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

牛蒡子[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
牛蒡子[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牛蒡子(因為牛的力量大,故而古代醫家又稱其為大力子),中藥名。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學名:Arctium lappa L.)的乾燥成熟果實。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7mm,寬2~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通常中間1~2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著生面色較淡。果皮較硬,子葉2,淡黃白色,富油性。無臭,味苦後微辛而稍麻舌。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牛蒡子[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 牛蒡子[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

二年生草本,具粗大的肉質直根,長達15厘米,徑可 達2厘米,有分枝支根。莖直立,高達2米,粗壯,基部直徑達2厘米,通常帶紫紅或淡紫紅色,有多數高起的條棱,分枝斜升,多數,全部莖枝被稀疏的乳突狀短毛及長蛛絲毛並混雜以棕黃色的小腺點。基生葉寬卵形,長達30厘米,寬達21厘米,邊緣稀疏的淺波狀凹齒或齒尖,基部心形,有長達32厘米的葉柄,兩面異色,上面綠色,有稀疏的短糙毛及黃色小腺點,下面灰白色或淡綠色,被薄絨毛或絨毛稀疏,有黃色小腺點,葉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絲狀絨毛及黃色小腺點,但中下部常脫毛。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或近同形,具等樣的及等量的毛被,接花序下部的葉小,基部平截或淺心形。

牛蒡子 牛蒡子

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花序或圓錐狀傘房花序,花序梗粗壯。總苞卵形或卵球形, 直徑1.5-2厘米。總苞片多層,多數,外層三角狀或披針狀鑽形,寬約1毫米,中內層披針狀或線狀鑽形,寬1.5-3毫米;全部苞近等長,長約1.5厘米,頂端有軟骨質鉤刺。小花紫紅色,花冠長1.4厘米,細管部長8毫米,檐部長6毫米,外面無腺點,花冠裂片長約2毫米。

瘦果倒長卵形或偏斜倒長卵形,長5-7毫米,寬2-3毫米,兩側壓扁,淺褐色,有多數細脈紋,有深褐色的色斑或無色斑。冠毛多層,淺褐色;冠毛剛毛糙毛狀,不等長,長達3.8毫米,基部不連合成環,分散脫落。花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熱性頗強。生於山坡、山谷、林緣、林中、灌木叢中、河邊潮濕地、村莊路旁或荒地,海拔750-3500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台灣的台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

栽培技術

繁殖播種

種子繁殖,播種期南方於秋季8-9月;北方於春季3-4月;夏季亦可播種。如遇乾旱,出苗不易整齊;秋如果太晚,第2年則不能開花結實。直播或育苗移栽法,以直播為主。

播種前,將種子放入30~40℃的溫水中浸泡12小時左右,過後澇出種子晾至不粘手時再播,這樣有利於出苗。在整好地的畦面上按40~50cm的行距開淺溝進行條播,將種子(播種時最好將種子與火土灰混合成種子灰)均勻地撒在溝內;或按40~50cm的行距、33~35cm的株距穴播,每穴點入種子4~5粒。播後覆土2~3cm即可。

選地整地

牛蒡子對土壤環境要求不嚴,但以陽光充足、土層疏鬆、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為好。對選好的地塊進行深翻,然後耙細,整平,結合整地每畝施入腐熟廄肥2500kg作底肥,再作成1~1.5m寬的高畦,四周開好排水溝。

田間管理

待苗有2-3片真葉時進行間苗、補苗,6-7月中耕除草,結合施糞肥1-2次,現蕾前重施1次磷、鉀肥。冬季采培土,保苗越冬。抽莖後培土壅根,防止倒伏。幼苗期或第2年春季返青後要進行中耕鬆土,同時前期要特別注意除草,若雜草過多,可用8%高效蓋草能防除,葉子封行後停止中耕。當苗長至4~5片真葉時,開始進行間苗,方法是拔掉病苗、弱小苗,留下壯苗、大苗,如有缺苗處,可選擇間下的苗帶土移栽;苗長至6片真葉時,條播者按株距25cm左右定苗2~3株,穴播者每穴留壯苗3~4株。基生葉鋪開時,要及時追肥,每畝施入人畜糞水1000kg。植株開始抽莖後,每畝追施人畜糞水1500kg或尿素5kg和過磷酸鈣10kg,促使分枝增多和籽粒飽滿。另外,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積水爛根。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發病初期噴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褐斑病,5-6月發病,可噴代森鋅6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另有花葉病為害。蟲害有食子蟲、蚜蟲、紅蜘蛛,以及銀紋夜蛾、地老虎等為害。

