鼠、花鼠、睡鼠;樹鼩目中的樹鼩以及食肉目中的小靈貓、豹貓等也在樹上活動。靈長目動物包括我們人類在內,共有200餘種,我國野生猿猴有18種,約占這一類動物的9%,其中有我國特產動物金絲猴、台灣猴、白頭葉猴。靈長目動物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美洲的熱帶地區。體型最大的為大猩猩,體重在200公斤以上;最小的矮狐猴體重僅有50克。
1.形態
靈長目動物的體型中等,大腦高度發達,具有較大的球狀顱腔;手和腳趾能分開,拇指通常能對握,使手和腳成為有力的抓握器官;多數種類鼻短小,有的鼻骨極度退化,如我國特產動物金絲猴形成上仰鼻孔,所以人們又叫它仰鼻猴。靈長目動物的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離也短,不同於其它類動物;他們的指只能同時屈伸,掌與跖面裸出,有軟而寬的足墊,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具扁甲(圖1-2)。
2.生態
這一類動物一般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山林里,棲息的海拔高度隨種類、季節不同而有所差別。它們通常過著樹棲、半樹棲的群居性生活,白天活動,僅有少數種類,如蜂猴、夜猴、指猴等為夜間活動。活動時以家族式群體在一起,有時也結成大群,每群數量不等。群體內有猴王帶領猴群覓食和漫遊,此時雌猴和幼猴排在隊伍中間,以不同動作來傳遞信息,停留時,均有成年猴登高瞭望,發現險情即鳴叫報警,它們憑藉高度發達的感覺器官,靈活運動的四肢和適於攀爬和抓拿的手指、腳趾,可在樹際間迅速疾行和跳躍。長臂猿的前肢特長,只需輕輕一悠,就可從一棵樹轉移到數米外的另一棵樹上。猴類靠其能保持身體平衡的長尾,可在森林的樹枝叉間飛快的活動。靈長類動物的食物很雜,主要以水果、穀物為主,也吃竹筍、蘿蔔等食物。它們每年繁殖一次,每胎產一仔,偶見2仔,懷孕期在180天左右,所生的幼體在哺乳期中多緊抱母體胸、腹部,有時也爬在母體的背部,由母體帶著活動,一年後開始獨立生活。
3.經濟意義
靈長類動物不僅是觀賞動物,更重要的是醫學、航天事業的實驗動物,在科研上也有極大的研究價值,應予保護。 猴類也侵入農田盜食莊稼,食量雖小但破壞嚴重。人類雖然是它的近親,但給這些動物的威脅也最大。由於大面積的砍伐以及濫捕亂獵等原因,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因此,我們除採取措施控制它危害的一面外,還需加強有關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及人工繁殖中心的建設,以利其生存和繁衍後代。
食肉的陸棲猛獸
我們俗稱的猛獸或食肉獸,系指哺乳綱食肉目這一大類動物的總稱,如豺、狼、虎、豹、熊、鼬、貂等這些大、中 型獸類。實際上這類動物只能稱做陸棲猛獸,還有一些食肉獸主要生活在水中,以魚、軟體動物為食,例如長著鰭狀腳的海豹、海獅、海象等,它們在動物分類上屬哺乳綱鰭足目。食肉目動物在全世界約有250種(不包括哺乳綱鰭足目動物),其中分布在我國的有55種。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它們也與其它動物一樣,在形態、行為等方面產生很大的差異,最大的北極熊身長有3米,體重達80O公斤左右,而最小的鼬科動物——伶鼬,身長僅16厘米左右,體重不到60克(圖1-3)。食肉目動物下設8科,即犬科、熊科、浣熊科、大熊貓科、鼬科、靈貓科、貓科、鬣狗科。除鬣狗科外,我國都有分布。
1. 形態
