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堡屯

牛堡屯

沿著京津塘高速一路向東南方向行駛約40公里,在京城的東南六環外,有一個地方叫牛堡屯。從清朝開始形成的固定地點的定期集市,百餘年後的今天,在這裡依然存在。

基本信息

地圖

名稱由來

實際上,牛堡屯的歷史很長。此處地處古延芳淀西南3公里,柳林南3公里。元十八年,元世祖忽必烈曾到過柳林,並建有行宮。因為這裡水草豐美,便作為放牧之地。後在此築起土圍,晚間命人將牛圈進去,“牛堡”之稱即由此而來。明代山西遷徙民到此屯田,又加了一個“屯”字。便有了“牛堡屯”這個名字。清朝初年,邢姓大戶到村北落戶,形成街巷,稱為邢街,成為牛堡屯的一部分。

清代北方市集得以發展,以北京通州最具代表性,而牛堡屯後也發展成為城郊固定地點的定期集市之一。據牛堡屯的居民介紹,現牛堡屯,農曆月份裡帶一、六的日子,都會有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集市,這個集市和周邊的台湖、張家灣相比也是最大的。

2012年的農曆臘月廿六,記者有幸趕上了年前的最後一次集市,和很多北方農村的集市一樣,附近幾個村子的居民全都到這裡趕集,置辦年貨。在長約一里多地的集市里,你可以找到幾乎所有的生活用品:紅彤彤的燈籠、滿地的對聯、籠子裡的活雞、飄香的白酒……孩子們到了玩具攤點便賴著不走,大人們則是忙著和商販砍價。

2013年50多歲的老魏是牛堡屯的原住民,他告訴記者,他爺爺小的時候這集市便已經有了。現估計至少已經有100多年了。因為大年初一沒有集,所以這趟集的人特別多,人們在近乎風捲殘雲似的採購之後,當天下午4點左右,集市便已漸漸散去。

武術之鄉

在牛堡屯的陸辛莊村,有一座普度寺,它的前身是一座廟宇,名為三士廟。這座廟曾經是通州區現存最大的廟宇。南向三進的院落里分別是,前關帝殿、中娘娘殿、後玉皇閣,幾年前又經過一次重新裝修。有資料顯示該廟建於明初,但廟裡並沒有關於其始建的記載。只有中殿前廊立著的一座碑的碑文上記錄了,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897)三士廟曾經重修。

寺里的住持怡僧師父十分熱心腸,在邀請記者品嘗素餃子的時候,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民國年間,這個村子叫北壩村。有一位山東的武術教頭來到當時的三士廟傳授武藝,便將此村更名為陸家辛莊,後來便也就叫陸辛莊了。而研習鐵砂掌的教頭準備重修三士廟,需要磚瓦。一天他去村子裡的磚窯,順手就劈斷一塊磚,便說此磚窯的磚質量不好。磚窯的老闆聽了就不高興了,便和教頭打賭,要是你能把落在一起的十八塊磚一齊劈斷,便免費給他提供修廟的磚瓦,教頭只是一下,十八塊磚齊齊斷去。老闆便應了承諾,不過後來教頭還是給了老闆些錢。

而這來自山東的教頭後來便讓陸辛莊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武術之鄉。儘管現陸辛莊已經看不到武術之鄉的痕跡,但是一些武術學校的招生條幅卻依然存在。

在三士廟對面,一個黃牛的雕塑被不可避免地刻上了歲月的痕跡,村裡的居民告訴記者,大約七八年前,“老黃牛”便來到了這裡,大傢伙都把他看做是勤勞的象徵。牛年到了,不知道這老黃牛會不會給牛堡屯添上幾分牛氣。

歷程

除了市內的街巷胡同,北京的郊區縣鄉,也有不少與“牛”相關的地方。這些地方,也都有著悠長的歷史和種種故事與傳說。

牛堡屯曾經是一個鎮,2001年,通州區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牛堡屯鎮的行政區域併入張家灣鎮。儘管已經沒有了原來的行政區域,但是這裡的很多單位仍然以牛堡屯命名,比如牛堡屯郵政所、農業銀行牛堡屯分行、牛堡屯小區等。除了正在建設中的牛堡屯小區,其他地方大多都是平房。這裡沒有擁擠的交通,也沒有耀眼的霓虹燈,湛藍的天空和滿目的樹林帶給這裡的是一片寧靜的鄉村氣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