1、病害牛蒡灰斑病(Cercosporaacti-ambrosiaeHist.)主要為害葉片,病斑近圓形1~5mm,褐色至暗褐色,後期中心部分轉為灰白色,潮濕時兩面生淡黑色霉狀物,即病原物的子實體。防治方法:秋季清潔田園,徹底清除病株殘體。合理密植,及時中耕除草,控施氮肥。在發病初期噴1:1:150的波爾多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牛蒡輪紋(AscochytaLappaeKabetBubL.)葉片上病斑近圓形2~12mm,暗褐色,以後中心變為灰白色,邊緣不整齊,稍有輪紋,上生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防治方法同灰斑病。牛蒡白粉病(Sphaerothecafuliginea(Schlecht)Poll.),葉兩面生白色粉狀斑,後期粉狀斑上長出黑點,即病菌的閉囊殼。防治方法:徹底清除病株殘體,減少越冬菌源。發病初期噴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2.害蟲主要有紅花指管蚜(Uroleucongobonis(Matsumura))和菊小長管蚜(MacrosiphoniellaSanborni(Gillette))。為害莖葉、果實,嚴重時可造成絕產,可噴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10%殺滅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滅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進行防治。連紋夜蛾(Plusiacrassisigna(Warren)),以幼蟲咀食葉片,造成缺刻孔洞,可噴90%敵百蟲晶體800~1000倍液防治。棉鈴蟲(HeliothisarmigeraHübner)以幼蟲為害葉片,使葉片造成缺刻,嚴重時花和幼果全部被害,造成大幅度減產。防治方法:採取冬耕冬灌,消滅越冬蛹,減少來年蟲源。利用20w黑光燈誘殺成蟲。幼蟲3齡以前用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或25%亞胺硫磷300~400倍液進行防治。地老虎:幼蟲咬食葉片或心葉,可用敵百蟲毒餌誘殺,或早晨人工撲殺。

螞蟻:食主根,嚴重時成片死亡。可用80%敵敵畏乳油2000倍液澆灌根圍;也可用動物骨頭誘殺。

採收

次年春夏季當種子黃里透黑時將果枝剪下,採收後將果序攤開曝曬,充分乾燥後用木板打出果實種子,除淨雜質曬至全乾後即成商品。根挖出後洗淨,颳去黑皮即可菜用,或曬乾藥用。

注意:種子成熟期很不一致,故應分期採收。如久不採收,果實過分成熟,易被風吹落。由於總苞上有許多堅硬的鉤刺,採摘時應在早晨和陰天刺軟時進行,不致傷手;若晴天採摘,則應帶上手套。

本草學功能

牛蒡子又稱惡實、鼠粘子、大力子等,最早見於《名醫別錄》記載。以惡實為正名,其功能“主明目,補中,除風傷。”《本草拾遺》增“主風毒腫、諸瘺”功用,《藥性論》以其浸酒服,能“除諸風,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腳,又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食療本草》明確其“明耳目,利腰膝”,尚能“通利小便”。《本草衍義》認為,牛蒡子能“疏風壅涎唾多,咽膈不利”。《湯液本草》雲能“潤肺散氣”。《藥性賦》概括其用:“主風濕癮疹盈肌,退寒熱咽喉不利,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本草經疏》強調為“散風、除熱、解毒之要藥”。《本草蒙筌》增“止牙齒蝕疼”之用。《本草綱目》補充“消斑疹毒”。《藥性解》增補“潤肺止嗽,散氣消痰”之功。《本草備要》以其“理痰嗽,利二便”。《得配本草》取其“降肺氣,祛滯氣,療瘡瘍,消風毒”。《玉楸藥解》用以“清風瀉濕,消腫敗毒,發散風濕,清利咽喉”,而治“表癮疹鬱蒸,瀉氣臌水脹,歷節腫痛之症”。

綜合諸家本草記載,牛蒡子功能主要概括為:1)疏散風熱(除風傷、除諸風、疏風壅、退寒熱、除熱、瀉熱散結)。2)透疹(消斑疹毒、消斑疹、起發痘疹)。3)化痰止咳(涎唾多、潤肺散氣、潤肺止嗽、散氣消痰、理痰嗽、降肺氣)。4)解毒消腫(諸瘺、風毒腫、熱毒、諸腫瘡瘍、解毒、療瘡瘍、消風毒、消腫敗毒)。5)清利咽喉(咽膈不利、咽喉不利、清利咽喉、利咽喉之痛)。6)強壯腰膝(利腰腳、利腰膝、利凝滯腰膝之氣、腰膝風凝、腰膝凝滯、腰膝凝寒痹滯、祛滯氣以利腰)。7)明目(明目、明耳目)。8)止痛(牙齒蝕疼、歷節腫痛)。9)通利二便(通利小便、面目浮腫、瀉氣臌水脹、利二便、善通大便)。10)祛風止癢(皮膚風、風濕癮疹、癮疹)。

