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羅佛像

犍陀羅佛像,犍陀羅地區出土的希臘化佛像。約公元1世紀後期從佛傳故事浮雕開始逐漸向單獨設龕禮拜的佛像發展。前期(公元1—3世紀)犍陀羅佛像屬於貴霜王朝時代,以片岩石雕為主,希臘化影響異常明顯;後期(公元4—6世紀)正值笈多王朝時代,以泥塑為主,印度風格比較濃厚。犍陀羅佛像最早打破了印度早期佛教雕刻僅以象徵符號暗示佛陀存在的禁忌,直接以人形塑造佛陀的形象。犍陀羅佛像的一般造型特徵為希臘太陽神阿波羅的頭部與披著長袍(托格)的羅馬元老或哲人的身體結合的產物,同時有些局部細節標誌著佛陀的印度偉人身份,被稱作“穿托格的佛像”。佛像臉型橢圓,眉細長而彎,眼窩深,嘴唇薄,鼻樑與額頭連成直線,頂上肉髻覆蓋著波浪式捲髮,頭後光環多樸素無華,通肩式袈裟襞褶厚重,手勢和坐姿都有固定程式。犍陀羅佛像經中亞傳入中國並東漸朝鮮、日本,為遠東佛教藝術提供了最初的佛像模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