食肉目動物體型粗壯或小巧,肌肉發達,四肢的趾端具銳爪,大腦和嗅覺、視覺、聽覺均較發達。它的特點是有著發達的犬齒,便於刺穿捕獲對像,由第4上前臼齒及第1下臼齒構成的1對裂齒是撕咬的工具;裂齒特別銳利,上裂齒內側前後兩個大齒尖和下裂齒外側的兩個大齒尖,在咬合時好似鍘刀的對切,可將韌帶、軟骨切斷。
2.生態
食肉目動物身體矯健,動作靈敏,反應迅速。它四肢的腳爪是捕捉獵物的有力武器,而其中貓料動物的爪,在不便用時還可縮回,它們捕獲的對象小到老鼠、幼鳥,大到各種羚羊、鹿、牛、馬等有蹄類。其捕獵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成群結隊出獵,如獅子,往往由1頭追擊,其它獅子在另一方向等待獵物的到來,其它大型貓科動物如虎、豹多單獨出獵,在襲擊獵物前先靜靜跟蹤,然後用利齒和銳爪進行突然襲擊;中型的鼬科動物則憑藉細長的身材、靈敏的嗅覺直接進洞捕食鼠類。雖然如此,食肉獸在捕食過程中也決不是每次都有收穫,因為強弱者之間各有所長,弱者往往以它靈敏的聽覺以及曲折的逃跑路線而逃竄,強者也決不會挑選健壯的成年個體,而是選擇老弱病殘和幼體為獵取對象。多數食肉獸以肉食為主,但豺、狼、貂,大、小靈貓等,除肉食外,還吃一些植物性食物,近於雜食;熊類和小熊貓植物性食物的比重增加,而大熊貓以箭竹、竹筍為主食,在食肉目動物里幾乎成為素食者。食肉獸大部是晝伏夜出,營獨居生活,僅在繁殖育幼時期有短暫的家族式棲聚。每種食肉獸往往有一定的活動領域:獅子由於群居式生活所需空間較小;虎是獨來獨往的猛獸,喜歡遊蕩,因此,所需空間較大。由於生活環境遭到破壞,食物減少,虎的命運令人擔憂,如分布在我國東北、華南各地的老虎數量已極為稀少,趨於滅絕。食肉獸中不少種類如虎、豹、大熊貓、小熊貓等都是國家頒布的數量日趨減少需加強保護的一、二類保護動物。
3.經濟意義
食肉獸在人民的經濟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一直對它們進行狩獵、利用和飼養,如用貂皮、狐皮、水獺皮、貉皮、黃狼皮製成大衣,用熊膽、虎骨、麝香、獾油製成中草藥,用靈貓香、黃鼬(黃鼠狼)尾毛作工業原料等,在裘皮業、中藥界以及工業界中早已馳名國內外,對這部分資源今後應加強保護,恢複種群數量,並在此前提下進行合理的利用,在有條件的地區可對某些種類進行人工飼養。
四肢有蹄的獸類
一提到有蹄動物,人們自然會想到成群的野驢、黃羊、鵝喉羚、野駱駝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賓士的場面。我國的草原,雨量少、溫差大,不宜樹木生長,但牧草卻分外茂密。豐盛的水草為草原動物提供了優越的生存條件。這裡的獸類主要以植物的綠色部分為食,如黃鼠、布氏田鼠、旱獺、鼠兔等多種齧齒動物。有蹄類動物種數雖少,但數量大,其中以黃羊最具代表性,歷史上曾出現過上千隻的大群。荒漠、半荒漠地區的自然條件較草原嚴酷得多,雨量稀少、風力強烈,晝夜溫度變化大,植被稀疏,在這裡生存的野馬、野驢、野駱駝、高鼻羚羊等有蹄動物,為了獲得食物和水分,常常需要長途跋涉。然而,有蹄動物並非只生活在開闊的原野上,還有出入森林和灌叢的獐、狍、麂、鹿和野豬,以及在山地攀爬的各種羊類。有蹄類動物包括趾數為單數的奇蹄目和趾數為偶數的偶蹄目。奇蹄目世界上共有17種,如馬、驢、貘、犀等動物, 在我國僅分布有野馬、野驢和藏野驢三種;偶蹄目共有194種,我國分布的有41種,其中有不少特產動物,如野駱駝、野氂牛、原麝、馬麝、獐、黑麂、毛冠鹿、白唇鹿、麋鹿、藏羚、羚牛等。
1. 形態