化學成分

1 木脂素

牛蒡子中有牛蒡苷元 (arctigenin, I) 、牛蒡苷 (arctin, Ⅱ) 、羅漢松脂素 (matairesinol, Ⅱ) 、牛蒡子酚 (lappol, FIX) 和新牛蒡苷乙 (neoarctin, BXI) ,牛蒡酚A-F和H (lappaol A-F, H) ,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Ⅻ。

2 揮髮油與脂肪酸

羅永明等套用GC-MS聯用分析了牛蒡子揮髮油的化學成分, 分離得82個峰, 鑑定出66種成分, 含量最多的R和-S-薄荷酮分別為17.38%和7.59%。還從種子中採用GC-MS聯用測得種子中含脂肪油21.10%, 其中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占68%, 亞油酸占6.8%等。

3 酚酸衍生物

Maruta Y等從牛蒡根中分離出6種咖啡醯奎寧酸衍生物:1-O-, 5-O-雙咖啡醯奎寧酸 (1-O-, 5-O-dicaffeoylquinicacid, XIII) 、1-O-, 5-O-雙咖啡醯-3-O-酮基戊酸奎寧酸 (1-O-, 5-O-dicaffeoyl-3-O-succinylquinic acid, XIV) 、1-O-, 5-O-雙咖啡醯-4-O-O酮基戊酸奎寧酸 (1-O-, 5-O-dicaffeoyl-4-Osuccinylquinic acid, XV) 、1-O, -5-O-雙咖啡醯-3-O-, 4-O-丁二醯奎寧酸 (1-O-5-O-dicaffeoyl-3-O-, 4-O-succinylquinic acid, XVI) 、1-O-, 3-O-5-O-三咖啡醯基-4-O-丁二醯酮基戊酸奎寧酸 (1-O-, 3-O-5-O-tricaffeoyl-4-O-succinylquininc acid, XVII) 、抗氧化效果次序為維生素E<綠原酸<咖啡酸<XIII=XIV=XV=XVI<XVII。

4 多糖及其他類

Kardosova A等以水提醇沉、離子交換色譜和凝膠過濾法, 從牛蒡根中分離到一種果聚糖, 分子量2 950, 經過NMR分析確定糖鏈殘基主要為-D-fruct osur anosyl, 以2→1方式連線, 非還原性末端為1, 3, 4, 6-四甲氧基-D-果糖。活性研究顯示其具有較強的鎮咳作用, 與臨床上常用的非麻醉類止咳劑相當。從牛蒡葉中分離出高達3.1%綠原酸, 苷元及牛蒡苷。

藥理作用

藥理學研究表明牛蒡子主要有抗腫瘤、抗炎、抗糖尿病、抗菌及抗病毒作用。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牛蒡子藥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活性研究上。

1 抗腫瘤活性

牛蒡子中含有多種抗腫瘤成分, 研究表明牛蒡子對乳腺癌、胰腺癌、結腸癌、肺癌、皮膚癌、肝癌、白血病等都具治療作用, 其中牛蒡子木脂素類化合物具有明確的抗腫瘤作用。

2 抗炎活性

Chae S.H.等通過對一系列天然產物的篩選後發現木脂素類化合物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釋放, 其中牛蒡苷元對多糖誘導的小鼠T細胞過度增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杜志超將咪喹莫特乳膏塗抹於小鼠耳部皮膚誘發銀屑病, 外用以牛蒡苷元乳膏, 觀察後發現牛蒡苷元治療組中的小鼠耳緣厚度與咪喹莫特模型組小鼠耳緣厚度相比明顯降低, 銀屑病面積與嚴重性程度顯著減少, 推測牛蒡苷元可能影響AMP依賴的蛋白激酶 (AMPK) 進而影響角蛋白17的表達, 並破壞“K17-T細胞-細胞因子”環路, 從而抑制銀屑病的發展。

3 抗糖尿病活性

王海穎等還發現牛蒡子及其提取物能夠降低腎皮質包膜PKC酶的活性, 從而阻止PKC激活的通路達到治療糖尿病腎病的作用。此外, 牛蒡苷還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 (DM) 視網膜的形態結構, 治療視網膜損傷和病變;抑制高糖誘導的人臍靜脈血管內皮細胞 (HUVECs) 的增殖、遷移及血管新生, 對HUVECs的損傷起到保護作用。

4 抗菌、抗病毒活性

Gentil M等研究表明牛蒡子乙酸乙酯提取物有顯著的抑菌作用。王勁發現牛蒡子總木脂素對流感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並呈現濃度依賴性。高陽等利用MDCK細胞培養法, 觀察甲1流感病毒血凝現象, 結果表明ACT組與陽性病毒唑對照組抑菌能力相似, 牛蒡苷元在高濃度 (53.6 mmol/L) 時可完全抑制流感病毒的複製, 產生較強的體外抗甲1流感病毒作用, 證明牛蒡苷元是牛蒡子解表功能的有效成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