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外形
殼形不規則,大小、厚薄因種而異;左殼或稱下殼較大而凹,附著在岩石或石板上,右殼或稱上殼較小而平,掩覆如蓋。無足及足絲。閉殼肌僅有1個,外套膜外長著多數小觸手,是感覺器官。
牡蠣的兩殼形狀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上殼中部隆起;下殼附著於其他物體上,較大,頗扁,邊緣較光滑;兩殼的內面均白色光滑。兩殼於較窄的一端以一條有彈性的韌帶相連。殼的中部有強大的閉殼肌,用以對抗韌帶的拉力。殼微張時,藉纖毛波浪狀運動將水流引入殼內(每小時流過的水量可達2~3加侖),濾食微小生物。
特性
若一粒外物侵入牡蠣的殼內,牡蠣即分泌珍珠質將外物層層包起而形成珍珠。食用牡蠣產生的珍珠不光澤,價值不高。只有少數東方的種類,特別是波斯灣珠母貝(Meleagrina vulgaris)所產的珍珠質量最高。珠母貝主要分布於8~20噚(48~120尺)的海水深處。珍珠多采自5歲以上的牡蠣,用手工方法將小粒珍珠植入珠母貝內,便在其周圍形成養殖的珍珠,大多珍珠養殖在日本或澳大利亞沿岸水域進行。
基因
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完成了對太平洋牡蠣(Pacific oyster)的測序、組裝與分析,這是第一個測序的軟體動物基因組,將有助於填補我們對於種類豐富而較少研究的軟體動物家族的了解空白。這一研究線上發布在《自然》(Nature)雜誌上,揭示了牡蠣對高壓環境的獨特適應以及貝殼形成的複雜機制。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採用短讀(short reads)結合“分而治之”的fosmid合併策略測序並組裝了太平洋牡蠣基因組。這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開發的一種新方法,可用於研究具有高水平雜合性和/或重複序列的基因組。經過數據處理,組裝牡蠣基因組大約為559Mb,總共有大約28,000個基因。
生活習性
生境
牡蠣生活的海底堅硬的區域叫做牡蠣床,這些床位於或深或淺的海水或有鹽味的河口水域中,牡蠣生活在潮間帶中區。多分布於熱帶和溫帶。我國自渤海、黃海至南沙群島均產,約有20種,主要有褶牡蠣(Ostrea plicatula)、密鱗牡蠣(Ostrea denselamellosa)、長牡蠣(Ostrea gigas)等。
食性
牡蠣固著型貝類。一般固著於淺海物體或海邊礁石上,以開閉貝殼運動進行攝食、呼吸。為濾食性生物,以細小的浮遊動物、硅藻和有機碎屑等為主要食料。牡蠣通過振動腮上的纖毛在水中產生氣流,水進入腮中,水中的懸浮顆粒被粘液粘住,腮上的纖毛和觸鬚按大小給顆粒分類。然後把小顆粒送到嘴邊,大的顆粒運到套膜邊緣扔出去。
生長環境要求
1.生活於低潮線附近至水深7m左右的江河入海近處,適鹽度為10%~25%。雜食性,以細小浮游生物為食。繁殖季節5~9月。
2.棲息於從潮間帶至低潮線以下10多米深的泥灘及泥沙質海底,通常在正常海水中生活的個體小;在鹽度較低海水中生活的個體大。中國沿海均有分布,為河口及內灣養殖的優良品種。
3.棲息於潮間帶的蓄水入及低潮線以下20m左右的岩礁上,適鹽度高,繁殖期6~8月。
⒋棲息於低潮線以下水深15~30m左右的岩礁上,或泥沙質海底,有時在低潮線下數米處也能見到。適鹽度27%~34%,繁殖季節5~9月,當水溫在17~19℃時即開始產卵。
天敵
鳥類、海星、螺類以及包括鰩在內的魚類均食牡蠣。鑽蠔螺( Urosalpinx cinenea,即灰色尾號螺)分布廣,常在牡蠣殼上用舌鑽一小孔,吸食其活組織。牡蠣面臨的其他生命威脅如牡蠣床會被一種叫做粉拖鞋的軟體動物霸占,牡蠣被擠出來,還有各種原生動物寄生蟲導致的疾病。人類過度捕撈和工業排污也是牡蠣面臨的危險。
生長繁殖