奇蹄目動物體型均較高大,四肢長,它們的側趾退化,中趾發達,末端為蹄(圖1-4),耳大,上下頜都長有門齒和臼齒,胃僅有一個胃室,靠特大的盲腸來幫助消化食物。偶蹄目動物體型中等,善奔跑,第3、4趾發達,均衡地承擔全身體重,第2、5趾小而呈懸蹄或消失,為蹄行性,從趾端的蹄著地面行走(圖1-5)。大部為反芻動物,胃構造複雜,有4室,這是一種縮短取食時間和加強消化粗糙食物的特殊適應。反芻獸常表現為長腿,長頸的體型。而非反芻獸,如野豬等則表現出腿短,體型粗壯,它們前臼齒和臼齒大而發達,犬齒多退化;頭上具角。鹿類的角有分枝呈季節性生長和脫落(長頸鹿的角終生存在);牛、羚羊等的角不脫落也不分叉,外套有角質硬鞘,有人也將此類動物稱為洞角類。
2.生態
生活在我國的有蹄類動物,多數為陸棲獸類。它們集群生活,多活動於森林、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多種環境中。除野豬等動物為雜食外,其它均以植物性食物為食。每年多在春季繁殖,每胎產1~6仔。草原和荒漠那種開闊的景觀、不良的隱蔽條件以及由於乾旱食物缺少等諸種原因,使得生活在這類環境中的有蹄類都具有銳利的視覺、聽覺和迅速奔跑的能力,以便取得足夠的食物,避免天敵的侵害。如生活在內蒙古草原的黃羊,其奔跑速度每小時達60~80公里。駱駝、野馬、野驢、羚羊這些荒漠和半荒漠動物,由於自然條件的更加嚴酷,除需具備長距離奔跑外,還需有長時間的耐渴能力,它們只能從有限的食物中吸取水分和尋找水源才能維持生命,而其中駱駝是最能適應荒漠生活的動物了。通常這類動物幾頭或十數頭成小群活動,只在秋季交配季節才集成大群。
3.經濟意義
我國的有蹄類動物,除有科研價值或作為觀賞動物外,幾乎都可以列為資源動物,如鹿科中的麝,不但種類多,資源也豐富,居世界之首。在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中,以麝香和鹿茸最為名貴,而我們在古代就有飼養梅花鹿取茸入藥的歷史了。人工養麝和人工取香早在解放初就已經開展,已具有一定規模。現代的大家畜如駱駝、水牛、氂牛、山羊、綿羊等也是從野生的有蹄類動物中馴化而來的。已有多種此類動物列為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由於人們為了獲得皮、肉,取茸、取香入藥而對它們濫捕亂獵,加上人類經濟活動對動物棲息地的破壞,它們的數量日益減少,有的已瀕臨絕滅,我們應積極進行保護。
齧齒動物和鼠害的防治
各種鼠類、兔子和鼠兔由於形態、習性和生理等的相似,我們統稱為齧齒動物。它包括獸類中的齧齒目與兔形目兩個類群,在我國就有180~190種,占全國獸類種數的1/3強,其個體數量超過其它類群數量的總和。
1.形態齧齒動物為小型或中型的獸類,它們共同的特徵是具有一對終生生長的鑿形門齒,沒有齒根,門齒前面有較堅硬的釉質,以適應齧咬生活,為保持門齒的高度需不斷齧咬各類物品。齧齒動物沒有犬齒,在門齒和頰齒間有很大的虛位,我們叫它齒隙。由於長期進化結果,齧齒動物的形態極為多種多樣,對周圍環境有高度的適應能力。以我國齧齒動物為例,生活在新疆北部的河狸,體重有11~30公斤,體長在70~80厘米,為適應水中生活,它們的絨毛厚,耳具瓣膜,尾扁平並覆以角質鱗片,是我國最大的齧齒動物。而廣泛分布在我國南、北各地的巢鼠,其體重僅6~7.5克,體長只有51~55毫米,尾細長能捲曲,可協助四肢攀緣在農作物上取食(圖1-6);長年生活在地下的鼴形田鼠,尾退化到僅有9~11毫米長,耳小,不具外耳廓,前足呈鏟狀;而跳鼠科中的長耳跳鼠,耳長近體長的1/2,達40~46毫米。各種齧齒動物的毛色差異很大,有的鮮艷,有的單調。
2. 生態
