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義
獨化由中國魏晉時代的哲學家郭象所提出,是郭象註解《莊子》的核心觀念。“獨”指個體,一切萬事萬物的個體,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狀態。“化”就是形容這種活動的變化。 “獨化”就是一個絕對的個體活動變化。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有其個體性,而且他所言的個體性乃一絕對個體,具有完全自足的價值。認為“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生耳。”這樣就完全否定了“造物主”觀念,也完全否定了“有生於無”的觀點。接著,郭象繼續論證,萬物自生後,還在不斷地自為中,而萬物在“自為”的同時,還存在“相因”的關係,通過這種“自為而相因”的關係,就可以到達“玄冥之境”。
這是中國西晉哲學家郭象思想體系中的一個核心概念之一。構成了一套即本即末,本末一體的“獨化論”體系。
萬物自生,這是向一郭《注》里稱之為“獨化”的理論。按照這個理論,萬物不是由一位造物主所造,但萬物之間相互關聯,這種種關聯不僅存在,而且是必要的。向一郭《注》中說:“人之生也,形雖七尺而五常必具,故雖區區之身,乃舉天地以奉之。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大宗師》“知人之所為者……”注)
每一物需要每一個“它物”。但每一物仍然是獨立自為地存在的。向—郭《注》說:“天下莫不相與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為,斯東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與為唇齒,唇齒未嘗相為,而唇亡則齒寒。故彼之自為,濟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可以相無者也。”(《秋水》“以功觀之…..,,注)照向一郭《注》的說法,事物之間的關聯就像兩支國際同盟軍,每支軍隊都是為本國而戰,但是兩支軍隊互相支援;一支軍隊的勝負,必定對它的同盟軍產生影響。
宇宙間存在的每一事物都需要整個宇宙作為它存在的必要條件,而它的存在又並不是由某一個特定事物所產生的。當某些條件具備,在某種情況下,某些事物就必然會發生。這並不意味著,萬物是由一位創世主或某個人所創造。換句話說,事物是由一般性條件所產生,而不是由於其他某個特定的事物。舉例來說,社會主義是一定經濟條件的產物,而不是。就這一層意義來看,我們可以說,事物是自己生出來,而不是由別的事物產生的。正因為如此,每一事物只能是它自己。向一郭《注》中說:“故人之生也,非誤生也;生之所有,非妄有也。天地雖大,萬物雖多,然吾之所遇適在於是,……故凡所不遇,弗能遇也,其所遇,弗能不遇也;凡所不為,弗能為也,其所為,弗能不為也。故付之而自當矣。”
(《德充符》“死生存亡……”注)
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於社會現象領域。向—郭《注》又說:“物無非天也。天也者,自然者也。……治亂成敗……非人為也,皆自然耳。”(《大宗師》“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注)這裡所說“皆自然耳”是指它們都是一定條件和情況下的產物。《莊子·天運》篇講到聖人亂天下,向一郭《注》對此評論說:“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其弊至於斯者,非禹也,故日天下耳。言聖知之跡非亂天下,而天下必有斯亂。”(《天運》I‘人自為種而天下耳…..,’注)
背景
魏晉玄學興起後,有無之辨成為當時的中心話題,其中王弼以無為本,堅持有生於無,在當時有很大影響,而郭象以反對“無中生有說”為起點,提出“自生無待說”,進而由“自生無待說”推至“獨化相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