雌雄同體或雌雄異體。雌雄同體的個體,1次產卵約10粒,在外套膜中受精、孵化,幼蟲脫離母體;異體受精的個體,1次排卵數千萬粒,精、卵在海水中受精,孵化;幼蟲一經固著在物體上,即終不脫離。有些種可進行人工養殖。
牡蠣屬於卵生型,6—8月是繁殖期。食用牡蠣( Ostrea edulis, 即歐洲平牡蠣)。牡蠣在夏季繁殖。有的種類卵排到水中受精,而有的則在雌體內受精。受精卵發育成游泳的幼體,叫做:緣膜幼體(veliger larvae)。兩周以後緣膜幼體永久固著於其他物體上,比如其它牡蠣殼或岩石,固定三天以後,幼體失去了游泳的能力,變成了小的成體,叫做蚝仔(spats)。經3~5年後收穫。
主要價值
主要成分
含80%~95%的碳酸鈣、磷酸鈣及硫酸鈣,並含鎂、鋁、矽及氧化鐵等.牡蠣煅燒後碳酸鹽分解,產生氧化鈣等。牡蠣原動物含糖原,牛磺酸,10種必需的胺基酸,谷胱甘肽,維生素A、B1.B2.D,無機質如銅、鋅、錳、鋇、磷及鈣等,其中所含的亮氨酸、精氨酸、瓜氨酸含量最豐富,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的含量最為高的海洋物種之一。我國廣東、福建台灣養殖較多。肉味鮮美,含有豐富蛋白質、脂肪和肝糖,可以鮮食或烹食。也可加工製成蚝豉或蚝油。殼可入藥,也可燒石灰。
營養成分
教您看懂牡蠣的營養成分表,從左邊表中可以看出牡蠣的膽固醇、鈣、鐵、磷、鎂、錳、鈉、鋅、硒、銅、維生素B2與同類食物相比高於平均值。
牡蠣富含蛋白質、鋅、歐米伽3脂肪酸及酪氨酸,膽固醇含量低。其中鋅含量極高,有助改善男性性功能。注意:6隻牡蠣的含鋅量是日需求量的兩倍。如果牡蠣不新鮮,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注意事項
牡蠣,又稱為“海里的牛奶”。其富含大量蛋白質和人體所缺的鋅。食用牡蠣可防止皮膚乾燥,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分解黑色素。它是難得的美容聖品。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為生牡蠣居高風險食物之首。因其含有兩種破壞力極大的病原體:諾羅病毒和霍亂弧菌。諾羅病毒可能引起胃腸炎。霍亂弧菌可引發高燒、感染性休克、皮膚潰爛性水泡,甚至可引起致命性的敗血症。"
牡蠣鑑別
鑑別要點
長牡蠣、近江牡蠣和大連灣牡蠣的主要特徵是:長牡蠣為長條形,長度可達35cm,鱗片堅厚呈層狀、質硬,斷面層狀潔白、味微鹹;而近江牡蠣則多呈類圓或卵圓形,鱗片呈同形環狀,層層相疊;大連灣牡蠣則為類三角形,鱗片稍堅呈水波狀。三者形狀迥異,較易區分。
快速鑑別
1、長牡蠣:殼大型、堅厚,長條形或長卵圓形,背腹緣幾乎平行,一般殼長為殼高3倍;殼長:左殼30~35cm右殼22~33cm。殼高:左殼9.5~10cm,右殼8.5~9.5cm。右殼較平如蓋,殼外面鱗片尖厚,自殼頂向後緣環生,呈波紋狀,排列稀疏,但趨向癒合,無縱褶;殼面平或具數個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殼內面瓷白色,有脊或無;殼頂兩側無小齒。閉殼肌痕大,呈蹄形,瓷白、紫棕色或黃色等,位於殼的後部背側。左殼稍凹或很深,殼外面鱗片較右殼更粗大,但形狀相同;殼內面頂部具寬大而長的韌帶槽,長度為寬度的2倍以上,顏色與右殼相同,無臭,味微鹹。
2、近江牡蠣:貝殼大形,堅厚,呈圓形、卵圓形、三角形和長形不等。殼長:左殼13~24cm,右殼12~24cm。殼高:左殼9~15cm,右殼8.5~14cm。右殼較左殼小,略扁平,殼外表環生同心狀鱗片,形狀隨年齡不同而變化,一至二年生個體鱗片扁平薄脆,有的呈游離狀,二至數年個體鱗片平坦,有的在後緣起伏或微波狀;多年生個體鱗片完整,層層相疊,堅厚如石。殼面具灰、青、紫、棕等色彩。殼內面白色,邊緣有的具灰紫色,無齒,閉殼肌痕大,腎形或半圓形,紫黑色,位於中部背側。左殼較右殼大、厚,同心鱗片與右殼類似,但層次少。殼內面白色,有的周圍呈灰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