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牛畏予(1927一),女,河南唐河縣人,中共黨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1945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時期在晉冀魯豫軍區野戰部隊和華北野戰軍18兵團做文藝宣傳工作。1948年開始從事新聞攝影,歷任《華北畫報》、《西南畫報》攝影記者。1951年轉業,從重慶上調北京,在新華社攝影部任攝影記者直到1982年離休。她自步入攝影界大門之日起,幾十年如一日、堅守本職工作崗位。經常深入農村、廠礦、學校採訪,並不畏艱險爬山涉水到邊疆、草原、環境非常艱苦的少數民族地區拍攝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新聞照片,甚至冒生命危險爬上數十米高的塔架拍攝電工帶電高空作業的驚險鏡頭。因此,她在事業上,取得了累累碩果,許多優秀作品入選各種影展並多次獲獎,被多種大畫冊錄用,還發表攝影論文多篇,成為中國著名女攝影家之一。她和高帆又是中國解放區有突出成就的夫妻攝影家之一。
48歲進藏
去西藏那年她48歲。當年的照片上,她手持林哈夫相機,身穿軍裝,背倚山崖,目光炯炯。那是在“文革”晚期,動亂的1975年。
“那時許多記者感興趣的都是政治題材,發稿量大,見報率高。” 而牛畏予卻是個“逍遙派”,與世無爭,可她家裡有一個“走資派”丈夫,好多問題她想不通,也不願想,但“心情特別不好”。
“我一直嚮往邊遠民族地區,在此之前已經去過了新疆、雲南、內蒙古等地。我想去西藏,到了那個年齡,再不去就沒機會了!”
有一天,編輯部開會:“對外報導需要民族地區的照片,可來稿太少。”沒人吭聲,牛畏予說:“我去西藏!”
去可以,但還需徵得家人同意,愛人簽了字。
同行的還有解放軍畫報社和西藏軍區的兩位男同志,三人從成都 坐上吉普車,沿川滇、滇藏線入了藏。
沿著兵站一步步前進,走“搓板路”,吃壓縮餅乾和罐頭,山體滑坡、大雪封山,在翻越日秀拉雪山時,他們在馬背上足足顛了一星期……如今,往事在老人心目中都已沒什麼具體印象了。
遼闊啊!喜馬拉雅山的雪,雅魯藏布江的水,那兒的所有景色都讓人興奮!當時,從壓抑的北京城來到西藏,老人說最強烈的感受就是“遼闊”。
在察隅的宿營地旁有一所帳篷國小,孩子們在笑,牧民在歡快地跳舞。“別以為這是‘擺拍’的效果,”老人溫情地解釋道,“實際上,他們平時更快樂。面對陌生人,他們反而要拘謹得多。”
藏族同胞的生活很簡單,他們自由,快樂,但也很辛苦,剪羊毛、打油茶、做奶皮子。這樣的生活讓牛畏予產生些許羨慕:“再想想當時亂糟糟的北京,覺得特別遙遠,而這西藏真像個世外桃源。日秀拉雪山上的雪蓮真漂亮啊,孤零零地長在石頭裡。可大多數風光片都不 能見報。”當時人們認為這是風花雪月的小情調。
舉辦影展
1988年3月,牛畏予離休了。之後,她舉辦了一次影展,其中以兩米見方的“西藏原始森林”為最大。如今,這幅照片靠在她家的過道里,平時用一塊舊床單蓋著,床單上面落滿灰塵。另一幅一米多高的“馱運隊送物資到邊防哨”掛在小客廳,在小保姆的床內側還藏著幾幅。其他照片都已經送給了別人。
成就
自1949至1984年35年間,牛畏予以一位官方女性新聞攝影工作者的視角,不間斷地記錄著時代的圖景,最終形成數量龐大的影像。
在新華社留存的圖片之外,牛畏予本人還存下了歷年來沒有進入編輯視野的大量“廢片”,總數約近萬張。其類型之豐富、涉及事件之多、時間跨度之寬都令人感嘆。現在,翻檢、審視這些當年的廢片,讓人或多或少看到了新聞攝影史的另一面。
主要作品
《薄一波迎接鄧穎超由西柏坡來北平》(1949年2月於北平前門火車站)
《蔡暢大姐抵北平》(1949年2月於前門火車站)
《北京工人代表歡送南下工作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