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嶼銃城

獵嶼銃城

南澳島,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中國近代海防史上的重要性。島上有三處炮台、一個總兵府。其中一處炮台已經無跡可尋,另一處在獵嶼島上,當地人稱之為獵嶼銃城。從南澳島的主島可乘船去獵嶼島。獵嶼島是一座小山,上面無人居住。獵嶼銃城是扼守閩粵航路的要衝,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要津,也是聞名遐邇的海上古戰場,民族英雄戚繼光、鄭成功、劉永福、俞大猷等都曾先後在這裡抗擊過外來侵略者。

基本信息

組成部分

南澳獵嶼銃城位於南澳縣深澳鎮北獵嶼。明天啟三年(1623年)南澳副總兵黎國炳建。

獵嶼銃城城牆 獵嶼銃城城牆

獵嶼銃城由上座、下座和嘹望台三部分組成。用貝灰沙土夯成。上座在獵嶼中部山腰,原高1丈2尺,長圍18丈2尺,有5個銃門。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改建為方形炮台。城體長54.5米、寬17米、城垣厚1.7米、最高處5.5米,築5個銃門,營房18間,置大將軍炮15門,大神飛炮8門,有兵員60名。銃城下座位於上座之西百餘米的近海台地,原高8尺,圍16丈,有10個銃門,改建成園炮台,外徑17米、高2.5米,置大炮12門。城垣上築有雉堞。嘹望台在上銃城之西偏南的山頂,相距約80米。原高3丈、圍6丈,外環以牆,牆高8尺,長12丈,駐兵20名日夜輪守。清代改為煙墩,用於觀察敵情,燃煙報警。銃城下座後側豎有通高2米、闊0.8米的碑刻“獵嶼銃城碑記”。記載建銃城的目的、規模、人員、經費和時間等。碑文首句“獵嶼銃城之築,備紅夷也”,說明建銃城主要目的是防禦荷蘭殖民者的侵略。獵嶼銃城對敵人起著威懾力量。

歷史

天啟年間,荷蘭殖民船乘料羅、古雷之勝,以3船直迫南澳,櫨遙望鐃城有戒備,眈眈3日不敢犯而逃;明崇禎六年(1633年)荷蘭戰船20艘突然夾攻南澳,銃城開炮轟擊來犯之敵,並巧施計謀,以5船燒其3船,使敵人損失慘 重,狼狽逃遁。現獵嶼銃城下座牆垣殘缺,上座較好,惟東側一段城牆約10米崩倒。

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