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其龐大的規模、恢宏的氣勢、奇特的建築結構,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墓中出土各類珍貴文物二千餘件(套),有金、銀、銅、鐵、玉、石、陶等質地,其中不乏傾城傾國的藝術珍品,如雕龍玉璜、弦紋玉環、雕花玉厄、螭虎紋玉飾、鑲玉漆棺、銅扁壺等,均是國內考古的首次發現,尤其珍貴的是科學工作者根據王陵中殘留的楚王遺骨,首次成功地復原了二千一百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
在中國的漢代,盛行靈魂不滅,祖先崇拜和儒家孝道思想,普遍認為“人死輒為神鬼而有知”,由此產生了“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在墓室的形制和結構上也極力摹仿現實生活中的地面住宅,而且在隨葬品方面儘量做到應有盡有,幾乎包括了生人所用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一應物品與器具。
人物介紹
著名考古學家、研究員王愷近22年來,憑藉一把鐵鏟,與他的同伴一起在江蘇省徐州市先後找到7座漢墓。時至今日,這位62歲的考古學家,仍然拎著鐵鏟在徐州四周的山上轉來轉去,尋找那些隱藏在山裡的漢墓。他找到的獅子山漢墓震動了世界,他的名字因此被寫進了英國劍橋的《世界知識分子名人錄》。
王愷,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身高體胖,面色紅黑,一副長年在野外作業人的形象。其實,這正是典型的考古人的外貌特徵。
歷史背景
劉戊(?-前154)楚夷王子。父死嗣位為王,立二十年因罪被削地東海、薛郡,遂與吳王劉濞通謀反叛,其相張尚、太傅越夷吾勸諫不聽,殺尚與夷吾。次年,起兵與吳趙等國西攻梁、與漢將周亞夫戰,漢絕吳、楚糧道,戰敗,吳王逃走,他被迫自殺,軍遂降漢。
地理位置
楚王陵位於徐州東郊獅子山南麓,鑿石為室,穿山為藏,墓室嵌入山腹內深達百餘米。其龐大的規模、恢宏的氣勢、奇特的建築結構,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墓中出土各類珍貴文物二千餘件(套),有金、銀、銅、鐵、玉、石、陶等質地,其中不乏傾城傾國的藝術珍品,如雕龍玉璜、弦紋玉環、雕花玉厄、螭虎紋玉飾、鑲玉漆棺、銅扁壺等,均是國內考古的首次發現,尤其珍貴的是科學工作者根據王陵中殘留的楚王遺骨,首次成功地復原了二千一百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考古挖掘
獅子山楚王陵位於徐州市獅子山,是西漢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遺址距今已有2100餘年的歷史。位於其西側300米遠的漢兵馬俑則是楚王陵園的一個組成部分,象徵著衛戍楚王陵的部隊。當年楚王陵的發現純屬偶然:1984年12月,徐州獅子山腳下幾個頑皮的孩子在施工工地的土裡扒出了幾個小泥人,不經意間觸動了隱藏在小泥人背後深厚的漢文化之網。當考古人員接到村幹部的報告趕到現場時,孩子們玩耍的工地已變成了一個小市場:有人在土裡不停地挖,有人坐在邊上焦急地等著收購——一個小泥人10元錢。考古人員很快意識到了小泥人的重大價值,盜挖盜賣活動很快被制止,現場被嚴密封鎖。2天后,考古專家們開始了系統的搶救性發掘。前後歷時60天,共發現5個俑坑(最後發現總共6個),4000多個陶俑。
漢墓文物
1984年底平整土地時首先發現了兵馬俑陪葬坑,現已在原址建館陳列。這是繼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鹹陽楊家灣漢兵俑的第三次發現。徐州兵馬俑和它們相比,卻有著自身的特色。首先是數量較多。目前已發掘的一、二號坑就有2500個左右,俑坑長達30米,寬2.5米;三號坑尚未發掘。這三坑規模一樣,東西並列,在其西北均100米處有馬俑坑兩座,已發掘。其次是俑的成分複雜,姿態不一,種類較多,並不單純是兵馬俑,其中有馬俑、盔甲俑、髮辮俑、跽坐俑意義更重大。俑高30-50厘米,馬俑長70厘米,俑身上曾有彩繪(惜已剝蝕),形態各異,造型生動。除二號坑東端為推土機破壞外,保存基本完好。場面宏偉壯觀,排列整齊有序,呈一定的規律性。徐州的兵俑和秦始皇陵的兵俑,楊家灣的兵馬俑性質一樣,是墓葬的組成部分。他們的主人也是明確的,秦兵馬俑自然是秦始皇的,楊家灣的漢兵馬俑是陪葬在劉邦長陵附近,太尉周勃的兵馬俑是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主墓經過幾年的尋找,終於在兵馬俑館的東面獅子山上找到。