齧齒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極強,因而在地球表面分布最廣,除生存條件極端惡劣的南、北極外,無論是高山、草原。森林、平原、農田、水域、戈壁都有它們的蹤跡,幾乎遍布全球。一旦環境發生變化時,就調整自身與環境的關係。齧齒動物大部營穴居生活,在地下挖掘深而複雜的洞道,如生活在草原地區的旱獺,它們的洞道深達幾米,由於冬季氣溫低,食物缺乏,不利於它們的生存,因此,在冬眠前大量啃食牧草,體內積累了厚厚的脂肪,天氣寒冷時進入洞內冬眠,直至第二年春天才醒來,而生活在開闊景觀的各種跳鼠,為尋找食物和躲避天敵的需要,具有發達的視力、聽力和快速的運動器官,因而進化為眼大,耳長,聽泡大,善跳躍的長腿和控制前進方向的長尾。生理上則表現在對乾旱條件的適應,如充分利用分解食物產生的水,穴居,夜間活動等,而不把水用於調節體溫。齧齒動物具有許多特殊的進化類型,如鼯鼠在四肢間生有皮膜可在空中滑翔;河狸、麝鼠等,耳有閉水結構,腳趾間生有蹼或半蹼,可在水裡潛游;各種鼢鼠、鼴形田鼠為便於挖掘洞道,前足呈鏟形;營樹棲生活的松鼠具銳利的爪,便於在樹上攀爬。齧齒動物多以植物的綠色部分、根莖、種籽等為食,但也有一些特化的種類如河狸為適應啃咬和咀嚼樹木而具有銳利的門齒和適於咀嚼木質食物的寬臼齒。
3. 經濟意義
齧齒動物與人類關係密切,在國民經濟中影響大。我國現存的180多種齧齒動物中,雖然可做為食肉獸類的食物而在生態平衡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中絕大部分種類卻是害多益少;部分種類如松鼠、旱獺、麝鼠、竹鼠、花鼠等,在經濟生活中雖然可向人類提供毛皮、肉食,用於科研、觀賞對人類有些益處,但也絕不能忽略它們危害的一面。齧齒動物對人類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農業上它們啃咬青苗,盜食穀物,污染存糧,可以說在整個農作物的生長期內都有它們危害,這些害鼠為躲避人們的追捕,多為晨昏活動。有的害鼠專吃種籽和青苗;有的以植物的根、莖為食;有的種類又喜食糧油作物的種子。林業上的危害還表現在取食樹種、啃咬果樹,傷害苗木的根系,從而影響了固沙植樹、森林更新和綠化環境的工作,有些地區還由於鼠類危害致使直播造林不易成功。牧業上危害則表現在大量啃食和貯藏優良牧草,造成草場退化、載畜量下降。而在沙質土壤地區,由於植被破壞造成土壤沙化,從而加速了土壤的風蝕作用和地表的鹽漬化,嚴重影響了畜牧業的發展和草原建設的進行。鼠類危害最嚴重的還表現在它是流行性傳染病的儲存宿主,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和健康。據統計,由鼠類傳播的疾病不下70多種,而其中以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等危害最大,如14世紀鼠疫傳入歐洲,死亡人數達250萬人,為歐洲人口的1/4;我國歷史上也有類似的記載,從17世紀到解放前的300多年裡,死於鼠疫的人數已超過千萬人,直至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才基本控制和杜絕了人間鼠疫的發生。
4. 鼠害防治
鼠害猖獗,這早已是當今世界上存在的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實踐證明,在目前科學技術條件下,想要把任何一種鼠類完全消滅掉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在局部地區或在較小的面積內全部消滅害鼠卻是可能辦到的。老鼠固然可惡,但它們也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成員,是獸類中鼬科動物、鳥類中的猛禽、爬行類中的蛇類等天敵動物的主要食物。因此,鼠害防治工作應主要研究如何把群體數量控制到不至為害的程度,以保持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