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狐狸捕手
英文片名:Foxcatcher
國家/地區:美國
導演:貝尼特·米勒
演員:查寧·塔圖姆
劇情簡介
影片根據杜邦集團繼承人John E. du Pont生平改編而來,“狐狸捕手”是他在賓夕法尼亞州創立的一個拳擊訓練基地的名字。1996年,他槍殺了當時著名的奧運金牌摔跤手David Schult。他最終被專家判定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判服刑30年。
幕後花絮
塔圖姆與魯法洛為了出演摔跤手訓練了6個月。在一場戲中,塔圖姆堅持讓後者用力“扇”自己,結果魯法洛一巴掌過去造成了他的耳膜破裂。史蒂夫·卡瑞爾用了大量時間研究杜邦留下的影像資料,閱讀關於他的文字。談到為何選中卡瑞爾這樣一位“喜劇演員”出演時,米勒表示,“我認為所有喜劇演員都很黑暗”。
塔圖姆和魯法洛每天除了拍戲之外,還要進行激烈的摔跤訓練,在完成最後一次訓練結束之後,據塔圖姆透露他和魯法洛都哭了,因為實在太累了。
片中,卡瑞爾戴著一副假鼻子,每次扮演角色前,他都需要用2個小時來化妝,包括做髮型和改變皮膚的色澤。
電影籌備了多年才得以開拍,此前希斯·萊傑、瑞恩·高斯林以及比爾·奈伊曾十分有望出演影片中的主角
電影的初剪版本時長超過4個小時。
影片的人物原型Schultz兄弟,他們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對獲得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雙料冠軍的兄弟運動員。
片中多場戲都經過了演員的自由發揮,譬如卡瑞爾與塔圖姆在直升機中的對白,還有塔圖姆用手打碎了鏡子,這也是劇本中所沒有的。
DavidSchultz的遺孀把她丈夫從前的眼鏡給了魯法洛,也是片中魯法洛所佩戴的眼鏡。
MarkSchultz對影片的態度有著180度大轉彎,從一開始支持影片到後來表示對它“深惡痛絕”,聲稱電影的歪曲刻畫有損他的形象。
電影上映後不久,MarkSchultz推出了自己的回憶錄,名叫《關於我和我哥哥、約翰·杜邦的瘋狂以及渴望奧林匹克金牌的真實故事》。
影片評價
國外媒體
米勒在這三個男人故事中找到了偉大的、最能夠描述美國的主題:巨大的繼承財富帶來的影響,一名低層運動員被迫放棄的理想,以及物質財富與榮譽和道德高尚之間的對等關係。(《每日電訊報》評)
這是貝尼特·米勒最好的一部電影,影片聚焦於史蒂夫·卡瑞爾最後令人驚異且出乎意料的轉折上,導演對這部影片完成了很好地調節,這很大程度上源於電影對美國特權階級、男人證明自己的方式、兄弟親情以及用最討厭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深刻衝動的思考。該片詭異而悲劇,角色刻畫入骨,層次複雜迷人,它甚至超越了導演貝尼特·米勒前兩部優秀的作品《卡波特》與《點球成金》。(《好萊塢報導者》評 )
《狐狸捕手》是一部意蘊豐厚的電影,超越了體育傳記片的範疇。這或許會是米勒最好的點,也是最好的關於美國人、美國人生活和美國人的精神世界的影片。米勒在片中顯示的嫻熟、自信、遊刃有餘,令人敬佩。儘管主角是哀傷而動人的查寧·塔圖姆,但這部電影最原始的令人不安的力量來自於史蒂夫·卡維爾對於一名“美國財富造就的怪物”所奉獻的革命性演出。(《IndieWire》評 )
該片是一部曲折迂迴、有條不紊的真實犯罪電影,它的道德與精神的腐爛遠在罪惡被犯下之前。(《HitFix》評)
國內媒體
影片刻畫的兩個人物令人感到唏噓,他們如此渴望成功,但是從來沒有取得成功,他們被巨大的挫敗感給毀滅了。他們用謊言編織著信心、成就和人際關係。米勒勾畫了一部充滿猜忌、絕望和毀滅的影片,那么輕又是那么重。《狐狸獵手》遠遠超越了“勝利者總是歡喜無憂,失敗者總是黯然神傷”的主題,而是想借影片去挖掘人類的心理活動。這部影片鮮有眼花繚亂的剪輯,RobSimonsen創作的背景音樂安靜而憂鬱,而伴隨著這種基調,攝影機在緩慢的推進中也營造了靜謐的氣氛,但似乎它總能窺視到人內心的最深處,而且這種沉默可能時刻會被打破,爆發只是時間問題。悲傷的氣氛在這部影片中幾乎是壓倒性的。而又不同於那類令人壓抑的影片。前者會讓觀眾同情影片中的人物命運,而後者通常歸結為絕望。《狐狸獵手》正是充斥著悲傷的情緒。整部影片其實非常有力量,但並不是因為敘事格局大,力量一部分來源於米勒精準、強大的導演技能,而更多的是三位主角的表演才華,可以說這是一部演員主導型的影片。的確,很少能有一部影片對於人物的複雜心理刻畫地如此精準,比如史蒂夫·卡瑞爾飾演的杜邦,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又非徹頭徹尾壞人的分裂角色。對於美國這樣一個喜歡看到小人物從人生輸家變為強者的國度,這部影片顛覆了這種邏輯,而是詮釋了兩個多重性格的男人到最後都沒有得到愛和尊敬這樣一個悲傷的主題。《狐狸獵手》不是一部陽光的影片,但是非常有力量,它能觸及到人們的靈魂。(時光網評)
整部影片力道十足、令人心悸。影片用十年的時間跨度,重塑了1996年賓夕法尼亞州富豪約翰-杜邦槍殺奧運摔跤冠軍戴夫-舒爾茨這一震驚美國的案件,其敘述陰鬱、沉重、充滿力道、直擊人心。無論是在對人物的理解,還是在對80年代末期奧運體育世界的還原上,影片都做到了高度的寫實,可見其籌備階段做足了功課。《狐狸獵手》將鏡頭對準了競技世界男性身體之間暴力而親密的衝撞,那種表面之下奔騰的激烈情感,只有極少數的電影才有能力表達。觀眾眼前是一個由旅館房間、更衣室和學校禮堂這些美感不足的場景構成的一個“乏味”世界。從暗淡的、冬日般的畫面,到高度還原80年代末質感的藝術指導,整部影片幾乎完全過濾了溫暖和明亮的顏色。羅伯-西蒙森簡樸的配樂,和音效方面在喧囂和無聲之間的來回切換,都製造出一個令人隱隱不安的氛圍。(搜狐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