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識讀本:康德

牛津通識讀本:康德

《牛津通識讀本:康德》內容簡介:康德或許堪稱近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家,同時也最為深邃難解。在《牛津通識讀本:康德》中,作者探究了康德作品的產生背景,考察了康德與萊布尼茨和休謨的關係,以及康德的一項努力,即建立一種既非唯理論又非經驗論、但卻能顯示人類理智界限的哲學。《牛津通識讀本:康德》全書用強勁的筆觸探討了康德哲學中的先驗演繹、絕對律令、美與設計、啟蒙與律法、先驗哲學等複雜主題。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牛津通識讀本:康德》用寥寥幾萬言將康德龐大的“批判哲學”體系表述出來,把康德哲學通俗化、濃縮化。無論對於初次涉獵康德哲學的新手,還是對於造詣頗深的康德專家,《牛津通識讀本:康德》都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羅傑·斯克魯頓 譯者:劉華文
羅傑·斯克魯頓,哲學家、作家。1965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曾先後在劍橋大學和倫敦大學從事學術研究,並曾兼職任教於波士頓大學,後成為自由作家。現為牛津大學訪問教授(無薪)、聖安德魯斯大學訪問教授(兼職)、美國企業研究所訪問學者。已出版著作包括:“逝去的大師”叢書中的《斯賓諾莎》、《藝術與想像》(1974)、《建築美學》(1979)、《審美理解》(1983)等。

媒體推薦

要對康德哲學進行一番基本的敘述,羅傑·斯克魯頓面對的算得上是最讓人頭疼的難事。然而,他做得非常出色,全書行文優雅,條理清晰。
——《聽眾》周刊

圖書目錄

修訂版序
第一版前言
縮略語
1 生平、著作與性格
2 康德思想的背景
3 先驗演繹
4 幻相的邏輯
5 絕對律令
6 美與設計
7 啟蒙與律法
8 先驗哲學
索引
編者說明
英文原文

