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識讀本:叔本華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基本信息

作 者:賈納韋 著 龍江陳毅平
叢 書 名:
出 版 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12095
出版時間:2010-05-01
版 次:1
頁 數:131
裝 幀:平裝
開 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傳記 > 學者

編輯推薦

“賈納韋的文學及漢譯,亦能在精緻縮微叔本華哲學建構的框架里,不失語感的彈性和可讀性,頗為難得。”

內容簡介

德國哲學家當中,叔本華是最有可讀性的一位。《叔本華》對叔本華的形上學哲學體系進行了簡潔的闡釋,尤其聚焦於叔本華思想的原創性特徵。這種原創性啟發了包括尼采、華格納、弗洛伊德、維根斯坦等在內的許多藝術家和思想家。

作者簡介

賈納韋(Christopher Janaway),2005年起任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人文學院哲學教授。曾任教於悉尼大學以及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近年來致力於對叔本華、尼采及美學的研究。已出版著作《超越無私讀尼采的系譜學》(2007)、《叔本華》(2002)、《叔本華哲學中的自我與世界》(1998)、《關於卓越的意象:柏拉圖的藝術批評》(1995)等。

目錄

前言
叔本華的生平與作品
現象之內與現象之外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意志、身體和自我
性格、性和無意識
藝術與理念
倫理學:正確看待世界
存在和悲觀主義
叔本華的影響
索引
英文原文

精彩書摘

叔本華之前的哲學傳統對不同的解釋形式沒有作出始終如一的區分,《四重根》是把它們區別開來的一次非凡而執著的嘗試。我們完全可能認同他的請求,即從今以後“每個哲學家,當其在推斷中把結論建立在充足理由律的基礎上,或只要談及一個理由的時候,都應被要求說明他所指的是何種理由”(《四重根》,233)。然而,釐清支配著我們的經驗與推理的框架僅僅是叔本華的任務之一。他在1847年的擴充版中說,他所討論的關係無一適用於構成我們經驗的現象之外的範圍:充足理由律的任何一種形式均不能適用於被認為是物自體的世界(《四重根》,232-233)。他還提醒我們,“崇高的柏拉圖”把現象現實降格為“總是曇花一現,卻從未真正而真實地存在過”的東西(《四重根》,232)。
在1813年的筆記本中,叔本華回到原來的任務,想揭示在所有這些主體強加的聯繫模式之外有何物。於是有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發現:隨著考察的深入,有一點明朗起來,即揭示物自體的本性與釐清“更好的”柏拉圖式意識是兩項截然不同的工作。物自體是一個隱藏的本質,它在我們強加於經驗客體之上的秩序下運作。驅使他前進的動力也正是他自己的內在本性——可以說是在他內心涌動著的世界。他把這種隱藏的本性稱為意志,並把它與普通生活所施加的“苦難”相關聯。與此相反,只要他能夠不再是這個意志,不再強加一切主觀的聯繫形式,那么同樣的世界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將籠罩在永恆和客觀的榮耀之下,以“柏拉圖理念”的華美盛裝展現在他的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