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蟎病是疥蟎和癢蟎寄生在動物體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膚病。蟎病又叫疥癬、疥瘡、疥蟲病等,具有高度傳染性,發病後往往蔓延至全群,危害十分嚴重。
病因病原
寄生於不同家畜的疥蟎,多認為是人疥蟎的一些變種,它們具有特異性。有時可發生不同動物間的相互感染,但寄生時間較短。疥蟎形體很小,肉眼不易見,呈龜形,背面隆起,腹面扁平,淺黃色。體背面有細橫紋、錐突、圓錐形鱗片和剛毛,腹面有4對粗短的足。蟲體前端有一假頭(咀嚼式口器)。雌蟎比雄蟎大,其大小為0.25-0.51mmX0.24-0.39mm;雄蟎大小為0.19-0.25mmx0.14-0.29mm。雌蟎的第1,2對足,雄蟎的第1,2,4對足的附節末端長有一帶長柄的膜質、鐘形吸盤。
流行病學
疥蟎和癢蟎的全部發育過程都在宿主體上度過,包括蟲卵、幼蟲、若蟲和成蟲4個階段,其中雄蟎有一個若蟲期,雌蟎有兩個若蟲期。疥蟎的發育是在牛的表皮內不斷挖掘隧道,並在隧道內不斷繁殖和發育,完成一個發育周期約8-22天。癢蟎在皮膚表面進行繁殖和發育,完成一個發育周期約10-12天。本病的傳播是由於健畜與患畜直 流行病學 該病主要發生於冬季和秋未、春初。發病時,疥蟎病一般始發於皮膚柔軟且毛短的部位,如面部、頸部、背部和尾根部,繼而皮膚感染逐漸向周圍蔓延。癢蟎病則起始於被毛稠密和溫度、濕度比較恆定的皮膚部位,如水牛多見於角根、背部、腹側及臀部;黃牛見於頸部兩側、垂肉和肩胛兩側,以後才向周圍蔓延。
疥蟎以病畜和健畜直接接觸而傳染。也可以通過被病畜污染過的廄舍、用具等間接接觸引起感染。另外,也可由飼養人員或獸醫人員的衣服和手傳播。本病主要發生於秋末、冬季和初春。因為在這些季節,日照不足,畜體毛長而密,皮膚濕度較高,最適合疥蟎發育繁殖。牛疥蟎病,開始於牛的頭部、頸部、背部、尾根等被毛較短的部位,嚴重時可波及全身。
症狀
該病初發時,因蟲體的小刺、剛毛和分泌的毒素刺激神經未梢,引起劇癢,可見患畜不斷在圈牆、欄柱等處磨擦。在陰雨天氣、夜間、通風不好的圈舍以及隨著病情的加重,癢覺表現更為劇烈。由於患畜的磨擦和啃咬,患部皮膚出現結節、丘疹、水泡甚至膿泡,以後形成痂皮和龜裂及造成被毛脫落,炎症可不斷向周圍皮膚蔓延。牛隻又因終日啃咬和磨擦患部、煩躁不安,影響了正常的採食和休息,日漸消瘦和衰弱,有時可導致死亡。
感染初期局部皮膚上出現小結節,繼而出現小水泡,患部發癢,以至牛摩擦和啃咬患部,造成局部脫毛,皮膚損傷,破裂,流出淋巴液,形成痂皮。痂皮脫落後遺留下無毛的皮膚。皮膚變厚,出現皺褶、龜裂,病變向四周延伸。病牛食慾減退,漸進性消瘦,生長停滯。
實驗診斷
根據其症狀表現及疾病流行情況,刮取皮膚組織查找病原進行確診。其方法是用經過火焰消毒的凸刃小刀,塗上50%甘油水溶液或煤油,在皮膚的患部與健部的交界處用力 刮取皮屑,一直刮到皮膚輕微出血為止。刮取的皮屑放人10%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鈉溶液中煮沸,待大部分皮屑溶解後,經沉澱取其沉渣鏡檢蟲體。亦可直接在待檢皮屑內滴少量10%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鈉製片鏡檢,但病原的檢出率較低。無鏡檢條件時,可將刮取物置於平皿內,在熱水上或在日光照曬下加熱平皿後,將平皿放在黑色背景上,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有無蟎蟲在皮屑間爬動。
類症鑑別
(1)與濕疹的鑑別。濕疹癢覺不劇烈,且不受環境、溫度影響,無傳染性,皮屑內無蟲體。
(2)與禿毛癬的鑑別。禿毛癬患部呈圓形或橢圓形,界限明顯,其上覆蓋的淺黃色乾痂易於剝落,癢覺不明顯。鏡檢經10%氫氧化鉀處理的毛根或皮屑,可發現癬菌的孢子或菌絲。
(3)與虱和毛虱的鑑別。虱和毛虱所致的症狀有時與蟎病相似,但皮膚炎症、落屑及形成痂皮程度較輕,容易發現虱與虱卵,病料中找不到蟎蟲。
治療
①注射或灌服藥物方法。可選用伊維生菌素(害獲滅)或與伊維菌素藥理作用相似的藥物,此類藥物不僅對蟎病,而且對其他節肢動物疾病和大部分線蟲病均有良好療效。套用伊維菌素時,劑量按每千克體重100微克-200微克。
