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2006年5月-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委員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5年1月-北京市歷史學會常務理事
2004年4月-中國史學會理事
2002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2002年5月-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2001年7月-2003年1月-國際高教組織21世紀大學聯盟(U21)理事
2001年3月-歷史學博士導師
2001年2月-2002年10月-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
1999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1998年7月-中美關係史專業研究委員會理事
1998年7月-8月-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
1997年9月-1999年1月-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1997年1月-北京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5年6月-1998年5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主任
1995年1月-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1993年1月-12月-美國華盛頓威爾遜國際學術中心研究員,兼喬治·華盛頓大學歐俄歐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1992年8月-1999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主要論著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George H. W. Bush Administration: A Case Study of CAAS Scholars”,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Volume 13, No. 1(Spring 2006):161-185.
“Background Analysis: US Pressure on the Taiwan Authority to Withdraw Its Troops from the South China Border and the Offshore Islands in the Early 1960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Summer 2004.
《甘迺迪政府是怎樣觀察和對待中蘇分歧的》,《中國社會科學》(北京)2002年第2期。收入章百家、牛軍主編:《冷戰與中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北伐時期列強對華政策研究評介》(第一作者),《歷史研究》(北京),2005年第3期。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一九二O年代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影響中國前途的一次空運》,《歷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6期。《春秋雜誌》(香港)、《僑報》(美國)、《文摘報》(北京)、《中國現代史》(人大報刊 複印資料),收入《跨世紀的中美關係》(趙寶煦主編),東方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又以《抗戰受降之際美軍援助中共的一次戰略空運》為題,收入《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7年3月出版;並收入陶文釗、梁碧瑩主編《美國與近現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英國對華政策與國民革命的危機》,《歷史研究》(北京),1991年第4期。
《英國與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的緣起》,《歷史研究》(北京),1990年第4期。
《美國對華政策與四一二政變》,《歷史研究》(北京),1985年第4期。
《1960年代初期の中國の核兵器開發に對するアメリカの政策》,(日本)二十世紀研究編集委員會:《二十世紀研究》第9號,京都大學出版會2008年12月。
《中美關係進程中一次錯失的機遇》,柯偉林、牛大勇主編《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國際化、內化與外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中米關係の過去と未來—日本とのかかゎりのなかで》,《京都と北京:光の交わるところ——學問知から人類知へ》,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2006年5月。
《風雨話滄桑——中美關係的回顧與展望》,《醫學人文演講錄》(陳曉紅、劉振立、汪朝光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
China and East Asia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History,渡邊啟貴編:《國際關係史の再考:アジアの視點から》,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地域文化研究叢書,太平社印刷所,2005年6月。
《緩和的觸角抑或冷戰的武器——美國政府20世紀60年代初期對中國糧荒的決策分析》,《世界歷史》2005年第3期。收入陶文釗、姜振寰主編《美國與20世紀亞洲的衝突和戰爭》,重慶出版社2006年5月。
《近代東アジアの國際關係の歷史的特徵と展望》,《現代中國事情》,創刊第1號,日本大學國際關係學部中國情報センター,2005年5月10日。
《論甘迺迪時期的美台關係》,《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碩士文庫》續編,歷史學卷(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美國迫使台灣當局從華南邊境和沿海島嶼撤兵問題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作家文摘》2003年10月31日第690期第5版摘登。收入牛大勇、沈志華主編《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係》,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5月。
《哈佛大學研究生教育調查報告》,《學術界》2003年第3期。