原來這座小山住滿了人家,拆遷費了很大功夫(這也是發現晚的主要原因)。獅子山的楚王墓也是“鑿山為藏”,結構恢宏,工程浩大,該墓長117米,鑿石量達5000多立方。此墓早年亦被盜,巨大的塞石几十塊作雙層雙列布置,上層一側皆被掀置於一旁,主室及陵室零亂不堪,貴重的文物皆已不見。墓主穿著的金縷玉衣已散落,還有一部分出現在盜洞周圍,看起來盜墓人將金絲抽走,玉片散置一地約有4000餘片。還有大量的半兩錢散置在墓室各個角落,數量有17萬枚之多,這也充分反映西漢初年郡國諸侯王可以隨意鑄錢。在此發掘清理過程中,最大的收穫是在墓道塞石的外面,天進盜洞的附近,發現了東西排列的三個小耳室,未經盜擾,盜墓人根本沒想到在這個位置還有貴重的文物。經過清理,重要的有金帶扣四個,每個重390克,金羊頭浮雕飾物。玉器最多,有玉羽觴、玉杯、玉卮、玉璧、玉璜、玉龍、玉獸、玉蟬,還有圓雕的玉豹,此物當是以後出現的鎮墓獸的濫觴(建國初期北洞山楚王墓被盜掘出玉熊,意義與此相仿)。銅器有銅壺、銅鑑、銅鼎等,銅兵器有戟、劍、鈹等……。此外,在墓室里還出土了大量的銅官印,總數有200多枚,數目是驚人的,在全國的漢墓里也是絕無僅有的。在後室還清理出墓主的沒有腐化的殘骨,根據頭骨及顏面骨,請醫學院解剖系復原了墓主的半身像,他死時約三十六歲,這在全國還是非常罕見的。獅子山楚王陵最有名的考古發現是金縷玉衣。這件金縷玉衣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縷1576克。現存徐州博物館。據介紹,這件金縷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國之最:年代最早:入土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54年,距今超過2000多年。玉片最多:在國內已發現的玉衣中,一般所用玉片少於3000片,而此件玉衣玉片達4248片。玉質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闐白玉、青玉組成,溫潤晶瑩。工藝最精,保存最好:這些玉片最大的10平方厘米,最小的不到1平方厘米,且非常薄,有的僅厚0.1厘米。玉片的表面拋光光潔度很高,打孔工藝也很規範。
獅子山楚王陵在楚王劉戊下葬後約100年即被盜墓者光顧。盜亦有道,此為盜墓者在巨大的墓道塞石上留下的傑作——牛鼻孔。當時陵墓建造時為了防止後人盜墓,在墓道內塞上這些巨石,每塊石頭長達2米,重達6—7噸,塞石與甬道壁間僅有1—2厘米的縫隙,即使今人要進入墓室也非易事。但賊有賊法,方法總比困難多。盜墓者絞盡腦汁想出這個使今人也不能不為之叫絕的高招:即選最上層一塊塞石的外端面,在正中間鑿一牛鼻孔,再在牛鼻內穿繩系索,使用人力或畜力或槓桿將塞石拖拽出來。
創造奇蹟
成功復原了楚王形象
楚國有12個楚王,那么,獅子山漢墓里的這一個是他們當中的哪一個?通過對出土的銅錢及印章、封泥、兵器的精心考證研究,王愷認定,墓主是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其他研究人員也都認同這個結論。
劉戊,是第一代楚王劉交的孫子。公元前174年繼位,生性淫暴。即便是在漢文帝之母薄太后大喪期間,他也敢跑到皇宮裡與宮女淫亂。劉戊積極參與七國叛亂,公元前154年所率叛軍被周亞夫打敗,拔劍自殺。漢景帝並沒有過多追究這位堂兄的罪過,同意按王爺規格將其葬在尚未竣工的王陵中。
根據在墓中發現的頭骨、下頜骨和肋骨等,考古學家和醫學專家復原了這位兩千多年前的楚王形象,他身高1.74米,肩寬40厘米,身材魁梧體格健壯,稜角分明,神態兇猛。同時,通過對牙齒、骨齡的分析,測出這位楚王死時的年齡在35~37歲之間。根據遺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復原古代帝王形象,在我國尚屬首次,因而引起世人稱奇。
王愷指著塑像說:“劉戊就應該是這個樣子,這傢伙飛揚跋扈剛愎自用,當年那些勸他不要謀反的人都被他殺了。他的祖母和叔叔要不是逃到京師西安,也要被他殺掉。他曾威脅他的叔叔休侯劉富說,如果你不站在我這一邊,起事時我就先打你,所以他叔叔才帶著他祖母跑到西安。所測死時的年齡也和史書上的記載基本吻合,他是十五六歲時繼承他父親劉郢客的王位,在位大約是20年。”
