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橋

牯牛橋之名源於橋的兩端各立有一神形兼備、酷似臥牛的石雕像而得名。 當時,牯牛橋是常德通往澧州的必經之路,南來北往的官家、商賈、過客絡繹不絕。 第二天,經過牯牛橋的人,發現原先兩頭的牛隻剩一頭,且還斷了一支角,眼角下似乎還殘留有淚痕,感到驚奇。

基本信息

簡介

位於臨澧縣四新崗鎮雙九村的牯牛橋,是常(德)澧(縣)古大道中的一座橋樑。始建於清朝年問,是當地樘樹灣的周堂樹(朝廷官員),為感念家鄉的這片青山綠水養育了他,獨自捐資修建了這座寬4米、跨度5米的石拱橋。據說現在牯牛橋附近的樘樹灣就是以他的名字而命名的。
牯牛橋之名源於橋的兩端各立有一神形兼備、酷似臥牛的石雕像而得名。(現僅有一座石牛,立於距橋約10米處的西北端,且牛角俱毀)。其附近的牯牛村也是以橋命名的。當時,牯牛橋是常德通往澧州的必經之路,南來北往的官家、商賈、過客絡繹不絕。此處也是藥材的集散地,當時,雜貨店、餐飲店、旅店等服務業蓬勃興起,成為遠近聞名的繁華墟場,並建有寺、庵、學校。但在民國初期,因新建常(德)至宜(昌)的公路時,被時任國民黨憲兵團團長的張海凡(臨澧牯牛村人,傳聞是蔣介石的過繼兒子),怕田畝受損、祖墳遭掘,大肆賄賂官員,萬般阻撓,迫使公路遷址經四新崗鎮而過。從此,牯牛橋墟場逐漸凋零。只有這座風雨滄桑幾百年的古橋,仍然保持頑強的生命力,來見證它的盛衰。
談起牯牛橋,從當地上了年紀睦先嗣強謚校梢蘊焦賾謖庾竊廝暝路緋鏡墓徘諾納衿媧怠?
傳說立於橋兩端的石牛,受雨露滋潤,吸天地精華,成為了兩頭神牛。白天各自躺在原位休息,憨然可掬,晚上月朗星稀之際,便躍然而起,兩頰生風,跑到津市那邊的麥地里去吃麥子。時間一長,便被津市當地的人發現並追打,西北頭那頭牛往澧水逃遁而去,就此不知下落。在南頭的那頭牛轉身而逃時,被追趕的人用鐵棒打斷了一支角。第二天,經過牯牛橋的人,發現原先兩頭的牛隻剩一頭,且還斷了一支角,眼角下似乎還殘留有淚痕,感到驚奇。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津市的那幫追打牛的人耳中,他們將信將疑地跑來一看,神形很象昨天晚上被追打的那頭牛.一時嚇得魂魄飛散,馬上燒香點燭,跪拜謝罪。由於牯牛橋一帶水旱無憂,風調雨順,津市經常遭受水災,因富裕之分就有了神牛“吃津市、屙澧州”之說。
但逃回來的那頭斷角牛,仍然沒有逃離厄運。據說一天晚上,當地一肖姓巫婆趕路,途經此處時,聽說此牛晚上有神力,為了快些趕路,便騎在牛身上,不想由於她剛好來例假(月經),神牛被污穢而死。所以,儘管她使勁鞭打石牛,打斷了那殘存的一隻牛角,石牛也巋然不動。從那時起,那頭石牛就成了一座的石雕像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