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板

狂板

《狂板》是斯托克的油畫,該油畫創作於1900年。

基本信息

簡介

象徵主義藝術的發源地在法國,但以詩歌為主。法國的象徵主義繪畫是零散地產生於各個畫派之中的,它似乎未曾形成過一股思潮。據美術史家分析,這可能是當時後期印象主義的繪畫影響過大的緣故。在德國,象徵主義藝術之火燃燒得較為旺盛。除了瑞士裔藝術家勃克林之外,還有著名的象徵派畫家和雕塑家馬克斯·克林格、弗朗茲·馮·斯托克,以及比利時的范哈倫(Verhaeren)、梅特林克(Maeter linck)等人,在德國都有熱烈的反響。特別是梅特林克,他的作品在對宇宙奧秘的探求和挖掘心靈幻境方面,使世紀末的西方人為之稱奇。美麗的幻想形象畫得極富創造性。

象徵派的詩歌喜歡與音樂發生聯繫。一位象徵派詩人說,象徵主義繪畫是直接傳達宇宙精神的音樂。有的象徵主義評論家說:"繪畫是一個目擊者,音樂是一個思慕者。通過音樂,靈魂自我飛翔,而在完全沉默的繪畫中,靈魂奪回它的自我意識,因此,音樂與詩歌自然融合,或至少能相互補充,而繪畫則在它自身的限制中,竭力去追求新的--音樂和詩歌的--途徑,以創造夢幻般的和聲。"(法國評論家夏爾·莫里斯文(Charles Morice ,1889年)這一段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德國象徵派畫家弗朗茲·馮·斯托克的名作《狂板》。

《狂板》這一題目取自音樂術語,意即速度極快的,每分鐘有230拍的音樂節拍。畫上的形象系取自希臘神話中半人半馬神肯陶洛斯駕一裸體女人在狂奔的情景。肯陶洛斯是伊克西翁和烏雲女神涅菲勒所生的兒子,他的頭、手臂、胸部是人體,其餘部分是馬身。居住深山中,性格殘暴,尤嗜女色。此處隱喻他剛搶走一個女郎,飛奔逃遁時的情景。馬背上的女人雙手緊緊拽住馬鬃,卻現出心花怒放的狂態。這與神話含義相背,畫面加強了速度節奏,好象意在表明肯陶洛斯的性的愉快,它包含著情慾。

作者

斯托克(1863~ 1928)曾從師勃克林,1902年他畫的一幅《湖山風景》,從主題到色彩都顯示了勃克林的影響。後來首創抽象繪畫的康定斯基又成了他的學生。康氏也傾心於繪畫的音樂性,他作於1888年的《生命之夢的短音符》,便是向斯托克學習的典型畫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