“還有最後4座漢墓,有生之年我要找到”講到這裡,王愷的臉上開始出現一個科學工作者常有的那種求索的神情。他說:“在我們徐州城內四面的山上,埋葬著西漢時期的十二代楚王。獅子山的這個漢墓沒找到時,我發過死不瞑目的誓言,後來終於找到了,遂了一個大心愿。可我現在的心愿是找到那剩下的4座漢墓,我從1977年調回老家徐州那天開始,好像就和這些漢墓結下了一種奇緣,為找到它們,我付出了22年的心血,這是一個系列工程,缺一環也不能算完工。剩一座我心裡也不能安寧。真正能夠讓我稱心如願的,應該是找到所有的漢墓。否則我還是死不瞑目。所以,我要在有生之年繼續找那剩下的4座王陵。”如今,退休在家的王愷,每天都要到山上跑一次,手拎那把“洛陽鏟”,一步一步地向那最後的4座漢墓走去。為了尋找並保護好中華民族的歷史文物,王愷走上了一條曲折而又漫長的路,沒有誰能知道他還要走多久,但他只是毅然地往前走。
墓室簡介
外墓道的主體部分。兩側的牆壁都是兩千多年前的原始形制,是完全靠人工把整整一座山掏空形成的,這一段的平均深度達14米,差不多有五層樓高。在前面墓道接口處,考古工作者清理了一座陪葬墓。這種在直墓葬入口發現陪葬墓的情況,在全國還是首次。在其中所出土死者佩帶的印章上刻有“食官監印”四個字,說明此人是負責墓主人膳食方面的一個官員,
主墓室。四塊塞石一組,一共四組、十六塊塞石,呈“田”字形把墓道封堵了整整十米。可惜盜墓者們從天井東側向西北方向挖盜洞,一直挖到墓門口,定位之準,比今天的考古斟探隊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把右上角的這一組塞石—就是現在照片上土填的那塊地方,打上牛鼻眼,用繩系住,像牽牛一樣平拖出來,然後從這裡直接爬進了主墓,因此沒有發現後面的三間墓室。盜墓的時期很早,是在王莽篡位的時候—公元8年左右。當時的生產力十分低下,而這些塞石每一塊都重達五、六噸,這樣浩大的工作量,絕不是一兩個毛賊、十天八天能幹得了的。因此推測,這肯定是一次大規模的官盜。
在塞石的內側有一塊硃砂印文,寫的是“第乙下陽,東方二,簡道,廣三尺九寸,高四尺半寸,寰丈五寸”。上面這段文字說明的是這塊塞石所處的位置既它的尺寸大小,通過對這段文字的解讀我們可以知道塞石是由內向外共分甲、乙、丙、丁四組,這一塊就是位於第二組下面自東起的第二塊塞石。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當時墓葬的設計者對每一塊塞石的位置和尺寸都有準確的標註,可見西漢時期墓葬建設水平之高。
墓室出土文物就很少。主要原因就是被盜墓者捷足先登,大件的金銀器都已被盜,只剩下一些銅鏡的殘片以及鐵甲片、銅箭頭等。墓室出土了三件非常漂亮的金飾。左邊是鑲有祖母綠的金帶鉤,中間是金獅頭,右邊是金鵜鴣。它們不但金質純淨,雕工也十分精美。但“黃金有價玉無價”,對面這對玉龍更有價值。可是為什麼盜墓者沒有拿呢?玉龍象徵著王權,盜出去,買也沒人敢買,留著還易招來殺身之禍,所以盜墓者沒敢拿。
這座墓葬修得虎頭蛇尾,外觀十分宏偉,內部修鑿卻比較粗糙。在東面的地方,可以看到明顯的、正在打鑿的痕跡,沒來得及完工。一般來說,棺材都應放在後室正中的地方,壽終正寢嘛。既然沒完工,只好移到了甬道東面的棺床上去了。
復原後的鑲玉漆棺實際使用玉片的總數達到2095片,多為新疆馬納斯河流域的碧玉,由棺體和棺蓋兩部分組成,為外棺。其內還有一套彩繪漆木棺,彩繪漆木棺放置由金縷玉衣包裹的楚王屍體。如果把金縷玉衣也看作成一副親屍的棺材,那么這位楚王使用三套棺材,符合禮制關於諸侯王三棺的規定。
由於受到嚴重盜墓,金縷玉衣被挖出墓室,金縷幾乎被全部抽走,很多玉衣片被破壞,散落一地。修復後的金縷玉衣陳列在徐州博物館展廳最顯眼的位置。玉衣由上等和田白玉製成,玉片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半圓形、月牙形等形狀,最大的鞋底片近9平方厘米,最小的手套片不到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還不到1毫米。目前國內修復完整的玉衣有7件,一件玉衣由2000餘片玉片拼綴而成,而這件玉衣用了4248片玉片,穿綴的金絲重近1576克,長1.74米,是目前國內出土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美的一件。
另其西側300米遠的漢兵馬俑則是楚王陵園的一個組成部分,象徵著衛戍楚王陵的部隊。兵馬俑坑分步兵坑和平、騎兵坑兩部分。一號坑前段全部放置站式俑,共516個,後段有陶俑約500件;二號坑前段放置各式陶俑832件,後段殘存以跪座式俑474件;三號坑尚未發掘;四號坑內有俑僅十餘件,且多破壞。據初步推測,此墓的主人為漢代分封到徐州的某一代楚王,這批陶俑是楚王擁有軍事力量的縮影。獅子山僅兵馬俑的發現,對研究當時的墓葬制度,兵俑的裝備和組成,騎兵、車兵的建制和運用等提供了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