《甘迺迪、赫魯雪夫與中國的核幽靈》,載《中外學者縱論二十世紀的中國》(牛大勇、臧運祜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同名講座稿刊載於《北大講座》第二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栓緊韁繩”與“反攻大陸”:甘迺迪與蔣介石的戰略之爭》,《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甘迺迪政府與1961年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之爭》,《中共黨史研究》2000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6期簡要報導。收入陶文釗、仲掌升主編《中美關係10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4月。
《冷戰國際環境與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二十一世紀》(香港)2000年6月號,第59期。轉載於李丹慧編:《北京與莫斯科:從聯盟走向對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社會科學論壇》(河北),2000年第5期。
《1961年—1963年的中美大使級會談》,《北大史學》第7輯,2000年10月。收入郭德宏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專題史稿》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跨越冷戰的現代東亞國際關係》,《中國評論》(香港),1998年第5期。
《哈佛大學歷史教學情況述評》,《高等教育論壇》(北京),1998年第3期。轉載於《學術界》(安徽),2000年第2期。
《不打不成交——抗戰前十年間胡適與蔣介石的關係》,李又寧主編《胡適與國民黨》,(美國)紐約天外出版社,1998年1月印行。
“Beyond The Cold War: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Experience,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ast Asia”, East Asia and The University in The 21st Century,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R.O.K. Oct. 1996; 並收入《中日韓三國關係與東北亞的和平發展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1998年1月。
《武漢國民政府對日本的外交政策》,《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紀念論文集》,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3年1月。
《北京大學史學系沿革紀略(一)》,《北大史學》(北京),第1輯,1993年6月。另以《北京大學史學系五十年變遷(1899—1949)》為題收入《北大講座》第六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國民革命時期影響列強對華政策的若干因素》,《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1992年第3期。
《英國的兩手政策與省港罷工之收束》,《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年第2期。
《北伐戰爭時期、日·米·英の國民革命に對する政策》,《辛亥革命研究》(日本),第9號,1990年10月。
《1927年の南京事件に関する考察》,《中國研究月報》(日本),1988年11月號。中文版《1927年南京事件再探討》,載《江海學刊》(文史哲版),1989年第6期。
《漢潯英租界事件前後武漢國民政府之對英外交》,《創大アじア研究》(日本),第10號,1989年。中文版《武漢國民政府外交兩重性析論》,載《歷史檔案》(北京),1990年第3期。
“Seeking 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and the Imperialists: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nd the British Hong Kong Government Conc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the Canton-Hong Kong Strike, 1925-1926”,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 Tokyo, No. 33, 1988.
《北伐戰爭時期日蔣關係的演變》,《江海學刊》(文史哲版),1987年第2期。轉載於《環日本海論叢》(日本)第7號,1995年3月。
《北伐戰爭時期美國分化政策與美蔣關係的形成》,《近代史研究》(北京),1986年第6期。轉載於《中美關係史論文集》第2集,重慶出版社1988年5月。
《日本帝國主義是四一二政變的直接策動者》,《北大研究生論文集》,第二輯,北京大學1984年5月。
《中國的戰後國際史研究》(第二作者),張海鵬主編:《中國歷史學30年(1978—200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孫中山研究に関する中國學術界の新動向》,孫文研究會編集:《孫文研究》第44號,日本神戶:王子印刷株式會社2008年9月。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PKU is Mr. De and Mr. Sc.”, Discovering Peking University: Heritage, Innovation and Impact. Edited by He Shu, May 2008, by China Publishing Group Corporation, and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張國有主編:《人文光彩,社科風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中華讀書報》2008年4月23日第8版摘登。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趙為民、郭俊玲主編:《精神的魅力2008》,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美國人怎么教歷史》,牛大勇口述並校訂,張健採訪,2007年5月30日發表於《南方周末》網站: (未經本人校訂的記者採訪稿以《中國和美國,誰更有歷史 歷史教育不應該是剪輯過的》為題,發表於《南方周末》5月31日紙版第27頁“批評”欄。本人的《更正》6月7日發表於該報第27頁“批評”欄)。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回顧與展望》,載《中外學者縱論二十世紀的中國》(牛大勇、臧運祜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南京大屠殺與日軍侵華暴行研究的新前沿》,《東學農民革命在東亞史上的意義》,韓國東學農民革命紀念事業會編,2002年9月出版。