②塗藥療法。適合於病畜數量少、患部面積小的情況,可在任何季節套用,但每次塗藥面積不得超過體表的1/3。可選擇下列藥物。
(1)5%敵百蟲溶液。來蘇兒5份溶於溫水100份中,再加入5份敵百蟲即成。此外,亦可套用林丹、單甲脒、雙甲脒、溴氰菊酯(倍特)等藥物,按說明塗擦使用。
(2)克遼林擦劑。克遼林1份,軟肥皂1份,酒精8份,調和即成。
(3)藥浴療法。該法適用於病畜數量多且氣候溫暖的季節,也是預防本病的主要方法。藥浴時,藥液可選用0.025%-0.03%林丹乳油水溶液,0.05%蠅毒磷乳劑水溶液,0.5%-1%敵百蟲水溶液,0.05%辛硫磷油水溶液,0.05%雙甲脒溶液等。
(4)治療時的注意事項。
①為使藥物有效殺滅蟲體,塗擦藥物時應剪除患部周圍被毛,徹底清洗並除去痂皮及污物。藥浴時,藥液溫度應按藥物種類所要求的溫度予以保持,藥浴時間應維持在1分鐘左右,藥浴時應注意頭部的浸浴。
②群體藥浴時,應對使用的藥物預作小群安全試驗,浴前飲足水,以免誤飲藥液。工作人員應注意自身安全防護。
③因大部分藥物對蟎的蟲卵無殺滅作用,治療時可根據使用藥物情況重複用藥2-3次,每次間隔5天,方能殺滅新孵出的蟎蟲,以期達到徹底治癒的目的。
預防措施
流行地區每年定期藥浴,可取得預防與治療的雙重效果;加強檢疫工作,對新購人的家畜應隔離檢查後再混群;經常保持圈舍衛生、乾燥和通風良好,定期對圈舍和用具清掃和消毒;對患畜應及時治療;可疑患畜應隔離飼養;治療期間,應注意對飼管人員、圈舍、用具同時進行消毒,以免病原散布,不斷出現重複感染。
病例
2004年9月,某縣從山東梁山調進魯西能繁黃母牛120頭,分別投放於大山、三交、石頭田村民組養殖大戶。10月初,溫泉鎮三交、大山外調牛群陸續發病,病牛劇癢,頭、頸、背、腹側皮膚出現圓塊狀脫毛,結痂,出血。發病86頭,發病率71.7%;死亡5頭,死亡率4.2%。經溫泉鎮技術人員用藥治療無特別療效,於2004年11月5日報我站就診。
發病情況及症狀
10月初,三交、大山外調牛群開始發病,頭部、頸部、嘴唇周圍等出現少量圓塊狀脫毛及白色膠皮樣痂皮,皮膚增厚,病牛出現食慾減退、不安等現象。隨著牛病情的延長,發病牛隻迅速增多,病情加劇,病牛出現劇癢,頭、頸、背、腹側皮膚出現大量圓塊狀脫毛,出血,結痂,食欲不振,煩躁不安等症狀。發病情況嚴重牛隻出現全身症狀,拒食,漸行性消瘦,體況較差,最後心力衰竭而死亡,經診斷為疥蟎病。
治療
根據疥蟎生長周期、生活史,採用配合治療(抗蟲消炎、控制繼發感染),視病牛患病嚴重與否分2-3個療程,每個療程10天。方法:伊維菌素,劑量按200μg/kg體重分點皮下注射,青黴素600-800萬u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3天;皮炎合劑(用甲硝唑100ml,林可黴素3g,慶大黴素40萬u,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25mg配合)作外用藥塗擦。經用藥第一療程後療效顯著,81頭病牛全部好轉,劇癢症狀消失,結痂變淺,出血症狀消失,病牛食慾增加。第二療程後,發病輕的病牛,背毛光滑,結痂皮膚開始變色,基本好轉;發病情況嚴重的牛,出血完全消失,結痂皮膚開始逐漸變色,病情穩定。第三個療程後,全部痊癒。
體會
1)、治療原發病:治療牛疥蟎病,應該首先控制原發病,以控制疫病的繼續流行傳播。
2)、控制繼發感染:根據疥蟎病的生活史、生活特性,疥蟎的移行會造成動物皮膚表層或深層的損傷,從而造成細菌的感染,所以控制繼發感染對提高用藥效果,縮短治療周期有著積極的作用。
3)、預防
(1)、堅持“以防為主”方針,有計畫地對飼養牛群定期驅蟲(可用注射或藥浴、塗擦等方法驅蟲)。
(2)、加強飼養管理:疥蟎病多發於秋冬季節,飼養管理不良、衛生條件差時最易造成該病的發生。
(3)、保持養殖場圈舍、場地、用具的衛生,實行定期消毒制度。
(4)、保持飼養環境的乾燥、通風。
(5)、及時發現病畜,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控制疫病的蔓延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