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獅子座流星雨(Leonids )號稱“流星雨之王”,但被排除在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外,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流量達到流星暴雨級別的爆發。
獅子座流星雨並非來自獅子座,是由一顆叫做“坦普爾·塔特爾”的彗星所拋撒的顆粒滑過大氣層所形成的。因為形成流星雨的方位在天球上的投影恰好與“獅子座”在天球上的投影相重合,在地球上看起來就好像流星雨是從“獅子座”上噴射出來,因此稱為“獅子座”流星雨。
一般來說,每33年彗星殘骸最密集的區域會經過地球,獅子座流星雨就會迎來一次大爆發。
通常情況下,11月17日黎明前幾小時的獅子座流星雨“雨點”數量最多。
獅子座流星雨中的流星過後,在天空中短時間內還會留下一團雲霧狀痕跡,這就是流星余跡。
成因
形成獅子座流星雨的母體彗星是1866年發現的坦普爾·塔特爾彗星(55P/Tempel-Tuttle)。這顆彗星繞太陽公轉,其實早已在太陽輻射下消融瓦解,但剩下的殘骸部分不均地分布在自身軌道上。每年11月中旬接近地球時,殘骸中的灰塵、冰雪等物質與地球大氣摩擦,在它行進的軌道上散下許多小微粒,但這些小微粒分布並不均勻。有的地方稀薄,有的地方密集,當地球遇上微粒稀薄地方,出現的流星就少,遇到密集的地方,出現的流星就多。這些小微粒很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慢慢飄散,但在彗星回歸時,地球會經過它近期釋放出的顆粒稠密區。地球上的人們便會看到大規模的流星雨。
特徵
周期性
由於坦普爾· 塔特爾彗星的周期為33.18年,所以獅子座流星雨是一個典型的周期性流星雨,它的的周期約為33年。每年的11月份都是獅子座流星雨出現的時期,而每隔33年會有一個極大期,距離2011年最近的一次極大期是在2001年前後。兩種流量
1、第一種是被稱為“暴雨”的部分。
由新噴出的流星物質組成,它們存在不到兩、三個回歸周期。這部分的物質顆粒大到可形成火流星,而大多數都極其細微。它們出現在地球穿越彗星軌道時刻前後。“暴雨”峰值出現時刻每年有一定的差別。
1998年的“暴雨”部分高峰出現在台北時間11月18日凌晨4時30分,每小時天頂流星流量約為180,出現時刻與預測基本一致。
2、第二種是被稱作“背景”的流星雨部分。
典型特點是有明亮的流星出現。這些顆粒物質已存在了好多個回歸周期,由於引力擾動和太陽輻射壓力對較小顆粒的影響比大些的顆粒要強,結果就使得大的顆粒得以保留,而小的顆粒慢慢失散,因此在與地球相遇時往往出現明亮的流星雨。由於軌道的漂移現象,“背景”部分流星物質在空間的分布相當寬闊。1998年獅子座流星雨的特點之一就是有很強的“背景”流星---亮流星。在台北時間11月17日晨9時30分達到最大,每小時天頂流量340顆左右。
速度
速度快是獅子座流星雨最大的特點,獅子座流星雨的流星群顆粒大都很小(>回到科學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