《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舉辦吳相湘教授中華現代史學術講座》,《近現代中國的主流與領航者——慶祝吳教授相湘先生九十華誕論文集》(李又寧主編),紐約天外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史學危機”與近年來北京大學史學教育的改革》,
《束手束腳的小打小鬧》,《百年潮》2001年第7期。
《反攻大陸的夢想與美國的“限制”術》,《百年潮》2001年第5期。
《聯合國樂章中不協調的奏鳴——甘迺迪與蔣介石的關係內幕(之三)》,《百年潮》2001年第4期。
《抗日戰爭與中日關係學術研討會綜述》(第二作者),《抗日戰爭研究》2001年第1期。
《跨越文化鴻溝:現代東亞國際關係的歷史特點和前景》,《中國大學學術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寧靜中的風雨——甘迺迪與蔣介石的關係內幕(之二)》,《百年潮》2001年第2期。
《同舟共濟還是同床異夢?——甘迺迪與蔣介石的關係內幕(之一)》,《百年潮》2001年第1期。
《科技與開放是兩大課題》,《中國市場經濟報》第770期,2000年12月23日,第8版。
《學術環境與社會科學發展》,《學術界》(安徽)2000年第1期。
《赫魯雪夫為何幫中國說話—赫魯雪夫1961年與甘迺迪會談紀要》,《百年潮》(北京),1999年第11期。
《信息自由與國際戰略研究》,《戰略與管理》(北京),1999年第3期。
《中美關係的歷史教訓》,《美中社會和文化》(美國),1998年第1期。
《美日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政策特點和背景之比較》,章長炳主編:《愛國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等1998年出版。
《向“正統史觀”發出的有力挑戰》,《北大史學》(北京)第6輯,1999年11月;《春秋雜誌》(香港),1998年1/2月號(第864/865期)。
“Historical Lessons on Sino-U.S. Relations”, Boston Chinese News, Dec. 19-25, 1997
《對日本侵華戰爭的歷史再審視》,《抗日戰爭研究》(北京), 1997年第1期。
? Handbook,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editor, Feb, 1997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手冊》(編纂),1997年2月。
《瑞典文革史國際研討會紀略》,《中共黨史通訊》(北京),1995年第10期。
《北京大學抗日戰爭史國際研討會述評》,《抗日戰爭研究》(北京),1995年第4期。
《紐約國際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研討會側記》,《抗日戰爭研究》(北京), 1995年第4期。
《周總理和鄧大姐之間》,《光明日報》(北京),1992年3月7日。
《英國棄守漢潯英租界的原因》,《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90年8月18日。
《民眾自發沖占漢潯英租界始末》, 《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團結報》(北京),1990年8月11日。
《1927年南京事件之迷》,《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90年5月12日。
《顧維均爭國權舌戰牧野伸顯》,《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89年8月26日。
《陳銘樞為美國與中共對話奔走》,《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89年7月11日。
《司徒雷登曾謀求與中共對話》,《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89年7月1日。
《陳友仁與藍普森的漢口會談》,《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89年3月14日。
《英艦強泊西堤與省港罷工之收束》,《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89年2月7日。
《英國是怎樣策劃武力壓制省港大罷工的》, 《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88年12月27日。
◎著作:
《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國際化、內化和外化》(與柯偉林合作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簡史(初稿)》(與郭衛東合作主編),2004年9月。
《世界文化的東亞視角——中國哈佛—燕京學者2003年北京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係》(與沈志華合作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5月。
《中外學者縱論二十世紀的中國》(與臧運祜合作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突破——我們親歷了二十年前的偉大轉折》(副主編),新華出版社2001年1月。
《從紅軍戰士到軍法將軍》(袁光口述,牛大勇等整理撰寫),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華民國史》第二編第五卷(第二著者),中華書局,1996年2月。
《五十年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主編),中國工人出版社(北京),1996年6月。
《中國現代化歷程的探索》(與羅榮渠合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1997年10月再版。
《周恩來和他的秘書們》(口述史,第一采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譯作:
《近代中國與日本情況之比較》(英譯漢),原作者:小列維,《日本學》,第5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幾經風雨,艱難締造:中曾根前首相訪談錄》(日譯漢),原作者:橫山宏章,《日本學刊》(北京),1992年第6期。
《中日現代化諸因素的比較研究》(英譯漢),原作者:小列維,《中國現代化歷程的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1月。
《共產國際人物傳記辭典》(英譯漢,合譯),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
《中國人民收回漢潯英租界前後美國對華政策電報選譯》,《歷史檔案》(北京),1989年第4期。
《四一二前後美國對華政策函電選譯》,《歷史檔案》(北京),1988年第2期。
《北伐戰爭發動前後美國對華政策函電選譯》,《歷史檔案》(北京),198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