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墓穴
發掘情況
1975年和1976年對其中兩個相鄰的高大土冢進行了發掘和清理,並定名為牛形山一號和二號戰國墓。有五級和九級台階的土坑豎穴,坑東有斜坡墓道,都為二槨三棺,槨的上下四周均填塞青膏泥防腐。特色:湖南省戰國時期墓葬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牛形山星羅棋布著春秋、戰國時的墓葬,共達 166 座。
2號墓
1號墓墓口長13.75米,寬11.78米,五級台階,從墓口至底深10.4米,葬具為二槨三棺,中棺為弧形棺。內棺以黑棋為地,朱黃色繪夔鳳紋、三角形之雷紋。墓早年被盜,此次清理,出土器物二百二十餘件。漆木器中較完整的有彩繪渦紋漆案、漆兒、木雕彩繪虎座鳳架鼓、木車模型等。陶器有鼎、敦、壺、鍅、甗、簠等,部分有彩繪。2號墓墓口東西長20.6米、南北寬18.3米,九級台階,墓坑深6米。葬具為二槨三棺,中棺為弧形棺。內棺用朱黃色繪幾何雲雷紋和龍鳳圖案。早年被盜,此次出有器物百餘件,有漆幾、漆案、虎座鼓、鎮墓獸等。牛形山1、2號墓是湖南中部當前已發掘的楚墓中規格最大的。
兩座墓葬的隨葬品,有漆器、木器、陶器、竹編織品、銅品、玉器、琉璃器和其它器物等近三百餘件。漆器中的彩繪漆幾,造型精巧,色彩鮮艷;紋飾秀麗,線條流暢,幾面呈長方半弧形,兩端有三條細長的足。几面上髹以發亮的黑漆為地,上用棕、紅、黃漆彩繪夔鳳相纏的紋飾,四周以三角形雲雷紋陪襯,雲雷紋中填以金色。足上繪夔鳳頸首,下飾三角形雲雷紋。其它如彩繪漆案、圓形奩、豆和耳環以及彩繪虎座鳳鼓架等,也都非常精緻,玉器等保存也很完整。
出土文物
蜻蜓眼玻璃珠、管
文物時期:戰國1975年湖南湘鄉市牛形山一號墓出土。
珠:高1.6-1.9厘米,直徑1.9-2.2厘米;
管:長4.3厘米,直徑1.1厘米
裝飾品,玻璃珠近球形,中有穿孔,外表均飾蜻蜓眼似的花紋,或在黃色地上飾藍白相間的圓圈紋,或以藍色為地飾綠、黃色圓圈紋,十分美觀。玻璃管則在黃色地上飾藍、黃、白三色組成的圓圈紋,構成三角形及菱形紋飾,色彩雅潔,燒制甚精。
百乳銅鑒
文物時期:春秋
1965年湘鄉牛形山27號墓出土
高14厘米,腹徑31.5厘米,口徑32.9厘米,底徑21.7厘米
圓盆形,卷唇,平底下置三矮足,兩耳作獸鼻銜環。器身花紋分四層,一、三層飾雲雷紋,二、四層鑄有突起的管狀乳紋,器內近口處飾雲紋。鑒為生活用器(水器)。此鑒鑄造精細,構思巧妙,保存完好,是研究湖南地區當時的青銅冶煉技術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科學、歷史價值。
銅鑒背景資料
古代盛水或凍的器皿,盛行於春秋戰國。形體一般很大,象盆、大口、深腹、無足或有圈足、多有兩耳或四耳。古代在沒有普遍使用銅鏡以前,常在鑒內盛水用來照影,因而後來把銅鏡也稱為“鑒”,又稱“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