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類愛滋病

猿類愛滋病

猿類愛滋病毒是野生大猩猩體內的一種與人類愛滋病病毒HIV-1的O亞型非常接近的猿類愛滋病病毒。這是科學界首次在大猩猩群中發現此類病毒。至今,科學界已經發現30多種非洲靈長類動物攜帶不同種類的猿類愛滋病病毒。

發現

猿類 猿類

法國等國科學家在對從喀麥隆南部地區採集的數百份靈長類動物的糞便進行化驗時,科學家們意外地在6份大猩猩的糞便中發現了人類愛滋病病毒HIV-1的抗體。隨後進行的基因分析發現,大猩猩攜帶的愛滋病病毒與HIV-1病毒的O亞型非常接近。然而科學界至今尚不清楚O亞型病毒的發源地。同時,科學家所發現的這些攜帶病毒的大猩猩並不同屬於一群,其生活區域相距400多公里,這說明在這一地區的大猩猩群中這種病毒的流行很可能相當廣泛。由於該地區居民有獵食大猩猩的習慣,因此這種病毒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不可忽視。

研究

英國《自然》雜誌22日刊登一篇研究報告說,黑猩猩也會死於類似於人類愛滋病的猿類愛滋病。這一發現打破了人們傳統的觀點。傳統觀點認為,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高致死率不同,猿類免疫缺陷病毒不會致使靈長類動物出現病症。科學界認為,愛滋病最初由非人的靈長目動物傳染給人。猿類與猴類也會感染類似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愛滋病病毒,那被稱之為猿類免疫缺陷病毒(SIV),只是它們普遍不出現病症。但在坦尚尼亞貢貝國家公園工作的一批靈長目動物學家首次發現,黑猩猩也會因感染猿類免疫缺陷病毒而死亡。

研究人員在過去9年間跟蹤調查94隻黑猩猩,對其糞便展開基因分析,以此分辨黑猩猩個體並檢測其攜帶猿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情況。結果發現,黑猩猩攜帶這種病毒後死亡率提升10至16倍。此外,雌性黑猩猩一旦攜帶病毒後生育能力急劇下降,它們產下的幼崽存活率也相對較低。 一個由 美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證實,猿類愛滋病病毒SIVcpz(HIV-1的前體)也會對人類最親近的近親——黑猩猩造成傷害並導致其死亡。該發現推翻了科學界以往的假設:人類愛滋病病毒的最初傳染源是靈長類動物,但作為原始宿主的靈長類動物一般不會患猿類愛滋病。這同時表明,愛滋病的大規模暴發也讓非洲黑猩猩的數量急劇下降。相關研究出版在23日的《自然》雜誌上。

研究人員稱,該發現能夠讓他們更好地了解SIV(猴免疫缺陷病毒)和HIV對不同宿主帶來的不同影響。通過對人類和黑猩猩身上這些相關的逆轉錄病毒的致病機制進行比較,也許有可能識別出用於預防和治療HIV感染的藥物及疫苗的病毒及宿主因子,為開發愛滋病療法和疫苗提供新思路。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坦尚尼亞貢貝國家公園的94隻黑猩猩進行了長達9年的跟蹤研究。研究發現,SIVcpz感染黑猩猩所造成的損害與愛滋病晚期病人身上出現的症狀類似。其中包括死亡風險增加10倍至16倍、懷孕機會減少、生育能力降低、出生嬰兒的死亡率更高以及漸進性CD4+T細胞耗竭等等。這意味著它們的免疫系統受到嚴重損害,很容易受到外界病原體的感染。CD4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的一種重要細胞,也是愛滋病病毒的主要攻擊對象。

在沒有感染的30隻黑猩猩中,有22隻生育了30個嬰兒;在9隻感染了病毒的雌性黑猩猩中,有4隻生育了4個嬰兒,差異非常明顯。研究人員發現,有40多種不同類型的猿免疫缺陷病毒影響非洲靈長類動物,其中兩種跨越了物種障礙而在人體中產生了愛滋病病毒HIV-1和HIV-2,SIVcpz產生了HIV-1。研究人員還發現,在黑猩猩當中,猿類愛滋病病毒主要通過性行為及母乳傳播,不過其致病能力低於人類愛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致病能力。

研究團隊負責人、阿拉巴馬大學的醫學教授比阿特麗斯·哈恩表示,黑猩猩和人類擁有的共同基因占98%,研究生活在保護區且自然感染了SIV病毒的黑猩猩比研究人工注射病毒的黑猩猩能夠獲得更多信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