序言

周文彰
一部赫然以《康德》作標題,用意明顯在於全面評介康德的著作,區區只七萬餘字,能夠說明問題么?熟悉西方思想史的讀者都知道,康德,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山大師,在其長達五十多年的學術生涯中,著述甚豐,卷帙浩繁。柏林科學院(原普魯士皇家科學院)1902年起編輯的《康德全集》,截至1978年,已續至28卷。單是一部《純粹理性批判》,後人出乎的研究著作,動輒就是洋洋幾十萬言,部頭之巨,令人咋舌。
的確,英國學者羅傑·斯克魯頓的這本書有它的特定論域。康德一生學術活動以1770年的教授就職論文為界,此前為“前批判時期”,此後為“批判時期”,而本書只述及“批判時期”。康德著作的內容涉及哲學(包括倫理學、美學)、邏輯學、人類學、教育學、法學、神學、自然地理、理論物理、數學、礦物學、力學等等,而本書只述及“批判時期”的哲學。不消說,指望通過本書來完整地了解康德,無疑是要失望的。
然而,這正是這本小書值得譯介的原因所在。康德雖在眾多領域都有其獨特貢獻,但使康德成其為康德的,正是他的哲學:在某種意義上說,康德的思想就是哲學,沒有哲學就沒有康德。而在其哲學中能使終身未離開過出生地柯尼斯堡的康德的名字越出國界、震撼歐洲、影響日後學院學術和公眾意識的,正是以《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這三大《批判》為標誌的“批判哲學”。沒有“批判哲學”,就沒有費希特、謝林、黑格爾、馬克思,我們亦很難斷定當代西方哲學會是現在這般的格局——幾乎當代西方所有哲學流派都與康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不管這種聯繫是繼承性的還是論戰性的。應該承認,《康德》作者抓住三大《批判》,的確是高屋建瓴地切準了康德。作者用兩章篇幅介紹了康德的生平著作和思想背景之後,第三、四章評述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中的認識(真)學說,第五章評述了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中的道德(善)學說,第六章評述了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中的審美(美)學說,最後一章簡述了康德哲學的評價問題及康德對後世的影響。本書以清晰、簡潔的語言(雖然如此,但仍不那么好讀,這是由研究對象本身決定的),考察了康德與萊布尼茨和休謨的關係、以及康德建立一種既非唯理論又非經驗論但卻能顯示人類理智界限的哲學的企圖:闡釋了康德哲學的許多重要概念和基本思想,論述了康德對於藝術哲學的極富創造性但卻是被人們低估了的貢獻;作者強調康德的道德學說、審美學說與它們建立其上的形上學基礎之間的連續性。龐大的“批判哲學”體系就這樣用寥寥數萬言表述出來,本身就值得稱道,因為把康德哲學通俗化、濃縮化,歷來被康德研究家們視為頗傷腦筋的難題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小書無論對於初次涉獵康德哲學的新手,還是對於造詣頗深的康德專家,都將不枉一讀。
不過,我倒想指出,任何一種思想史研究都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相互作用的“對話”過程,研究成果與其說是一種客觀評述,倒不如說是研究者自己的一種主觀理解。本書也不例外。這是需要提請讀者注意的。況且,康德哲學是一個各種矛盾水乳交融的思想迷宮,而這些充滿矛盾的思想又是通過晦澀艱深的文字表達的。思想本身的深邃與矛盾,加上語言表述上的晦澀與艱深,自然造成了無數難以廓清的理論疑竇,從而也給研究家們留下了無限多樣的活動空間,有多少個研究者,就有多少個康德。毫無疑問,這也決定了康德研究是一個複雜、長期的課題。看來,我們對康德的許多傳統理解需要加以冷靜地反思。無疑,本書在這方面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啟示和聯想。比如,就康德的現象和本體這對最重要也最難把握的範疇來說,我們通常是按辯證法的現象和本質的範疇理解的,並斷言康德認為只能認識現象,本質不可知。康德也確有不少含混的界說和使用。對此,作者作了細心的考察和分析,按照這種分析的提示重新研究,可以發現,康德的現象實際上指表現自身的東西,真正顯露的東西,從日常用品到基本粒子、遙遠天體,都是現象,現象才是科學的對象,而一切現象都是實在的,可知的。本體不是一個對象概念,而是一個否定性概念、限制性概念,其職責是限制對象的範疇,約束感情的虛誇,提醒我們科學研究永遠不會終止。它不是說存在第二個更高級的叫做本體的對象,科學不敢問津,唯靠啟示才能把握。因此,康德沒有給科學設定障礙。他說明的是,科學的合法領域是對象領域,而一切對象都是有條件的、現象的。如果是這樣,康德關於“我覺得有必要否定知識,以便給信仰留下地盤”那個著名宣言就要重新評價了。事實上,海外學者早已提出,這裡的知識是超出經驗之外的知識,這裡的信仰是“導向哲學洞見之理性中的信仰”,而非宗教信仰。
又如,如何評價康德的哲學革命?作者對康德美學理論的重視,不禁使我想起幾年前讀過的一篇短文,文章認為,在認識論和道德哲學中,康德的革命是保守的。這個革命不是改變他那個時代的科學與道德,而是為現存的科學和道德進行新的革命的論證。只有美學革命是徹底的,這個革命徹底捨棄了他那個時代的藝術思想,把藝術從所有非藝術的條件和限制中解放出來,從而為下一世紀的藝術發展開闢了道路。在我們歷來重視康德的認識論革命而低估其美學革命的特定背景下,上述觀點不免有點聳人聽聞,但卻也發人深省:康德的美學理論的恰當位置到底在哪裡?
以上文字僅是我同本書“對話”後的隨感斷想,讀者以為然否?還是請讀一讀這本書吧!

編輯推薦

《康德(牛津通識讀本)》: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導師周文彰作序推薦,“這本小書無論對於初次涉獵康德哲學的新手,這是對於造詣頗深的康德專家,都將不枉一讀。”

目錄

修訂版序
第一版前言
縮略語
生平、著作與性格
康德思想的背景
先驗演繹
幻相的邏輯
絕對律令
美與設計
啟蒙與律法
先驗哲學
索引
編者說明
英文原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